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068年宋神宗继位。在登基之后,封赏皇亲国戚和元老重臣,并大赦天下,群臣山呼万岁;但是神宗却忧心忡忡。
因为自真宗、仁宗以来,宋朝的国情每况愈下。神宗亲眼见到仁宗晚年服丹药,沉溺深宫不问政事,国库年年亏损。
辽和西夏时常侵扰边境,四五十万宋兵连连战败,粮饷发不出,士兵逃亡。
就在神宗出生的那年,贝州王则发动士兵起义,打开兵库,夺取武器;打开监狱,释放囚犯;打开贝州城,杀死地方官。
仁宗派了大军围攻贝州,苦战了六十五天,最后,挖通地道才得攻入。虽然王则败死;但是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时断时续。
英宗即位四年,无所作为就死去了。此时登上皇位的神宗能不忧虑?他传旨召问元老重臣富弼等,征询富国强兵、制胜辽夏的办法。
富弼等曾因建议仁宗施行新政,被指为朋党遭到贬斥。这时已无意改革,只是规劝神宗:“二十年内不要提及用兵二字。”神宗大失所望。
最接近神宗的大臣韩维曾屡次称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此时他见神宗闷闷不乐,便又进言:“陛下若要立致太平,非用王安石不可。”
韩维捧出王安石给宋仁宗的上书,书中说:现行法度必须大加改革,不然汉末张角,唐末黄巢,横行天下改朝换代的事就会发生。神宗见了非常赞赏,并说:“我早就想见王安石了。”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他自幼喜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敏捷。他的才华得到著名大文学家参知政事欧阳修的称赞。
欧阳修竭力推荐王安石,被荐为进士上第,先任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王安石修堤筑堰,放粮贷谷,深得百姓称赞。
后来经文彦博等人推荐,宋仁宗把他调入京师。王安石即上万言书,上陈“法古变今,理财足用”之策。虽未得仁宗重视,但在士大夫中引起震动。不久被任为中书舍人。
王安石在京都为官但衣食俭朴。有人来送信,竟误认王安石是个仆役,左右说这就是舍人。送信人出去,连称:“好舍人,好舍人。”
一日,王安石的妻子买得一妾。王安石闻知大怒,立即令人将妾送回,让她与家人团聚。当时人们交口称赞。
后来因政见与上司抵触,王安石便借口母亲病故,辞职回家。虽然英宗时曾召命王安石入京,但他却杜门不出。这样一来王安石的名声更大了。
神宗有意用王安石,副相兼吏部尚书曾公亮也极力推荐。于是神宗诏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不久又召为翰林学士。
王安石受诏进京,一路上心潮起伏。朝廷的弊政浮现在眼前:东南各州,旱涝连年,饿尸横路,可是朝廷按照常年税额照旧征收,百姓叫苦连天。
派出赈灾的官员,昼夜歌舞,反而把饥民赶到庙里关起来,饿死甚多。民间流传着凄惨的歌谣:绕梁歌妓唱,动地饥民哭。
豪门富户或囤积居奇,或发放高利贷,从中盘剥。民间纳税增加,朝廷收入减少,而官商勾结大发横财。他们每日宴饮,有的一餐杀牛羊各十只,一夜点蜡烛三百支。
王安石深知,要改革这些弊端,就要得罪富商大贾、官绅重臣。但是他决心不管树敌多少,也要帮助神宗富国强兵。他急急催动车马,赶奔京师。
王安石尚未到京,已引起不少人注意。大臣中议论纷纷,有些人寄予希望,有些人表示怀疑,有些人直言反对。三朝元老韩琦辞去相位,临行还对神宗说: “不可重用王安石!”
