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岁,正是壮年,一个胸痛就医的男人,3天后却撒手人寰。当医生找到真正病因那刻,气得直拍桌子——‘这事儿就不该发生!’”
一个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揭开了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健康死角”。这个故事,不光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许多家庭可能遭遇的隐患。
胸痛≠心脏病?别被表象给骗了!胸痛,是门诊里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很多人一听“胸痛”,脑子里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心脏出问题了?但事实远比想象的复杂。

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发布的《2023年中国胸痛中心年度报告》,全国参与数据采集的胸痛中心中,真正由心肌梗死引起的胸痛比例不到三分之一。剩下的呢?有的是肺栓塞,有的是主动脉夹层,甚至还有食管破裂、气胸等紧急情况。
而在这位44岁男子的病例中,真正的“元凶”不是心脏,而是肺栓塞——一种常被误诊、但发病后极其致命的疾病。
一个真实案例:三天的胸痛,换来一条命
事情发生在广东某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一位44岁男子来院时主诉胸痛、呼吸困难,伴随轻微咳嗽,无明显发热。
体检时心电图无典型心梗改变,血压基本正常,医生初步考虑为肌肉拉伤或普通胸膜炎,建议观察治疗。
第二天症状加重,出现轻微意识不清,血氧下降,但仍未引起足够重视。直到第三天凌晨,男子突发呼吸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报告震惊所有人:广泛性肺动脉栓塞,双肺多处血栓堵塞,几乎没有气体交换空间。
急诊医生气得直拍桌子:“要是第一天做个D-二聚体检查,或者CT肺动脉造影,这人就活下来了!”
这并不是个例。根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4年第3期报道,北京协和医院近5年收治的肺栓塞病例中,超过40%的患者在初诊时被误诊或漏诊。
肺栓塞——“沉默杀手”,防不胜防肺栓塞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血块堵住了肺部的血管。这些血块多数是从腿部深静脉脱落的,顺着血液流到肺部,像卡车堵在高速隧道口一样,瞬间造成“交通瘫痪”。
通俗点讲,肺就是身体的“空气换气站”,一旦这个站被血块堵住,氧气就进不来,二氧化碳也排不出去,人就像被掐住脖子一样窒息而死。
许多患者在发病前并无心脏病史,也没有高血压、高血脂,甚至身体看起来非常健康,这也是肺栓塞最可怕的地方——它从不提前打招呼。

肺栓塞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中青年也中招。
以下几类人群要特别警惕:
久坐不动者:办公室白领、司机、程序员、长途旅行者。长时间坐着,腿部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
术后恢复期患者:尤其是骨科手术(如髋关节置换)、妇产科手术后。

肥胖者和吸烟者:代谢慢、血液粘稠,风险高。
曾有血栓病史的人。
女性口服避孕药者:尤其是合并吸烟的女性,风险成倍增加。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2年数据显示,中国肺栓塞的年发病率已超过每10万人中60例,且逐年上升,中青年患者占比逐渐上升至36%以上。
识别预警信号:别让身体的“求救信号”白费肺栓塞并非毫无预兆。多数患者在发病前会有一些“蛛丝马迹”,只是容易被忽略。

胸痛:不是压榨感,而是“针刺样”或“刀割样”,深呼吸时加重。
呼吸困难:尤其是在静息状态下也喘不上气。
咯血:少部分人会咳出血丝。
下肢肿胀或疼痛:说明下肢已有深静脉血栓。
突发晕厥或心跳过速:表明血氧严重不足。
这些信号中,任何一个都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出现多个症状时,必须尽快就医,并要求医生排查肺栓塞。

预防肺栓塞,关键在于防止血栓形成。这不是医院的事,而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课。
动起来:久坐不动是血栓的温床。每坐1小时,至少要起来活动5分钟。哪怕只是原地踮脚、伸展,也很有效。
多喝水:保持血液稀释状态,特别是夏天和空调房,容易脱水。
注意腿部症状:一旦发现单侧小腿肿胀、发热、压痛,尽快就医查血栓。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不要迷信“多休息”,早期活动是防止术后血栓的关键。

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如D-二聚体、下肢血管彩超,必要时用抗凝药物。
医者心声:别让“可救的命”白白流逝医生不是神,无法预知每一个病人的风险。但每一次误诊、漏诊的背后,其实都藏着“可以避免的死亡”。
肺栓塞就是这样一种病,诊断工具并不难获得,治疗方式也日益成熟。真正难的是:引起重视。
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是唤醒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健康不是“有病才治”,而是“未病先防”。正如一句老话说的:“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健康的“贼”,就是这些隐匿而致命的疾病。

今天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制造恐慌,而是提醒每一个人:别忽视身体发出的每一次警告。健康,就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游戏,谁先动手,谁就赢。
结语:小心驶得万年船,健康路上别大意那个44岁的男人,或许只差一个CT扫描、一支抗凝针,就能继续陪家人吃饭、带孩子上学。
如果这篇文章能让一个人警觉,能让一个家庭避免悲剧,那他的离开,就有了另一个意义。
健康从来不是“别人家的事”,而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
愿每一个人,都能在关键时刻,认清风险、及时就医、科学预防,让这种“气得想骂人”的悲剧不再重演。
参考文献
[1]中国胸痛中心联盟.《2023年中国胸痛中心年度报告》[R].北京:中国胸痛中心总部,2023.
[2]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3,32(2):121-130.
[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R].北京: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