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道德经》译释贯通08:上善若水

最恰当的治理(或处世),就要像水那样。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保持了众人都不愿意选择的生存方式,所以和“道”很接

最恰当的治理(或处世),就要像水那样。水善于施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保持了众人都不愿意选择的生存方式,所以和“道”很接近。圣人就具备水的特性:其所治,必大象之地;其用心,必如集水之渊;其与人相处,必平等相爱;其言行,必真诚守信;其为政,必有方有度;其作为,必尽力有为;其谋事,必审时顺势。正是因为圣人像水一样不争,所以才不会有过失。

本章可能是《道德经》关注度最高的章节了。历来解读者站在不同的视角各尽所能地理解,我觉得只要有所得、有所用,都算对待起老子的心血。但【三棱心】本次解读既然是“译释贯通”,就要真正地体现“贯通”两个字,要对待起“贯通”两个字:

首先,本章仍然是在谈“无为”,重点是“无为”之“不争”。

我们通过理清文字逻辑,明白“不争”在主题架构上的位置:“不争”既是“无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项重要的实践原则,与第40章的“弱者道之用”有直接的呼应关系——“不争”不仅是不与人争(大多数解读者只理解到这一层),更多的是不与物争,不与自己争。不与物争即顺应物性,在实践中充分考虑各种条件,让主观去适应客观;不与己争就是不做“强梁”,善于应变,善于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所以,不要把不争理解得太狭隘。

其次,如何理解“几于道”的“道”?

我认为,对于“道”的理解,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复杂;不要太实在,也不要太玄虚;不要停留在文字上,但也不能没有区别而一道到底。我的主张:①“道”的基本义有三,分别对应“道可道,非常道”的三个道,可简化为“先天之道”和“后天之道”,解读《道德经》时不可一道到底(参考其它文章);②老子写《道德经》是为了推行他的理念和思想,《道德经》不是学术论文,我们在理解时要通过还原思想来推测文字,而不是从文字来推导思想。坚持以上两点,我们对一些重要概念,包括道、德、万物、善、玄、无、有等就能一个正确的把握,而不是死搬硬套,停留在字面上,或缠绕于哲学思辨中。

我认为:“先天之道”只会呈现,不会表达,没有条款,只可作为参照,而不可视为标准;而“后天之道”虽然是从“先天之道”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包含人类伟大的思想、主义、理论、制度等,但它毕竟是有限逻辑,所以也不可视为真理或标准。

那么,这里的“几于道”的“道”是哪个意思呢?我认为,这个“道”,包括其它章节中的有些“道”,既不是“先天之道”(类似有的解读者文章中的“恒道”),也不是“后天之道”。一个简单的方法,把你所理解的“道”代入到章节文字中,看能不能说通。比如,本章的“几于道”,把你理解的“恒道”(即宇宙万物本源、或最高法则、或不是说出来的那个道,之类)代入到“几于道”中,只要解释得通,说明你的理解就是对的。

问题是,有些解读者理解的“道”通过代入法,根本就解释不通。比如“道是宇宙的本源”,那么“几于道”就是“几乎接近于宇宙的本源”?这都不是很牵强的问题,而是很弱智。所以,这个“道”另有其意,什么意思呢?本人不才,我给这个“道”下了个定义:

这个“绝对精神”,不同于“道可道,非常道”中任一个“道”,是与“圣人”一样的概念——“圣人”和“道”,这对概念更像是一个目标、一种理念、一种人设,这样的话它们就有一个相对的标准了,这时我们说“几于道”就顺理成章了。而我们的有些解读者,却在文章中不厌其烦地出现“按照道的标准,按照道的要求”之类表达,经不起追问和推敲。我们来反观老子的文字和表述,没有这种听上去高大上,但却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实实在在表现出了“善言无瑕谪”。

第三,“不争”到底是如何一个“不争”。

历来解读者把“不争”理解为不争名争利,不能说就理解错了,不争名不争利也是“不争”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在本章中,“不争”是有明确所指的,即“处众人之所恶”。那么“处众人之所恶”又是什么意思呢?即后文第66章所描述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的“善下”。水有很多特性,正如有的读者理解的那样,水不但有善的一面,也有不善的一面,但这个“几于道”的特性指的就是“善下”的一面。水正是因为善下,才能汇集百川,成为王者。这就是无为之道、不争之德。

所以,不能把“不争”简单化理解为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喜欢用“不与众人争生存逻辑”,我觉得这个用法挺好的。众人的生存逻辑是“人往高处走”,而圣人的生存逻辑是“水往低处流”,流向低处,才能汇集百川,才能成为江海,才能“成其私”。那么什么又叫“低处”呢?不是说不去当官非要去当平头百姓就是低处,守雌、守黑、守辱才是低处,受国之垢、受国不祥才是低处。可见《道德经》是实用哲学,扣字眼是不行的。我这里一说学水的往低处流,你回去就把官辞了不当了,那不是死板教条吗?

第四,围绕“善下”来理解“七个善”,文意就通达了,实践上也就有了明确的效仿对象。

我们效仿水的“善下”,在工作和生活中修为“不争之德”,就会有好的结果、好的成效。所以,“七个善”既是工作方法,也是实践成果。比如“居善地”,你可以理解为择善地而居,也可以理解为以“几于道”的方法使所居之地成为善地,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中的逻辑是显而易见的。

①正确理解“几于道”,不要把“道”认为是什么标准,有什么条款,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几于道”,只要你心中有一个“绝对精神”;②理解无为——不争——善下的逻辑关系;③工作方法和实践结果相辅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