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入朝。神宗马上召见,问他治国的首要大计。王安石道:“办法要适当。”神宗又问:“唐太宗怎样?”王安石道:“陛下当效法尧舜才是。”
接着王安石说道:“尧舜的道理是简单明了的。只是后来无人理解,以为高不可攀了。”神宗大喜道:“卿可尽力辅佐朝廷,和衷共济治理天下。”
王安石到学士院任职,与翰林学士司马光相见。仁宗时司马光曾上三札,提出改革时弊,此时他奉诏编写历代君臣事迹,已有两年。旧友相逢,十分欢快。
神宗用了王安石之后,一心想着变法图强,倒也安定了许多。转眼快到冬至,神宗照例要去郊外祭天,各司都忙着安排。
这时宰相曾公亮等呈上一份奏议:“河朔灾荒,国家困难,皇帝郊祀请免赐群臣。”神宗暗想:国用如此艰难,连这一点赏钱都拿不出了。面上又是一片愁云。
神宗想听听王安石的见解,就让把奏议送学士院议定。翰林学士们见此奏议,不禁为国家困乏而议论纷纷。
司马光说:“救灾节用,应从贵官近臣开始,奏议可行。”许多人点头称是。
王安石反对说:“国用不足是因为不善理财的缘故。节流而不开源,还是无益。”司马光道:“善理财,不过是聚敛民财罢了,民穷为盗,不是好事。”
王安石道:“不然。不增百姓赋税,而增国家收入,方可称为善于理财。”司马光道:“这样搜括,比加赋税更要厉害。”二人争执不下。
争论传到神宗那里,神宗很重视王安石的“民不加赋而国足用”。他也赏识司马光的恭俭正直。便说道:“朕所想与司马光同。不过赏钱总还是要给的。”
随后,神宗又单独召见王安石,问他怎样才能“民不加赋而国足用”?王安石奏道:“对于豪强大富要多取,对贫苦百姓要少取。”
1069年2月神宗下诏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命陈升之与他一同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议定变法的章程,依次施行。王安石领命。
王安石录用了吕惠卿、曾布、章惇、苏辙等人,分别掌管议定变法,并派出八名官员,到各地去考察农田水利和赋税差役。
就在这变法准备初具规模的时候,有些人认为王安石固执偏激,不堪大用。御史中丞吕诲上朝时对司马光说:“今天我袖子里就有弹劾新参知政的奏章。”
司马光惊讶地说:“大家对王安石很寄希望。”吕诲道:“王安石标新立异,文过饰非,一定会误国误民。”
此时神宗一心变法,见了吕诲的奏折很是生气,当面掷还,并且把吕诲贬出京师。司马光闻听此事,认为王安石不能容人,心里很不高兴。
王安石不顾别人非议,尽心斟酌商讨,定了新法八条、富国法六条、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还定强兵法二条:保甲法、保马法。
首先颁行《均输法》,设发运使官,专管各地物产和朝廷需求,就近采购,就近运输。使富商不能操纵物价,并节省价款和运费。神宗随即批准,命薛向为发运使。
均输法施行之后,富商大贾难以投机取利,便通过朝臣上书说:“薛向小人,笼办交易,夺商贾之利。”条例司内部苏辙也说均输法是“法术不正”。
神宗见这些奏议都是替大商人说话的,就一概不理。而且听任苏辙辞官而去。
两个月后,条例司发布了《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两次低息向农户贷款,使农户不缺种子和粮食,以利生产。这一来,在豪强官绅之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
这些大户不仅被限制了高利贷的收益,有的还要向国家交息,于是对新法群起而攻之。宰相富弼见神宗专信王安石,便称病辞职。
这天神宗在迩英阁听司马光讲史。司马光和王安石的主要助手吕惠卿争辩起来。司马光说:“民间借贷都造成饥寒流民,何况官府威逼!”吕惠卿道:“富民高利是害民,官府贷款是利民。”
神宗道:“陕西推行已久,并无弊病。”司马光说:“臣是陕西人,只见到《青苗法》的弊病,没见到此法的益处。”一时争论不下,神宗让他们暂且退出。
神宗回宫后,内侍送来奏章数本,本本都是反对变法的。有的说新法施行“吏民惶恐”;有的说“徒劳烦扰,亏官害民”。其中苏轼的七千言长疏最为激烈。
忽然神宗看到,罢相到大名府去的韩琦写道:“若有灾伤,百姓无法还钱,必然官本亏损。”不禁心中一动。他想:本来国用不足,还禁得住亏赔吗?
第二天早朝。神宗道:“韩琦真忠臣,在外不忘王室。不想青苗法确有弊病。”这一来,连曾支持变法的宰相曾公亮、陈升之也都附和指责青苗法。
王安石勃然近前辩驳,神宗不决。最后他说:“臣论此事已十数万言,陛下尚不能无疑,天下还有何事可为?”次日即称病不出,奏请罢职。

司马光进一步向神宗奏道:“青苗法推行数月,皆以为不便,若推行十年,富户乡绅必定穷困,府库空虚,国家不堪设想,请废除变法。”神宗更加犹疑了。
变法是利?是害?神宗反复思考。本想富国,现在是富了还是亏了?何不派人去盘查府库和各路赋税收入?对!
