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37年,周恩来在延安遇刺,11名警卫壮烈牺牲,到底谁如此大胆?

周恩来被誉为“人民心中的好总理”,他的一生充满激情且光辉璀璨,始终全心全意服务于党和人民,从未有过丝毫放松与懈怠。在追求

周恩来被誉为“人民心中的好总理”,他的一生充满激情且光辉璀璨,始终全心全意服务于党和人民,从未有过丝毫放松与懈怠。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他毫无畏惧,不惧贼人暗算,也不考虑身后事。他毅然前行,引领众多共产党员,共同努力,最终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总理面临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他遵照毛主席的部署,毅然肩负起重任,着手与国民党进行一场复杂而艰难的谈判。毛泽东曾这样表述:“此刻,无人能证实周恩来赴宁后,不会成为第二个张学良。”由此可见,周恩来的这次行程充满了未知与重重危险。

事实证明,这次行动异常凶险,周恩来在过程中历经四次生死考验,险些丧命。其中,劳山遇袭尤为惊心动魄,他后来回忆道:“一生历险无数,劳山之行最为致命。”周恩来心中难以忘怀的是何种惊心动魄的危机?究竟是谁,竟胆敢对他下手?一切犹如水面下的谜团,待真相大白时,竟让人震惊不已。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7年4月,中共中央派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从延安启程,他乘坐卡车穿越劳山、甘泉等地,途经铜川、富平,最终前往与国民党进行和谈。这条路线经过的劳山,与山东青岛的崂山并非同一地,一字之差,实则相隔甚远。青岛崂山乃我国沿海名山,而周恩来遇险的劳山,则位于延安附近的山脉深处。劳山得名源自宋代名将狄青。相传,狄青曾率部在此休整,士兵们历经激战,疲惫不堪。见状,狄青便将这座山命名为劳山,以铭记他们的辛劳。

此地风光旖旎,空气纯净,山峦被茂密的林木层层覆盖,峰顶常伴轻纱般的薄雾。但敌人无暇欣赏此景,他们只关注蜿蜒小径与险峻山形,视为伏击的绝佳地形。周恩来驾车出行,车窗外的景色映照在他沉思的脸庞上。张云逸、孔石泉、陈国桥、温太林伴其左右。路途坎坷时,周恩来忆起往昔,转头向陈友才缓缓叙述起那段往事。

1935年深秋10月,蒋介石调遣重兵围堵初抵陕北的红军。彼时,东北军一一○师的两团精锐及直属部队,不幸在此地遭遇了红十五军团的伏击,最终被全歼。故事进展至此,周恩来总理的队伍已深入劳山腹地。刹那间,一声响亮的枪声划破天际,直冲云霄。陈国桥敏锐地捕捉到了第一声枪响,迅速环顾四周,神色紧绷。相比之下,温太林显得颇为镇定,他轻松地认为,那不过是远处牧羊人挥鞭的寻常声响。“鞭子声?”陈国桥疑惑地皱眉问道,“此处荒凉无人,连个人影都不见,哪来的鞭响呢?”

陈国桥敏锐地察觉到不对劲,此地距延安尚有五十里之遥,怎会有人选择在此牧羊?不久,枪声骤然密集,回响于山林,子弹甚至击中了周恩来所乘卡车的车窗玻璃。众人迅速进入战斗准备,周恩来当机立断,命令司机:“全速前进!”他们本想靠加速脱离险境,却意外发现,敌人的这次攻击是经过周密策划的伏击。司机猛踩油门欲突围时,卡车一侧不慎陷入敌人事先挖掘的壕沟。司机瞬间中弹身亡。幸运的是,周恩来坐在倾斜侧,车门弹开 挡下数弹,让他得以侥幸逃生。

周恩来敏捷应对,迅速撤离倾斜的卡车,隐匿于安全之地。作为卓越的军事领袖,面对突变,他沉着冷静,迅速审视周遭地形,思索着突围之策,力求打破僵局。他迅速指令士兵们散开,占据有利地形以抵御敌军。尽管出发前毛主席为周恩来配备了精锐的一个排,但在遭遇此次突袭时,他们的短枪与不利位置难以抵挡敌人的猛烈攻势。关键时刻,一位勇士挺身而出,引领队伍勇敢吸引敌火,为周恩来开辟出一条逃生之路,自己却悲壮牺牲,忠魂长眠于劳山之下。

