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买衣服有多“抠”?
9块钱的T恤、50块的连衣裙,这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价格,最近在广州正佳广场的OF店里成了常态。
这个4月1日刚开业的新品牌,是快时尚巨头UR的“亲弟弟”,由母公司FMG集团推出,主打“会员制+极致性价比”,一出场就被网友戏称为“快时尚平替的平替”。
消费降级下的“截流战”:UR为何急推OF?故事要从UR的“成长烦恼”说起。
作为曾经的“Zara中国学徒”,UR用十年时间从白牌逆袭成快时尚新势力——2022年销售额超60亿,全球门店超400家,甚至在纽约曼哈顿、北京三里屯开起3000平大店,和LV做邻居。
但当UR跟着国际巨头往“快奢”方向越走越远时,市场风向变了。
普华永道2023年调查显示,53%消费者抑制非必要支出;麦肯锡2024年报告指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CCI)处于历史低位,储蓄意愿强劲。

反映到快时尚行业,优衣库大中华区2025财年营收降3%、利润降9%;Zara母公司Inditex增速从双位数跌到个位数;H&M2025年一季度销售额、利润均低于预期。
曾经追着UR买“大牌平替”的年轻人,开始更在意标签上的数字——Zara、优衣库的基础款价格悄悄涨到百元以上,线上折扣成了“捡漏”,线下店的低价款越来越少。
UR也没能幸免。
当它的T恤从49元涨到79元,连衣裙从100元涨到200元,那些“月入5000,想穿得好看又不心疼”的用户开始流失。
这时候,FMG集团紧急推出OF,就像在快时尚“金字塔”底部开了个“截流阀”——用99元/年的会员卡、169元/年的超级会员,把UR流失的价格敏感型顾客“兜”回来。
学山姆的会员制,能复制成功吗?OF的玩法确实像极了山姆。
9块钱的袜子、29元的T恤、50元的连衣裙,这些价格比优衣库、Zara的折扣款还低一半;会员体系不仅能打折,还能通过消费数据反推用户偏好,精准上新。

首店开在广州正佳广场,和UR outlet店做邻居,初期借UR的流量“拉新”,6月还要在广州、江门开独立店,这波“借势+扩张”的操作,FMG显然做了功课。
但问题也跟着来了。
网友逛完首店的真实反馈里,除了“便宜到震惊”,更多是“款式普通到挑人”“像UR的过季货”。
有消费者直接吐槽:“9块钱的T恤,是布料不要钱还是设计不用心?”更扎心的是,UR自己曾因质量问题被市场监管局罚款,现在OF的价格近乎腰斩,质量能过关吗?
更关键的是,山姆的会员制成功,靠的是“精选SKU+供应链把控”——2000个左右的商品,每个都是“爆款”,用户为了买这些独家好货愿意掏会员费。
但OF目前的商品更像“大杂烩”:基础款多、设计感弱,和UR、BENLAI的风格区隔不明显。
如果只是把UR的“尾货”换个标签卖低价,用户买一次新鲜后,还会续费会员吗?

FMG的野心藏在品牌矩阵里:UR走“快奢”高端线,BENLAI做“功能面料休闲服”,OF打“会员制下沉市场”,三个品牌像三角架,要撑起“全球领先时尚集团”的愿景。
这让人想起安踏——靠安踏主品牌+FILA、迪桑特等多品牌,2024年营收破700亿,加上亚玛芬体育,“安踏系”首次突破千亿。
FMG显然想复制这种“多品牌+全球化”的路径。
但快时尚和运动品牌的逻辑不同。
运动品牌能靠“专业功能”建立护城河,快时尚的核心是“设计+上新速度”。
OF如果只靠低价,很可能陷入“越便宜越没人买”的怪圈——年轻人可以为“好看”多花钱,但不会为“普通”将就。
UR当年能从白牌突围,靠的是“大牌同款”的设计巧思;现在OF如果连这点都丢了,平替的平替,可能变成“弃替”。
站在消费降级的风口上,OF确实抓住了用户“想省钱又想穿得体面”的需求。
但低价不是万能药,设计、质量、用户粘性,哪一环掉链子都可能翻船。
UR用十年从“Zara学徒”变成“快奢新势力”,OF要从“平替的平替”逆袭成“下沉市场王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证明自己——毕竟,消费者的钱包,从来只认“真划算”,不认“假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