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华北某石化巨头将关停聚烯烃装置”的消息在化工圈刷屏。据业内人士爆料,这家扎根行业60余年、年产能超百万吨的龙头企业,已启动核心装置关停程序。尽管官方尚未回应,但多位供应商证实“设备检修计划异常延长”,物流商透露“聚烯烃产品线提货量锐减50%”,种种迹象表明,这场震动或真不是空穴来风。

网友爆料称,该企业作为我国首个自主设计聚烯烃装置的老牌基地,曾承载着“打破国外垄断”的历史使命。然而近年行业剧变中,其困境逐渐显现:一是装置老化导致能耗高于行业均值15%,在“双碳”压力下改造投入超20亿元;二是煤基聚烯烃与进口货冲击下,其油基路线成本劣势放大,2023年财报显示聚烯烃板块毛利率已跌破5%;三是新能源材料挤占传统塑料需求,其拳头产品LDPE膜料近三年市场份额流失12%。

若关停坐实,短期内将引发三大连锁反应:其一,华北地区80万吨/年聚烯烃产能缺口,或推涨区域内PP/PE现货价格3%-5%;其二,长期依赖该企业专用料的改性塑料、薄膜加工等下游企业面临供应链重构;其三,国有炼化巨头战略性收缩传统业务,可能加速行业向高端化、低碳化转型。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关停决策是否预示着一批“高龄装置”将集体退出历史舞台?

有分析师指出,该企业炼化一体化基地的乙烯产能并未缩减,反而配套新建了EVA、POE等高端聚烯烃装置——这或许是一次“断臂求生”式的产能迭代。当传统通用料沦为“成本泥潭”,巨头们是选择死守阵地,还是押注光伏胶膜、锂电池隔膜等新材料赛道?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这场突如其来的关停风暴,已然撕开了行业残酷升级的冰山一角。
聚烯烃江湖洗牌在即,您认为会倒下一批企业吗?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