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4月19日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于北京亦庄盛大启幕。这场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总站等机构联合主办的赛事,不仅是科技与体育的奇妙碰撞,更掀开了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崭新篇章。20支机器人队伍与1.2万名人类跑者同场竞技,上演了一场震撼人心的“人机共舞”。
此次赛事的赛道设计充满挑战,全程21.0975公里,从南海子公园南广场出发,最终抵达国家信创园。赛道上既有坡道、碎石路等复杂地形,最大坡度不超过9°,且转弯多达14次。为保障安全与公平,机器人与人类分赛道行进,同时允许机器人在中途更换电池或整机接力,但更换整机会面临10分钟的罚时。这样的规则设定,既考验了机器人的性能,也为比赛增添了更多悬念与看点。
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脱颖而出,以2小时40分42秒的优异成绩强势夺冠,成为该赛事历史上的首个冠军。“天工Ultra”身高1.8米,体重52公斤,最高时速可达12公里,平均时速10公里。比赛过程中,它更换电池3次,凭借稳定的步态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全程未替换机身,成功跑完全程。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天工Ultra”在硬件与算法层面的双重突破。
硬件方面,“天工Ultra”采用轻量化设计,关节散热技术大幅提升了耐热性;通过“慧思开物”智能平台,实现了精准的长程路径规划;低惯量腿部结构和一体化关节设计,增强了其运动爆发力。算法上,优化后的运动控制算法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的平衡性、步态协调能力以及上下肢联动性。即便在比赛中因地面湿滑摔倒,经紧急维修后,“天工Ultra”依然能够继续完赛,展现出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可靠性。
除了冠军“天工Ultra”,参赛的机器人队伍也各具特色。清华通班队的“夸父”时速7公里,北京科技职大的“小巨人”身高仅75厘米,松延动力的N2甚至穿着29码童鞋……这些来自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机器人,展现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多样化探索。比赛中还发生了许多趣味事件:部分机器人速度过慢,急得工程师连连打哈欠;松延动力的“小顽童”机器人头部脱落,仍坚持“无头奔跑”;钢宝队唯一的“美女机器人”刚出发就遗憾“罢工”。这些画面既让人忍俊不禁,也从侧面反映出人形机器人研发过程中的种种挑战与突破。
此次赛事的成功举办,对人形机器人行业具有深远的意义。它系统性地检验了人形机器人在户外长距离运动中的可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为物流、救援等场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天工团队表示,此次成绩超出训练预期,天工创新中心CEO熊友军直言,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已处于领先地位。目前,优必选、小米等企业参与的天工系列,正积极探索商业化落地路径,加速技术向市场的转化。
赛事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网友们纷纷调侃“以后先跑过机器人再比成绩”,幽默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惊叹与期待。光明日报评论指出,此次赛事将推动“具身智能+”在多场景的应用,加速技术迭代升级,未来有望成为亦庄科技创新的一张闪亮名片。
当“天工Ultra”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不仅是一场比赛的结束,更是人形机器人迈向更广阔应用场景的新起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它们将以更智能、更灵活的姿态,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与无限想象。这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无疑是人类科技探索征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