长征途中,陈友才遭无端指控,被误认为反革命。生死关头,张国焘的枪已对准他,幸得周恩来挺身而出,力证其清白。自此,陈友才成为周恩来身边忠诚的副官。劳山之战骤然爆发,陈友才早已下定决心,誓死保卫周恩来。目睹警卫排战士相继倒下,他内心震撼,深知此战凶多吉少,生死未卜。跳下卡车后,陈友才迅速行动,他果断地向战士们下达命令:“迅速行动,全力保障周副主席安全撤离!”

战士们即刻簇拥在周恩来周围,筑起一道生命防线。缺口一现,张云逸与孔石泉即刻护送他穿越葱郁密林,朝着山脚下的安全地带疾行。陈友才在关键时刻不幸腿部中弹,但他咬紧牙关,不顾伤痛,毅然决然地坚持战斗。敌人发现他的装扮后,火力猛然向他倾泻,这一切皆因他的伪装引起了敌方的警觉。出发前,陈友才为确保周恩来安全无虞,做了周密准备。他让周恩来换上醒目的绿色军装,自己则穿上西服、戴上礼帽,以此作为掩护。

敌人无疑误将陈友才认作关键人物,随即对他展开了猛烈的射击。尽管陈友才拼尽全力与敌人周旋,但终究未能逃脱厄运,不幸在枪林弹雨中牺牲。陈友才英勇就义后,陈国桥毅然接过指挥重任,尽管形势严峻,他们仍奋力抵抗,可惜未能等来援军。生命垂危之际,陈国桥发出了最后的指令。他严厉地对警卫兵曹鸿都命令道:“立即离开!我不是让你逃避,而是去确保周副主席的安全,这是你的新任务!”

曹鸿都迅速率部分战士冲向周恩来所在地,枪林弹雨中,子弹嗖嗖飞过耳畔与肩头,战友们相继倒下,但他们无暇顾及,只坚定执行命令,誓死捍卫周副主席的安全。战后,周恩来的11名警卫英勇献身,包括陈友才。敌人得意地检查“战果”,见西装革履的陈友才,搜遍其口袋,竟发现一张周恩来的名片,顿时惊愕万分,未料错杀了“周恩来”。尽管心存恐惧,他们仍决定彻底消除隐患。于是,对陈友才再次挥刀,直至其身旁毛毯也布满密密麻麻的刀痕,无一幸免。幸运的是,陈友才与其他10名英勇战士的献身没有徒劳,他们用生命为周恩来铺就了归途,最终确保了周恩来安全返回延安。

周恩来等人突围后,一刻不停翻越重重山岭。确认敌人未追,他们才稍感宽慰。随后,曹鸿都加入,众人合力护送周恩来翻越山崖,安全抵达延安保卫局位于三十里铺的检查站点。得知消息后,毛泽东主席猛地一击桌案,神色焦急,他迅速向警卫团团长黄霖发出明确指示:面对紧急情况,首要任务是灵活应变,确保周副主席能安然无恙地被营救回来,这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黄霖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营救周恩来的行动。历经艰辛抵达三十里铺后,他惊喜地发现周恩来与张云逸等人已安全脱险,心中顿时如释重负。黄霖匆匆赶到后,周恩来急切地指示他,必须立刻行动,拯救那些仍被困的同志,还有好几个人没有安全返回,情况紧急。遗憾的是,黄霖最终带回的仅是一条血迹斑斑的毛毯,表明陈友才和十位英勇的战士已全部捐躯,而敌人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凝视着浸透友才同志鲜血的毯子,恩来同志悲痛欲绝,泪水汹涌。返回延安后,四月末,延安为烈士们举办了庄严的追悼仪式,并将他们的遗体安葬于宝塔公墓。

但关键在于查清真相:究竟是何方神圣胆敢袭击周恩来?又是什么原因,让如此机密的任务,竟被敌人提前洞悉?谢滋群接令后,迅速部署侦察兵深入排查,他琢磨着:周副主席行程极为隐秘,连随行战士出发前都一头雾水,敌人却能未卜先知,莫非我军内部潜藏了敌方的眼线?

