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早春的江南,寒意未褪,却已悄然萌动生机。
竹林外斜倚几枝初绽的桃花,江面浮游的鸭子最先感知水温的暖意。
蒌蒿新绿铺满河滩,芦芽短嫩,此时正是河豚溯流而上的时节。
不管是鸭子还是河豚,不管是竹子还是桃花,就连那蒌蒿与芦芽,都在合适的季节里尽情的绽放与生长,这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
这幅画中景致被苏轼点化为诗,看似写景物,实则写人心。
“春江水暖鸭先知”,富有诗心的苏轼以敏锐的观察捕捉自然细微的变化。
鸭知水暖,人亦知世变;河豚欲上,也像是人生顺势而为的智慧。
聪明人总能于细微处预见未来趋势,顺势而为,该上岸则上岸,该退隐则退隐啊。
诗中无一字言理,却处处透出顺应天时的哲理。

【02】
《春宵》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百花在皎洁月光的映照下绽放异彩,愈发娇艳动人。
“春宵一刻值千金”这一名句,不仅赞美了春夜的迷人,更隐含了诗人对时光匆匆、人生短暂的无可挽留的深沉概叹。
楼台深处飘出的轻妙歌声,如丝如缕,打破夜的静谧,却又与夜色融为一体,增添了春夜的浪漫与诗意。
眼前的美景尽收眼底,但是心里却是百感丛生,如此良辰美景,富贵公子不好好珍惜,反而是沉迷于享乐生色、醉生梦死,终将导致一事无成啊。
世人追逐歌舞欢宴,他却独爱月下花阴下遥想心事。
“夜沉沉”三字,既是实景,亦是对浮华世事的疏离。
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流光易逝,年轻人啊,莫蹉跎,光阴不可轻掷啊。

【03】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春风轻拂,海棠花在月色中泛着朦胧的光晕,香气如雾弥漫。
诗人唯恐夜深花谢,竟然点燃蜡烛,自怜幽独的与海棠花倾诉自己无限的身世。
西蜀有“香海棠国”之称,海棠啊,海棠,你大概也是移自西蜀吧;这以我这蜀人而贬谪黄州,命运何其相似啊。
轻轻吟出“只恐夜深花睡去”,他把海棠视为同命相怜的知己,他害怕这繁花在深夜沉寂,犹如害怕自己的才情与理想在寂寞中消逝。
“故烧高烛照红妆”,借用唐明皇以杨贵妃醉态喻海棠的典故,诗人高烧红烛,照亮海棠,犹如照亮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与情怀。
花终会凋零,烛光终会熄灭,人生如梦,美好易逝,真实的拥有过,也胜过徒然的哀叹。
诗人不陷于悲,反以炽热之心拥抱当下,这便是东坡的豁达,人生再苦,都要尽情的绽放,优雅的衰败。

【04】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菊花即使身处秋冬交替、万物凋零之际,仍坚守如荷之傲雪凌霜、菊之斗风傲霜的气节。
老友啊,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苏轼以物喻人,荷菊的衰败反衬出橙橘的丰盈。世人常叹“英雄末路”,他却见“绝处新生”。
残菊的傲枝,橙橘的绚烂,皆是生命不同阶段的姿态,也是人生不同时期的状态。
“橙黄橘绿”四字,掷地有声。它不劝人留恋盛景,而教人于萧索中见希望。
人生就像荷尽,菊残,应时开谢,各有自身的规律;橙黄,桔绿,不畏天寒,经得住严酷考验,越是艰难,越显风格。
身不苦则福䘵不厚,心不苦则智慧不开。你所有的失意,挫折,最终都会是一笔沉甸甸的财富。

【05】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晴日西湖波光潋滟,雨中山色空蒙如画,无论晴雨,皆令人陶醉。
诗人将西湖比作西施,无论淡妆浓抹,都是风华绝代。
此诗之妙,不在比喻新奇,而在“总相宜”三字。西湖的晴雨,正如人生的顺逆。
世间万物变幻莫测,大自然阴晴不定,人生漫漫长路,遇点挫折风雨,再正常不过。主要还是要看西子施如何妆扮打点自己。
苏轼以超然之眼观物,故能见“无往而不美”。真正的智慧,非强求完美,而是接纳万相。
晴可喜,雨亦可赏,心无挂碍,方得自在。

【06】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千姿百态,不论你横侧俯仰皆成风景。诗人惊叹道:原来身在山中,反而难窥其全貌啊。
短短二十八个字,蕴含了对庐山,对诗歌乃至对人生的诸多思考 。
此诗早已超越山水,成为观照世事的镜鉴。
人若困于立场、执念,便如“身在此山”,只见一隅。
苏轼以山喻道,提醒众生,跳脱局限,方能见天地辽阔。
“不同”并非对立,真正的“真面目”,正是接纳万象参差,接纳更多维的观点,而不是强求一致。

【07】
《惠州一绝》
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岭南瘴疠之地,在苏轼笔下却四季如春。卢橘杨梅接连成熟,荔枝甘甜令人忘返。
此诗写于苏轼贬谪惠州时。旁人视岭南为苦寒,他却品出生活的清甜。
他尽管无官无职,苏轼并未停止为民办实事的脚步。
他流连于山水之间,亲历民间,体察民情,关注百姓生活的点滴困苦,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
“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夸张,实为对逆境的戏谑与超脱。
诗中的“不辞”二字,尽显随遇而安的智慧。
命运抛人于蛮荒,他的心却可择诗意栖居。将酸涩化作甘美,把劫难反成风景,这便是东坡的“此心安处”。

