“母亲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字里行间写满了‘贵人’二字。”
陈行甲的母亲识字不多,却把人生智慧融在日常的言传身教里,教会了儿子如何做人、如何为官。
吃苦时不抱怨,善良时不求回报,规矩里藏着做人的道理。
这些没有写在课本上的道理,却让陈行甲在宦海浮沉时守住清廉,在公益征途上扛住风雨。
母亲用最朴素的生命哲学,成为他人生路上永不褪色的“贵人”。

01
吃苦: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陈行甲的母亲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差点被溺死,因外公的恻隐之心得以幸存。
直至道士预言她将成为“贵人之母”,外婆才勉强接纳了这个小生命。
活下来后,她的一生都在和苦难打交道。
父亲常年外出的艰难岁月里,母亲独自一人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她曾对儿子说:
“苦,这个字特别像人的脸,草字头的两竖就如同人的眼睛,中间的小十字架好似人的鼻子,下面的口便是嘴巴,所以人自打出生,就是要来吃苦的。”
这句简单又蕴含哲理的话成了陈行甲的毕生信念。
后来,他在巴东当县委书记时,面对贪腐势力的威胁,依然坚持反腐。
有人问他怕不怕,他说:
“怕什么?我母亲教过我,苦吃多了,人反而更硬气。”

02
善良:借出去的盐,还回来的是人心
母亲的善良,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菩萨心肠。
小时候,村里有人来借盐,常常不还。
陈行甲不理解,母亲却告诉他:
“人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怎么会来借盐?我们能帮就帮,别计较。”
这一番话,给了陈行甲懵懂的心灵一记重锤。
艰苦岁月里,母亲总把温暖留给他人:
为路过的行人递上一碗清凉解渴的水,为孤苦无依的老人妥善料理身后之事,自己却常站着吃饭,把好菜让给孩子。
人间烟火里那点生命的盐味就在这些共同走过的不经意时刻,一粒粒融入儿子的心坎里。
母亲从不曾刻意说教子女该成为怎样的人,而是以一言一行勾勒出做人的信条,在陈行甲的心底悄然播下了悲悯的种子,让他一生都对弱者心怀温情。

03
规矩:家教是最好的老师
母亲深谙仪式感是最好的家教。
外公离世后,每次家族聚餐,她都会摆上一碗盛满饭菜的碗筷,既是告慰先人,也让孩子铭记恩情。
餐桌上,她立了诸多规矩:等长辈先动筷,家人间互相夹菜分享,孩子吃完要恭敬告知。
除夕夜,每个人都要分享过去一年的乐事,说句吉祥话。
这些日常仪式渐渐融入陈行甲的生活,成为他的习惯。
正如《家庭教育学》中所说:
“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在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
在传统与现实冲突加剧的今天,许多老规矩被认为过时。但母亲用这些朴实仪式,为陈行甲奠定了深厚的精神根基,传承着祖辈的智慧与力量。

04
母亲的人格底色:孩子的人生教科书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
“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控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纵观历史长河,古往今来,无数成就卓越的杰出人物背后,都屹立着一位伟大而不凡的母亲。
钱学森忆及母亲时曾说:“母亲用最朴实的善行教我做人。”
走在京城街头,她总会对乞讨者施以援手;对待家中仆人,亦始终宽厚仁慈。
这份润物无声的言传身教,如涓涓细流滋养着钱学森的成长,让他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
苏轼曾作“岂似凡人但慈母,能令孝子作忠臣”,以悼念宋朝重臣胡宗愈的母亲周夫人。
周夫人慈爱贤良,将儿子培养成忠孝双全的栋梁。
苏轼借此缅怀自己的母亲程氏。
程氏以范滂母子为榜样教育苏轼,对他的人格塑造影响深远,助力他在文学、政治、思想等诸多领域,均取得了非凡成就。
这些名人母亲的动人故事,无不深刻印证了一个质朴却永恒的道理:
母亲的人格底色,往往是孩子最早的人生教科书。

05
人生的引路人:从家规到公德
陈行甲在巴东任职时,办公室最显眼处摆放着母亲的遗像。
他说:“每做一个决定,我都会想,这样做能不能让母亲骄傲。”
这种将家规升华为公德的自觉,让他在从政路上始终清廉自守。
在推动巴东的扶贫工作时,陈行甲经常深入贫困山区。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奶奶住在摇摇欲坠的土房里,立即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危房改造。
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着急,他说:“如果我母亲还活着,她一定会说,帮助困难群众一刻都不能等。”
母亲的教诲,已经内化为他为官从政的基本准则。

END
纪伯伦说:“伟大的灵魂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而母亲的心,却包容了整个世界。
母亲总说儿子是她生命的贵人,却不知,她才是照亮儿子一生的那盏明灯。
书中没有刻意塑造一个完美的母亲形象,而是真实记录了一个在生活重压下依然挺直脊梁的普通女性。
她可能不会讲大道理,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韧;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用最朴实的爱教会我们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保持纯净。
这就是母亲最珍贵的馈赠:不是锦衣玉食,而是一颗温暖而强大的心。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她永远是生命最初的那束光,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母亲,是我们一生的贵人,用最平凡的方式,成就了最不平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