谢滋群脑海中闪过一个骇人的想法,若真如此,这件事非同小可,后果将异常严重。侦察行动全面展开时,谢滋群亲自深入民间探访,寻求目击情报。不久,他从一位村民那里获悉,该村民与伙伴砍柴时偶遇土匪挖战壕,因心生恐惧,两人立即匆匆离开现场。然而,村民们透露,土匪选择在该地挖掘战壕,必有重大图谋,否则何须在偏僻之地构筑防御工事,这绝非寻常之举。

谢滋群心中暗自思量,与老乡的疑虑不谋而合,但他也不禁犯嘀咕,这次周副主席遇袭,难道仅仅是一伙土匪那么简单吗?经过谢滋群的深入调查,他迅速确认了村民的说法。周恩来此行三辆卡车同行,车内载有谈判文件和廉价物品,但仅值钱财物被盗,所有纸质资料均安然无恙。显然,土匪活动的嫌疑大幅上升。延安、宜川、甘泉交界处有两股土匪横行:李青伍一伙四处作恶、抢掠财物;姬延寿则纠集80余人成立民团,对村民进行残酷剥削。

不久,关键证据递至谢滋群手中,侦查部门悄然捕获一名李青伍麾下的匪徒。他坦承,劳山袭击周恩来确是其所为,但目的仅为掠夺共产党财物,对目标身份一无所知。尽管土匪已坦露真相,谢滋群仍觉事有蹊跷。他不放过任何线索,深入追查,迅速揭露了另一名潜藏的土匪探子——冯长斗。冯长斗被捕后坦承,他频繁在延安地区活动。一日,他目睹共产党用重兵把守三辆大卡车,心中暗自揣测这些是运送货物的车辆,于是迅速将情报告知土匪首领李青伍。

5月24日夜晚,李青伍率领一众土匪抵达劳山,他们迅速挖掘战壕,准备充足的弹药,默默守候,只等周恩来的车队进入劳山地界。发现罪魁祸首,谢滋群即刻上报中央。中央当即作出决定,派遣保卫局局长吴台亮指挥部队,展开剿匪行动,力求根除祸患。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高效行动下,剿匪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李青伍与姬延寿统领的土匪团伙相继被摧毁,两人最终也被我军成功捕获。这两位土匪头目被捕后,展现出顽强的抵抗态度,沉默不语且百般抵赖,拒不承认罪行。直到谢滋群揭露了真相,李青伍才终于屈服。

谢滋群平静叙述,早在1937年4月初,这伙土匪已劣迹斑斑。李青伍指挥上百手下,伪装成红军,在甘泉县麻子河公路突袭国民党货车,成功劫走80余包鸦片。延安方面获悉情况后,迅速组建剿匪队伍,对李青伍一伙进行了严厉打击以安定民心。由此,李青伍心生怨恨,暗中在延安布置间谍,意图报复共产党。谢滋群发言后,李青伍停止了辩解,坦诚相告:他的手下对真实意图一无所知,误以为仅是前往劳山拦截过往车辆,掠夺车上货物。5月24日晚,乡亲们目睹了惊人场景:一伙匪徒在山中忙碌,他们衣袖飘飘,正卖力挖掘着深深的战壕,准备进行不法活动。随着土匪被彻底清除,两大匪首伏法,事件圆满落幕。谢滋群迅速侦破此案,立下大功,荣获中央表彰,被誉为延安神探,人称“延安的福尔摩斯”。

对于那11位英勇牺牲的烈士,中央妥善安抚了他们的家人。其中,恩来同志长时间难以释怀,尤其怀念友才同志,他在与陈友才等人的合照背面,沉重写下“劳山遇险,仅余四人”。简短四字,深刻体现了周恩来同志对陈友才烈士的感念与缅怀。然而,那11位英雄不仅为周恩来同志献身,更是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慷慨赴死,他们定感此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