【08】
《洗儿》
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世人都盼孩子聪明,苏轼却愿他儿愚钝。只因他半生坎坷,皆因才高招嫉。
此诗似讽实悲。看似悖论,实则是苏轼以幽默自嘲自己,曾几何时的聪明才智最终也是换来半生流离。
笔触间不无揭示了官场的荒谬与人性的扭曲。
聪明本应是人生的福祉,却成为他仕途坎坷的根源。
他深知,官场上,锋芒毕露往往招致嫉恨与陷害,而平庸无奇之人反倒可能因无碍他人利益而得以保全,甚至平步青云。
这首诗表面写育儿之乐,实则寓言人生,讽喻官场。
苏轼以独特的“玩世不恭,愤世嫉俗”风格,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熔铸其中,展现了其超脱世俗、笑对人生的豁达态度。

【09】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晚年苏轼为自己画像题诗,自称心如死灰,身似飘萍。然提及平生功业,却笑指三处贬谪之地。
诗中“心灰”是假,“不系”是真。黄州的东坡肉,惠州的荔枝,儋州的椰酒,贬谪之地反成灵魂故乡。
作为苏东坡的生命绝唱,不仅勾勒出一位文人墨客的漂泊生涯,更传递出他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与对人生境遇的从容接纳,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巨擘笑对生死、泰然处世的人格魅力。
可能很多人都能创造很多美好辉煌的人生,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扛过所有灾难。
一个人的真本事不在于辉煌,而在于人在跌倒中可以战胜逆境,再次扬起人生的风帆。
世人常以显达为功业,苏轼却以劫难为人生修行。这就是格局,这就是差距。

【10】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声从何而来?它不在琴身,亦不在指尖,而在琴与手指两者共同相触而发,才会有美妙的声音。
此诗如禅宗公案,直指“缘起性空”之理。
琴是物,指是人,声是机缘和合。万物无自性,皆因缘而生。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理。
苏轼以浅问深答,道破主客交融的宇宙本质。世间一切成就,都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铸就。
弹琴如此,推而广之:怀才不遇,或君臣际会;生不逢时,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此等等,又何尝不是如此!

【11】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苏轼
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你看这笔墨堆积如山,可未必能成珍宝;唯有读破万卷书,方能通晓天地灵神。
苏轼劝诫外甥:柳氏一族自有家学渊源,何必艳羡他人,舍本逐末?
此诗看似谈书法,实则论治学。
“退笔成山”是苦功,但若心无点墨,终究流于匠气;“元和脚”借柳公权笔法之典,暗喻文化血脉的传承。
苏轼以“家鸡”自嘲,实则在说:外求浮名,不如深耕根本。
诗中哲理,直指学问的本质,真正的“通神”不在技艺精熟,而在胸中气象。
读书养气,方能笔下生风。世人追逐捷径,却不知最珍贵的智慧,往往藏在祖辈的灯火与自己的书卷之中。

【12】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
苏轼
此生也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半生漂泊,忽然觉得世事皆可放下;归隐田园,恰逢丰年,连山寺归途中的野花啼鸟,也似含笑来相迎。
此诗写于苏轼谪居后归耕宜兴时。句句平淡,却字字通透。
“无事”非真无事,而是勘破纷争后的释然;“野花啼鸟”之欣然,实为诗人与自然共鸣的禅意。
“大有年”三字,既指农事丰收,亦喻心灵的丰足。
苏轼以草木为友,鸟语为歌,道出至简之理,人间至乐,不在庙堂之上,而是在田园生活的惬意自适。

【13】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元宵夜宴,淡月疏星点缀宫阙,御炉香烟缭绕如仙风。
群臣肃立,仰望红云托起的天子威仪,恍若玉皇临世。
此诗明写皇家盛典,暗藏冷眼观世的讽喻。
“红云捧玉皇”的华美景象,在苏轼笔下却透出虚幻,烟云易散,威权终成泡影。
诗人以“鹄立”暗讽臣子的拘谨,以“仙风”反衬人间的浮夸。
真正的“通明”,非殿堂辉煌,而是看透荣华后的清醒。
诗中哲理,就像月光穿透红云:再耀眼的权势,亦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罢了。

【14】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花影攀上玉阶,任人如何驱扫,总在日落月升时去而复返。
苏轼借影喻世,道尽人间执念的荒诞。
世人总想扫净心中“花影”,名利、情仇、妄念,却不知它们如光随形,愈拒愈缠。
诗中的童仆徒劳,恰似众生在欲望中打转。
“太阳收拾”是白日的理智,“明月送来”是夜里的怅惘。
苏轼以自然之道点化:影本虚空,何须执扫?看透幻相,方知花影原是心影。

【15】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望云楼》
苏轼
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望云楼上,看尽朝暮阴晴,诗人自觉此身已与虚空合一。
白云飘卷无拘,望云之人亦如云般自在来去。
此诗乃苏轼与画家文同唱和之作。
文同画竹,苏轼观云,皆在物我两忘中得道。
“阴晴”无常,恰似人生际遇;“付此身于虚空”,实为抛却执着的超然。
末句“白云还似望云人”,道破天人合一的至境。
云本无心,人亦不必强求;漂泊与归处,原是同一种自由。
诗中哲理,如云影掠过心湖:真正的归宿,是放下“归宿”之念。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