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渠,原名引漳入林工程,位于中国河南省林州市北部,坐落在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为水利工程类景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总面积达24.16平方公里。


红旗渠所在的林县(现为林州市),历史上干旱缺水问题严重。新中国成立前,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县志记载从明朝起旱年达400年,307个以上村庄为解决饮水及农田灌溉困难需穿山挑水。
1949年后,林州人民虽兴修水利,但1959年大旱,挖修的水利工程干渠断水,林州再次陷入缺水困境,于是提出“引漳入林”决策。


1960年2月7日,林县县委引漳入林筹备会确定从浊漳河修渠引水。2月10日夜,引漳入林水利工程启动,15个公社的3.7万人参与修渠。1960年3月10日,引漳入林工程总指挥部召开民工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将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支渠配套工程,7月6日全面竣工。1991年,红旗渠游览区开始建设并对外开放。


红旗渠所在地区地势起伏较大,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西部为太行山,东部为相对低平的区域,高差明显,从山西长治海拔1400米左右到河南林州海拔300米左右。
地貌典型属于嶂石岩地貌,由易于风化的薄层砂岩和页岩形成,具有连续的赤长墙、阶梯状的陡崖、棱角鲜明的峰谷和垂直的沟谷等特点。



组成山地的岩石主要为石英岩、石灰岩和片麻岩等。山地的上部主要是石灰岩,岩性坚硬较脆,常构成高峻的绝壁;石灰岩层之间常夹有薄层的页岩,岩性较软,易风化,常形成缓坡;山地的下部主要是片麻岩,多呈弱风化状态。
区域内山谷、河谷众多,地形破碎,大量的沟壑将地表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地貌,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困难。山区的河流受地形影响,流速很快,侵蚀性很强,久而久之会下切成沟谷,河床以及地面也会越来越低,红旗渠主干道经过的地带主要就在这段河谷山区。


红旗渠的渠系布置包括总干渠、干渠、支渠等多个层级;
总干渠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多个村庄,穿越青年洞,沿露水河左岸,过多个村庄,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至分水岭,全长70.6公里。
多为矩形砌石断面,渠底纵坡1/8000,渠底宽8米,部分绝壁处和渡槽为1/3620,渠底宽6.2米,渠墙高4.3米。通过合理设置纵坡,保证水流速度和输水能力。


- 第一干渠:自分水岭沿林虑山东侧向南,至合涧镇西与英雄渠汇流,全长39.7千米。渠底纵坡分水岭至水河为1/4000,以下为1/5000。
- 第二干渠:自分水岭起,沿姚村镇东北部猫儿岭,至马店村东,全长47.6千米。渠底纵坡分水岭至电站为1/1500,以下至夺丰渡槽东泄洪闸为1/1000,再下为1/3000。
- 第三干渠:从总干渠尾(分水岭)上游560米处的右侧分出,伸向东北,到东卢寨村东,全长10.9千米。渠底纵坡明渠为1/3000,隧洞为1/1000。


灌区共有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
此外,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各种建筑物12408座,包括凿通隧洞211个,总长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形成了“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自1990年起,红旗渠景区开始开发。红旗渠景区于1991年对外开放,由分水苑、青年洞、络丝潭三个景区组成,主要景点有分水苑牌楼、红旗渠纪念馆、虎口崖、凌云亭、小三峡、神龟洞和铁索桥等。
- 分水苑景区:有分水苑牌楼、红旗渠纪念馆等景点。红旗渠纪念馆展示了红旗渠的建设历程、英雄事迹等,是了解红旗渠精神的重要窗口。
- 青年洞景区:青年洞是总干渠最长的隧洞,长达623米,全部开凿在坚硬的太行山腰。此外,还有虎口崖、凌云亭等景点。
- 络丝潭景区:这里有小三峡、神龟洞和铁索桥等景点,络丝潭瀑布气势磅礴,与周围的山水风光相得益彰。



红旗渠的建造,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集体合作开凿民用水利设施的历程,是一代林县人发扬“战太行”精神和智慧,改善自然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记忆载体,也是平顺县和林县人民历史情谊的重要见证。
同时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解决了67万人民的基本用水问题,为乡镇和数十万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是林州人民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巧妙地将水利科学技术与民间经验智慧结合在一起的光辉典范。
总干渠位于太行山崖壁上,与山势融为一体,展现了水利工程与环境的景观。水利工程与高山峡谷、江河湖泊等自然元素,共同构成了人文自然景观。


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中国的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先后入选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红旗渠精神也已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