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足联(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于2025年1月正式挂牌成立。球迷们期待的管办分离终于迈出了实际性一步,不过,中足联成立后到底会给中国足坛带来哪些变化呢?刚刚一个月的时间,中足联就推出了不少新政,给蹒跚前行的中国足球带来了一束光!

经历了前段时间的足坛反腐,陈戌源、李铁等蛀虫被绳之以法。但是中国足球的形象却跌落到了谷底。中足联成立后第一时间进行危机公关,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希望给社会各界重塑信心。

中超联赛开赛,我们也看到了中足联的工作成效。华润饮料冠名中超、中甲、中乙三级职业联赛,中国职业联赛首次实现统一冠名商。另外,其他合作商还包括耐克、中国移动、联想、EA软件、青岛啤酒、中国银行等多家实力派企业。为中国足球在资金上注入了强心剂。

陈戌源时期,俱乐部的冠名权被一刀切,不允许在队名中出现企业名称。美其名曰同欧洲足球接轨,打造百年俱乐部。理想是好的,但根本不符合现阶段中国足球的现状,目前大部分俱乐部还是需要企业掏钱养活,自身的造血机能有限,这样一刀切的政策让企业失去了参与足球的热情,投入也相应减少,甚至出现了直接撤资,球队解散的悲惨结局。

为了提高企业参与度,让俱乐部有更充足的运营资金,中足联对冠名权政策进行了调整,即允许俱乐部在2025到2028这4个赛季对所属球队冠名。这一政策让各个俱乐部有了4年的缓冲期,即坚持了中性名的决心,也让各支球队们有了紧迫感,抓紧时间完成内部改革,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改变仅仅依靠企业出资才能存活的情况。

为了给年轻球员更多的出场机会,本年度中超俱乐部实行AB大名单制度。即A名单为各俱乐部一线队报名大名单,包含国内主要球员和外援,最多35人。B名单为8名U21球员,这些球员平时代表中乙或者U21队参加低级别联赛,在一线队需要时可随时上调。

这样既可以保证年轻球员有基础比赛可以打,也可以让特别优秀的球员有随时进入一线队的可能。球员的上升通道更顺畅了,也解决了俱乐部一线队由于伤病或者红黄牌停赛造成的无人可用问题,可谓一举两得的好政策。

近日,中足联与德国国际公司举行了战略合作会谈,这次会谈的规格相当高,中足联的高层和德方的首席营销官都参与其中,双方希望通过合作将各自的资源相融合,实现经验共享、市场开拓,球员交流的目的。这无疑为中国足球未来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中德两国在足球方面的交流其实是非常频繁的,职业联赛初期,施拉普纳成为中国男足国家队首位外籍教练,虽然带队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为杨晨、周宁、谢辉、邵佳一等一大批中国球员登陆德国联赛铺平了道路。

2005年荷兰世青赛上德国老帅克劳琛率领中国国青一路杀进8强,震惊了世界足坛。球队的进攻核心蒿俊闵在世青赛结束后来到德国加盟沙尔克04。另外,也有不少德国大牌球员在中超效力过,比如申花的阿尔贝茨、泰达的瓦格纳等等,都给中超联赛增添了不少亮色。

这次中德足球界的高层会晤,一定会在商业开发、球员交流、联盟管理等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
总结
中足联成立后的一系列政策,都对中国足球的长期发展有利。管办分离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希望我们的职业联赛在足协和中职联的共同努力下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