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为何说盛唐在洛阳?因为李世民和李隆基声望加起来也比不上武曌!

♥战况空前的亚洲大战。公元693年,武则天称帝的第三年。因为武则天是个女人,周围的这些游牧部落,都认为中原王朝衰落了,竟

♥战况空前的亚洲大战。

公元693年,武则天称帝的第三年。

因为武则天是个女人,周围的这些游牧部落,都认为中原王朝衰落了,竟然被一个女人执掌大权。

吐蕃、后突厥、西突厥和室韦联合起来形成了四国联军,兵力超过200万,对武周王朝发动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灭国之战!

这场战争的规模之大,震惊了整个世界。

四国军队分别从东北、正北、西北、西南4个方向,对武周形成了包夹之势,引起了朝堂上下的极大恐慌。

面对此等危险局面,武则天展现了非凡的决断与勇气,她力排众议,决定主动迎战,而非避战迁都躲入关中 。

武则天的战略智慧和决断力在这场亚洲大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她没有选择保守的防御策略,而是主动出击,派遣多路大军分赴各地,与敌军进行了正面的交锋。

其中,王孝杰率领的军队在冷泉、大领谷等地大败吐蕃和西突厥联军。

而碎叶镇守将韩思忠,则在碎叶地区与西突厥的多个部落进行了激烈的战斗。

与此同时,李多祚在灵州一带击败了后突厥和室韦的联军。

武周三线开战,疯狂狙击四国联军。

第一场捷: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大败西突爵于大岭谷,杀敌三万。

第二场大捷: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大败后突厥于灵州。

第三场大捷: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转战东北,大破室韦。

第四场大捷: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大败吐蕃于冷泉,杀吐蕃三万。

第五场大捷:碎叶镇守将韩思忠,大败西突爵三大部族联军,杀敌一万,顺势力进攻吐蕃,攻占吐蕃城池。

五战五捷,无一败绩!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战斗,武周帝国最终大获全胜,不仅粉碎了敌军的侵略企图,还大大提升了武周的国际声望。

此役过后,武周的威名远播,甚至被周边国家尊为宗主国,纷纷前来朝贡,表达对武周的尊敬与臣服。

武则天通过这次亚洲大战,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还使得武周帝国的国际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武曌的英勇与智谋,让武周成为了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的中心,吸引了无数国家的瞩目。

武则天时期的亚洲大战,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更是一场政治和外交上的胜利。

武则天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化解了危机,使得武周帝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与荣耀。

这场战争不仅展示了武则天的英明决策,也反映了当时武周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昂的士气。

♥令人惊奇的“七·天”建筑

洛阳“七·天建筑”的由来与隋唐时期的洛阳城中轴建筑群有关,这些建筑以天上的七个星座命名,象征着天界在人间的映射。

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其城市文化厚重且悠久。

在隋唐时期,洛阳城的中轴线上分布着被称为“七天建筑”的重要建筑群。

从南到北依次为天阙(伊阙)、天街、天津(天津桥)、天门(应天门)、天宫(明堂)、天堂和天枢。

这些建筑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意义非凡的“天枢”

天枢,是武则天时期建造的一座具有重大政治和文化意义的纪念碑式建筑。

公元694年,武则天为了纪念自己平定周边叛乱、四夷臣服之功,同意由诸国君臣筹资百万亿铸造铜铁以建造天枢。

天枢于公元695年4月建成,总高45.87米,重达200万斤,柱身八面,上有蟠龙、麒麟萦绕,顶部为腾云承露盘,四龙捧火珠。

该建造项目由波斯大酋长阿罗撼组织实施,东夷人毛婆罗设计模型,高丽人泉献诚运铜并雕刻,武三思撰写颂文。

然而,随着武则天去世和唐朝复辟,天枢的政治意义让唐玄宗极其不爽。

公元714年,唐玄宗下令销毁天枢,将其铜铁进行熔炼,象征性地消除武周的政治遗产 。

天枢,不仅见证了武周盛世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尽管最终被毁,但天枢作为一段历史的记忆,仍被后人所铭记和研究。

♥唐玄宗销毁天枢的影响

唐玄宗销毁武则天的天枢,目的是试图消除武周政治遗产、恢复唐朝权威和统治秩序的。

一是政治象征:天枢不仅是武则天纪念自己功绩的象征,也是武周政权的标志。

它的存在,对唐玄宗来说,是武周时期政治遗留的象征,摧毁天枢意味着消除武周的影响,恢复唐朝的正统性。

二是国际影响:天枢的摧毁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天枢是由众多国家集资建造的,它的毁灭导致了与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紧张,甚至有的国家直接与断交,影响了唐朝的国际地位。

有人甚至认为,若是天枢留存至今,国内哪里还有“西方中心论”的市场?

那可是妥妥的西方臣服东方,东方才是世界中心的“铁证”!

三是民众怨怼:为了摧毁天枢,唐玄宗甚至强行征集两个县的百姓参与此事,这引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和怨怼 。

四是文化损失:天枢的摧毁也意味着一座历史文物的消失,这对于后世来说是一种文化损失。

天枢作为武周时期的代表建筑,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无法估量。

五是政治表态:通过摧毁天枢,唐玄宗明确表达了对武则天及其政治遗产的否定态度。

这是对内对外的一种政治表态,旨在确立唐玄宗自己的权威和统治合法性。

六是社会稳定:唐玄宗认为,摧毁天枢有助于社会稳定,避免武周时期的政策和象征,继续影响唐朝的政治生活。

七是经济考量:制造天枢耗费了大量的铜铁等金属资源,销毁后这些材料可以回收利用。

融炼天枢,对于缓解当时存在的资源紧张状况有一定帮助。

八是历史观念:中国古代特别注重强调王朝的正统和法统,唐玄宗摧毁天枢,也是在维护唐朝的历史正统性。

唐玄宗摧毁武则天的天枢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行为,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这一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唐朝,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天枢对后世影响

由各国君臣筹资百万亿建造于神都(今洛阳)的武周天枢,是为纪念武则天功德而建的纪功柱。

这项壮举不仅标志着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达到顶峰,而且也是武周帝国屹立于世界之巅、统领万国、协和万邦的见证。

这场胜利大幅提升了武周的国际声望,让世界各国对武则天及武周刮目相看。

天枢不单纯是一根纪功柱,而是象征着武周盛世的辉煌与荣耀。

它由各国君臣筹资百万亿建造,展现了当时武周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各国对武则天的崇敬之情。

这根高达45.87米的铜铸纪功柱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还体现了当时世界对和平与繁荣的共同追求。

天枢的消失,意味着一段辉煌历史的结束,但它的建立及其背后的故事,却永远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史册中。

天枢的建立不仅是军事胜利的结果,更是文化自信与国际威望的体现。

虽然它已不复存在,但天枢作为世界三大纪功柱之首的地位无可动摇,它的传奇故事将继续激励着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