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逝去的历史:第三战区在铅山

从1937年开始,战争格局使上饶地区成为“前线的后方”,大批江浙徽商户和学校撤退到上饶境内,上饶因之成为华东前线重要的大

从1937年开始,战争格局使上饶地区成为“前线的后方”,大批江浙徽商户和学校撤退到上饶境内,上饶因之成为华东前线重要的大后方。1939年起,日军飞机开始频繁轰炸三战区驻扎地上饶县和玉山机场。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及下属三十多个机关单位,迁至与上饶县接壤的山区小县铅山。1939-1945年间,铅山县因特殊的地域条件,造就了战时局部经济、文化的一片繁华,成为战乱中“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

浙赣战役以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1943年5月,根据战局需要,国民政府第三战区长官司令部迁至经济相对繁荣、交通较为便利、地形相对隐蔽的铅山县山区。当时迁至铅山的第三战区机关单位,还有三战区政治部、军委会第三宣导组、司令长官顾祝同官邸、苏联和美国顾问室、三战区兵站总监部、三战区干部训练团、《前线日报》报社和印刷厂等,约三十多个单位。司令部驻铅山县五都,下属机关则分布在铅山境内各地,分别在河口、韩家、福惠、石溪、陈坊、汪二、五都、永平、安州、杨村、石塘、鹅湖书院等地安营扎寨,几乎遍布铅山大半县境,就连庙宇、庵堂、宗祠、学校,都驻扎了军事单位。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才从铅山陆续北迁杭州与江苏徐州,改为徐州绥靖公署。至此,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自1943年5月至1945年9月迁驻铅山共历时两年零四个月。

在杨村长岭欧家,驻有三战区的总收发室、总办公厅秘书室、机要课监印室、译电室、《前线日报》社、俄国顾问室等重要单位。设在永平镇石井庵内的三战区广播电台,是抗战时上饶境内最有力的宣传喉舌,曾播出过国内国际的战况,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消息便是由此向全县乃至全市播出的。在永平镇郑家祠堂,曾驻有第三战区政治部、韩台义勇军总队、《前线日报》社等单位,报社印刷厂、军人俱乐部就设在永平镇上的暇乐街。《前线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三战区的机关报, 宦乡任总编后,报社声誉鹊起,发展迅速,发行范围已超出了三战区所辖的闽浙赣苏皖5省,扩展到湖南衡阳、广西桂林,发行量由初创时的7000份猛增到2万余份。报社同时还发行前线通讯社稿件,成立了战地图书出版社,出版了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艺等书籍数十种。随着业务的扩大,报社在上饶县城设立了门市部,并买下铅山造纸厂,在永平镇暇乐街开办了第二印刷厂,印刷机昼夜轰鸣,职工多达300余人,成了战时东南五省报业界的佼佼者。

1943年三战区制作的河口城防图

当年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与下属机构在铅山的驻扎分布大致如下:

司令长官顾祝同官邸——五都乡黄蜂窝

副司令长官上官云相官邸——五都乡港洲

苏联顾问室——五都乡陈家坞欧家

美国顾问室——杨村乡长生殿

长官司令部办公厅、机要室——五都乡荷港周家

司令部参谋处、联秘处、卫生处——五都乡林家

荣军管理处——五都街

长官司令部副官处、总务处、经调处——五都乡苏家

军委会第三宣导组——五都乡陈家坞欧家

三战区交通处、通讯兵指挥部——五都乡石盘渡

三战区兵站总监部——石溪乡裴村

三战区干部训练团——鹅湖书院

三战区省际贸易联合办事处——鹅湖乡公果

《前线日报》社——永平镇北门外暇乐街郑家祠堂

红十字会三战区卫生处附属医院——五都乡寺庙白蛇院

三战区训练补充大队——永平镇

三战区宪兵十五团、二十三团——永平镇

三战区铅山警备司令部——永平镇

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调查部——永平镇

三战区军法执行监察部——永平镇观音石

三战区军政部第六被服厂——石塘镇斋堂

三战区兵站总监部分站第一粮库——永平镇暇乐街

三战区兵站总监部分站酒精厂——河口镇赤岩村

军政部江西军人监狱——永平镇暇乐街祝家

联勤总部第三战区通讯兵指挥部——五都乡下坂、李家、候家

工兵指挥部、陆军工兵独立第一团——永平镇安洲

三战区军政部第六重伤医院——河口镇韩家、福惠乡虞家店

军政部陆军担架兵第二团、东南补给区司令部——福惠乡柴家埠及五都乡、杨村乡长生村等

宪兵第八团、十五团——永平镇城隍庙

三战区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部——汪二乡荷田

国立战时第三中学(三战区招训分会掌管)——陈坊乡

交通处是三战区长官部的八大处之一,驻永平城外的石盘渡。因规模大,人多事杂,下设三个科。第一通讯科,主管通讯台、连排的调派、通讯联络和通讯器材的调拨。第二交通科,主管三战区所辖各省的公路、铁路的修复,养护和破坏(根据战时的需要)监督等。还负责油料、交通器材运输调拨和交通处汽车车辆的调派工作。第三总务科,主管会计、财务和人事以及文件收发事务性工作。

三战区卫生处迁到铅山后进行了扩编,还在五都乡寺庙白蛇院创办了一个小型医院。虽系长官部卫生处附属医院,但以红十字会医疗队名义开展救护工作。医院有住院收容治疗功能,能做截肢开腹等大中型外科手术。日军战俘中佐中野亦男就在此医院做了截肢手术。

三战区长官司令部各机关的迁入,瞬间提升了当时铅山县在全国的知名度,全县人口也由原来的14万陡增数倍,一时间铅山各地人满为患。尤其是县城永平与河口、石塘、陈坊、汪二等工商小镇,出现了战时经济的畸形繁荣,涌现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当年三战区办公厅秘书黄袍云曾写了一首律诗明志:

相逢之地在天涯,古渡衰阳夕照斜。

号角声哀吹落木,江村人寂乱啼鸦。

铜途荆刺几经过,尘海难平总有波。

春风秋雨月明夜,多少离人增乡愁。

闻鸡起舞志更坚,卧薪尝胆仇心田。

终有河山光复日,死安生慰歌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