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郑州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哪所高校实力更强?理由是什么?

有句话叫“本科看学校,研究生看专业”。本科教育作为大众教育的一环,其深度虽不及研究生教育,但各校间的差异实则微乎其微。在

有句话叫“本科看学校,研究生看专业”。

本科教育作为大众教育的一环,其深度虽不及研究生教育,但各校间的差异实则微乎其微。

在选择学校时,更应注重学校的综合实力。

综合实力强劲的学校在校友资源、深造机会、国际交流以及公务员考试等多方面均占据显著优势。

以郑州大学为例,它不仅是双一流大学,其保研率更是与原985高校相媲美,稳坐河南省高校的头把交椅。

目前该校有6个学科正全力冲刺A级评估,未来发展潜力无限。

郑州大学还成功新增了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3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科研实力日益增强。

合肥工业大学在省内的地位相对较低,关注度不足。

作为一所传统重点大学,其近年来发展步伐放缓,逐渐显露出颓势。

至今该校尚未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郑州大学的综合实力更为突出。

在录取分数线方面,由于郑州大学每年的招生规模较合肥工业大学更大,尽管高分考生众多,但其录取分数线依然保持在合理区间,性价比颇高。

合肥工业大学,50 年前便位列全国重点大学之席,在安徽堪称强校。

然而自中科大迁至合肥后,它的境遇便一落千丈,仿佛成了被冷落的受气包,经费与 985、一流大学等名分皆受中科大压制,每况愈下,如今仅保留着 211 末流以及政策性一流学科的名号,其理工科实力却依旧可与郑州大学工学院一较高下。

郑州大学是河南的掌上明珠、独生爱子,往昔也曾处于 211 高校的末流阵营。

在河南全力推动下,被教育部认定为与中科大同等级的一流大学,虽是 B 类,但教育部给予经费保障,河南更是倾尽全力扶持,意图将其打造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不过上升势头极为显著。

郑州大学的医学专业颇为出色,其下属有五家河南省全力支持的附属三甲医院,年收入高达数百亿,本校生未来的就业前景极为可观。

尽管郑州大学的排名持续上升,喜讯频传,但在就业方面却显得较为逊色。

同样是合并后的大学,吉林大学和中南大学拥有诸如一汽、三一重工、株洲硬质合金等国内顶尖企业作为后盾,更不用说与之配套的研究所、职业学院及厂家等完整产业链。

与其说是大学的知名度高,不如说是学校在产业链条上占据了最耀眼的位置。

郑州大学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与河南政界及考研基地的联系紧密。

作为当地规模最大的一类学校,郑州大学在河南的公务员系统中拥有最多的学生来源。

在为数不多的本科招生过万的211院校中,其考研人数绝对位列前三。

对于河南的学生来说,选择郑州大学意味着能够利用所学专业进入河南的国有体系或考取更高层次学校的研究生,这是该校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然而缺乏强大的产业链成为了制约郑州大学发展的主要障碍。

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的最高学府,河南省的工业结构以煤炭冶炼和农业加工为主,这导致对专业性强的优秀人才需求并不旺盛。

结果就是,尽管郑州大学每年有大量本科生毕业,但无论是招聘会的档次还是提供的职位数量与质量都不尽如人意。

虽然省政府可以加大对郑州大学的资金投入,却难以通过行政手段为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反观武汉理工大学,其轮机、汽车等强势专业与湖北省内的东风汽车公司、武汉造船厂以及海军工程大学等机构有着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二汽到武汉理工进行校园招聘。

而武汉理工的研究成果则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就业。

这样的循环自工业化初期便已形成,行政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显得微不足道。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其实不在于排名高低,而在于历史积淀的不同。

武汉理工大学的硕士毕业生有机会加入中国船舶、东风汽车这样的企业工作,而相同专业的郑州大学毕业生能做到吗?

面对相同的条件,企业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前者。

自建国以来,郑州的工业布局就决定了其教育资源相对平凡化的现状。

除了郑煤机之外,西南地区的整个工业体系几乎全部崩溃。

如今除了宇通之外,郑州还能拿出手的企业还剩下什么呢?是煤矿吗?

这些企业真的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他们又有多少研发需求呢?

没有研发需求的情况下,发展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这正是症结所在。

合肥工业大学的强势学科,如管理学、机械(含车辆方向)、电气工程、建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无一不处在激烈竞争的漩涡中。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管理学除合工大外均为985高校。

机械工程领域,所有获得A和A+评级的也都是985院校。

电气工程方面,除了华北电力大学外,其他获此殊荣的同样是985大学。

建筑学则是除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之外,其余获高评价者皆属985行列。

至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则仅有北京邮电大学与之并列。

可以说,除了管理学之外,合肥工业大学在其他几个领域的竞争态势极为严峻。

想要在这些领域中崭露头角并达到全国范围内有显著影响力的地位,对合工大来说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该校的管理学同样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方面缺少本科层面的教育支持。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行业背景,很难在这一领域建立起足够的影响力。

对于一所211工程大学而言,如果连最擅长的科目都不能突出表现的话,那么它很难称得上是一所优秀的211大学。

宣城校区的建立不仅没有为合肥工业大学带来正面效应,反而降低了学校的整体价值,就像盘锦校区让大连理工大学声誉受损一样。

未来若想挽回局面,及时停止扩张或许是个办法,但考虑到之前校长试图这样做时遭遇了巨大阻力甚至差点丢掉职位,谁还敢轻举妄动?

可以说合肥工业大学正走向衰落已成定局,“一步错步步错”,除非能够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外部力量的帮助才有可能翻身。

有人将原因归咎于合肥市基础薄弱导致合工大没落的说法实在是荒谬至极。

在上世纪60年代,当合肥最为弱小之时,正是合工最辉煌的时候。

随着时间推移,虽然合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但奇怪的是,这似乎并未给合工带来任何好处。

即合肥越强大,合工反而越显疲软。

就在合肥开始崛起之际,合工却选择离开本土另辟蹊径设立宣城校区,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我贬值、自甘堕落,又能责怪谁呢?

两所学校都算是中等偏下的211。

要如何选择最好去看看先。

有句话叫眼见为实,最好自己分别去两个学校看一下教室,食堂,宿舍,校园。

真看完,相信你就不会犹豫了。

毕竟郑大是42所一流大学之一,河南省唯一的长子,年经费投入比较多。

合工大只是一百多所一流学科之一,安徽省的二三四五六子之一,年经费投入只有郑大的一半。

毕竟合肥城市落后,发展慢,年GDP比郑州低几千亿,拿不出这么多教育投入情理之中。

真金白银是说不了谎的。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