不久,文彦博又呈上韩琦请罢除新法的奏章。神宗刚看完,内侍报来几个月府库和赋税的情况。
神宗连忙详细审阅。见到推行新法之后,各地赋税稍有减轻,但是府库收入反而增加。他高兴地说:“甚好,甚好。真是民不加赋而国足用啊!”
文彦博在旁急奏道:“陛下,韩琦是三朝宰相,您不信他,而信那些小人,请陛下...”神宗一挥手:“朕意已决,不必多言。”
当下神宗急诏王安石入见。神宗对王安石道:“朕细想《青苗法》并无弊病,至多亏损钱物罢了。”王安石欣然道:“慎重推行,不使小人破坏,不会亏损的。”
王安石更加坚决地推行变法。相继荐用了章惇、吕嘉问等人,先后颁行了其他各法。宋朝开始出现了府库充实、兵马精壮的局面。
王安石以实任的宰相掌握了大权。反对变法的大臣相继离开朝廷。司马光也辞官回洛阳,和一些史学家编写史书,神宗对此也很重视,特赐旧书二千四百卷。
在这推行变法的几年中,西夏屡犯边境。宋神宗也有意收复被西夏占领的河、陇一带,于是王安石推荐王韶为安抚使,出兵西夏。
王韶曾亲自采访边事,写成《平戎策》,主张:要取西夏,先取吐蕃,断其右臂,方可制胜。很得王安石的赞赏。
1072年王韶领兵西进,攻击吐蕃。吐蕃部落据险防守,阻止宋兵。
王韶在大帐召集诸将商议破敌的办法。诸将都主张在平原布阵,诱敌来战。王韶摇头说:“敌人不来,我们就得空手而回,此计不可使。”
王韶接着说:“我们已身入险地,就要反客为主,使天险为我所用,这样才能获胜。”于是下令各军急速从小路登山。
兵贵神速,宋兵突然列成阵势,压到吐蕃守军的阵前,吐蕃兵大惊,倚着居高临下,向宋兵冲来。
吐蕃来势甚猛,宋军稍稍后退。王韶亲自顶盔贯甲,高声喝道:“敢退者斩!”率领帐下亲兵,向吐蕃反攻。
吐蕃军抵挡不住,焚烧帐篷,败退下去。宋军大获全胜。初战告捷之后,王韶令副将领兵三千,从竹牛岭一路虚张声势。他自率大军偃旗息鼓,直奔武胜。
吐蕃军方渡洮水,并无准备。王韶领宋军突然杀到面前,一阵猛冲,吐蕃溃败,宋军战领了武胜城。
随后,连战连捷,收降吐蕃两万余人。宋朝在这一带设立官府,建制熙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熙河之役的开始。
第二年,王韶再次出兵,占据了河州,进据洮州、岷州、宕州、亹(音门mén)州。行军五十四日,共得五州,两千余里。对西夏形成了包围的局面。
捷报传到京师,神宗非常高兴,把自己佩带的玉带赐给王安石,并且升赏了王韶和出征将士。
熙河之役的胜利,扩大了新法的影响。许多行业要求变革。原来京师商行供应官府百货,官衙上下勒索,总要比供应份额超出十倍以上,商民叫苦连天。
有的官府还恃权滥刑。一次,三司副使借口靴皮不良,恣意敲诈,还处治商行二十余人。商行赔累,小商贩诸多失业。
1073年4月,开封肉行商贩上书,请求不再向各处供肉,仿照《免役法》交纳免行钱。神宗诏令市易司与开封府去评定。
八月制定颁行了《免行条贯》,开封的各行只交“免行钱”,免除对官府的供应。这样对商行有利,朝廷也能增收。各行商贾都很拥护。
市易司的吕嘉问对王安石说:“这个办法虽好,但是,对各衙门、皇族、外戚、宦官都极为不利,断了他们的门路,谁能担待?”
