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为什么你对孩子越好,他越不感恩?答案就藏在这本书里

作者:每天一本好书籍我记得前段时间,有一位母亲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一条动态,配图是一盏孤灯和一杯冷掉的咖啡。配文只有一句:

作者:每天一本好书籍

我记得前段时间,有一位母亲在朋友圈里面,发了一条动态,配图是一盏孤灯和一杯冷掉的咖啡。

配文只有一句:“我把自己榨干成一片枯叶,却换不回他回眸的暖意。”

然后很多人问这是怎么了,那位母亲说从小到大,我给孩子,给他穿好的,给他好的。

可到头来,真是一个白眼狼,一点都不会感恩,有了女朋友就不认识妈妈了,出去工作这么多年,钱也从来不打回家里面。

其实很多人总以为,爱孩子就是给他最好的——最好的物质、最周全的照顾、最无微不至的关怀。

可现实却常常让人心寒:你越是对他好,他越觉得理所当然;

你越是付出全部,他越是不懂珍惜。

这到底是孩子的错,还是我们的对孩子的爱,从一开始就用错了方式?

1

有位妈妈曾向我倾诉,她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变着花样给儿子做早餐,生怕他吃不好。

可儿子呢?

要么匆匆扒两口就走,要么抱怨“怎么又是这个”。

她委屈地说:“我连他爱吃的虾饺都要跑去超市才能买到,可他最后连一句‘谢谢’都没有。”

这样的故事,是不是很熟悉,我相信很多家庭都多多少少会有这样子的情况。

我们这一代父母,总是怕孩子吃苦,于是就拼命替他们扫清一切障碍——书包太重,我们帮他背;

作业太难了,我们替他查,教他做;

甚至和在学校,和小朋友闹矛盾了,我们也会出面去调解。

很多人以为这就是爱,但是却不知道,当孩子从未经历过“得不到”的失落,自然也不会懂得“拥有”的珍贵。

卢梭在《爱弥儿》中早就警告过:“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那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很多时候父母的爱若是泛滥成灾了,很快便会淹没孩子的感知能力。

要是他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

其实感恩的种子,它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它需要在“延迟满足”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

2

我认识一位父亲,他为了让孩子去上重点中学,他放弃了外派升职的机会,每天来回两小时接送孩子。

可他的孩子并不领情,反而抱怨道:为什么非要要我去那所学校?

我朋友都在家里面附近上学!

父亲勃然大怒:“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似曾相识?

很多人常常把“牺牲”挂在嘴边——“我为了你放弃了事业”“我为了你熬白了头发”“我为了你忍受了这么多”……

可这些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根本不是爱的表达方式,而是沉重的道德绑架。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孩子,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很多时候,当爱变成了一场交易——“我对你好,你就必须听话”

就这样多数的孩子的心里面,就会慢慢筑起一栋墙了。

他感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压迫感;

他感受的不是理解,而是控制。

3

一个健康的家庭,应该像一条流动的溪流,父母和孩子各自有独立的空间,却又彼此滋养。

可现实是,许多父母把全部重心都压在了孩子身上,导致整个家庭的生态平衡,彻底失衡了。

在网上看过一位单亲妈妈,他把儿子培养成了名校高材生。

可儿子工作后却很少回家,回家后也不和我说话,老是嫌弃我说这个说那个的,感觉我特别烦。

那位妈妈哭着说:“我以为倾尽所有能让他幸福,可他连一句‘谢谢’都吝啬。”

这让我想起《庄子》里的一个寓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4

老舍曾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

但我们要知道这份“灌养”,绝不是替孩子去生活。

有位父亲分享了一个故事:他教女儿骑自行车时,没有一直扶着车后座。

女儿摔了三次,膝盖都磕破了,可第四次,她终于摇摇晃晃地骑了起来。

那一刻,她回头对爸爸笑着说:我终于学会了自行车,以后也能和小伙伴一起骑车了。

这位父亲说:“如果我当时一直扶着,她可能要很久才能学会自行车了。”

其实作为一位父母最该做的,不是替孩子遮风挡雨,而是陪他学会在雨中跳舞。

写在最后:

那本藏着答案的“书”,其实就写在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路上。

纪伯伦在《孩子》一诗中写道:“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最好的爱,不是牺牲,而是成全,不是束缚,而是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