王安石问:“你可怕皇亲和宦官?”吕嘉问说:“我奉旨执法,岂能避开他们。”王安石道:“好,你尽管执法,我自会为你辩明。”
果然,向太后的父亲向经,派人前来交涉。此人历来就自作主张,推行新法后,收入归朝廷,他不能自行其是了。王安石决定不予理睬。
接着,有人向开封府投状,告吕嘉问掌管的市易司勒索商民木材,请求查处。
神宗闻奏,即召问王安石:“说新法不便的人太多了。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说到此事都伤心落泪。”王安石见神宗动摇,不禁又急又气。
王安石愤然道:“国舅曹佾(音逸yì)赊买人家树木不给钱,反而由宦官以假名诬告市易司。陛下试想,后族能不反对吗?”神宗默默地摇了摇头。
神宗在后族的反对声中,一面下令检查免行钱事,一面借天旱不雨,下诏罪已。力图以退让求缓和。
退居洛阳四年的司马光,见到神宗的罪已诏,不禁流下了眼泪,立即写了长篇奏疏,列举朝政阙失六条,请求废除新法。
后族、大臣的指责及连年大旱不雨使神宗也越来越疑惑起来。难道推行新法,真惹得天怒人怨了吗?
王安石奏道:“水旱是常事,不应恐惧。应当更修人事以应付天灾。”神宗听了很反感,道:“此非小事。所以恐惧,正是为人事未修。”
这时又有地方官呈送《流民图》,并上疏说:“去年大蝗、秋冬大旱、今春不雨,都是大臣辅佐不以正道所致。”神宗默然。
这天,神宗入后宫,给太皇太后曹氏请安。曹氏道:“祖宗法度,不宜轻改,你应效法先帝才是。”
曹后又道:“我听说各种新法,都是王安石所为。他虽有才学,但标新立异、天人不容,不如调任为是。”神宗道:“只有王安石能任大事。”曹后闻听,竟然落泪。
曹后边哭边说:“乱天下的必是王安石。”神宗见太皇太后如此,心中非常不安。忙说:“暂且等一等,待我定下代相的人选,就把王安石调出。”
这时,王安石见神宗动摇,原来支持变法的人也都指责新法,自己也难以维持,便上书请求辞职。神宗让他荐人代相,王安石便推荐韩绛、吕惠卿二人。
王安石罢相之后,朝廷上暂时平静下来。到了年底,有司呈报,虽有灾荒但国家增收。各地兴修水利上万处,天旱可以灌溉。
神宗见此不禁想到:王安石“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是有道理的。
不久,检查免行钱事,也真相大白,纯系诬告。转年二月神宗派特使持诏书去江宁府,召王安石回京师,恢复了相位。
京师豪强大户听说王安石复职,新法还要再行,都有些心惊。普通商贩向国家借贷,物价稳定。许多富户开设的典当,纷纷关闭。
王安石便建议神宗道:“关闭典当,正是《市易法》制止兼并的结果,请陛下再修法制,使之更为合理。”
神宗见到国用已足,又怕再引起麻烦,便慢慢地说:“均贫富固然很好,但此事很难办到啊!”王安石得不到神宗的支持,变法再也无法推进了。
这时辽国派来使臣,向宋朝要求重新划定边界。神宗让群臣议定,韩琦上书道:“此是施行新法、保甲练兵引起辽邦怀疑所致。”
王安石、吕惠卿力劝神宗拒绝辽使。他们奏道:“辽人得地,本朝示弱,以后还会招来欺侮的。”
神宗派出了使臣,勘察了宋辽边境,绘图记事,考据旧时文书,确认:辽使无故索地七百里。奏请神宗,不该答应。
但是神宗说:“断不可强争。他们不讲理,也还得应付才是。”王安石提出异议,神宗不理,竟然接受了辽使的要求。神宗和王安石加深了分歧。
王安石的主张无法施行,只得称病家居。吕惠卿对神宗道:“王安石这次回来,常常称病不朝,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王安石的独生子王雱(音滂pāng)为此攻击吕惠卿,不久一气身亡。王安石丧子,又与吕惠卿决裂,处境艰难,磨尽了当初的锐气。
1076年春,王安石上章请求罢相归田,连上四五本,神宗准奏。他便全家迁往金陵,再也没有回朝。
这时宋朝经过了变法,增加了大量收入,各路积存的钱谷可用二十年。神宗不再推进理财富国各法,只是注重改革官制和强化军兵保甲。
到1081年,西夏皇室内乱,西夏大将李清劝夏王秉常归附宋朝,被秉常母梁氏得悉,梁氏便囚禁秉常、诛杀李清。
神宗闻听此信,决定兴兵西征。枢密院大臣吕公著劝阻,神宗不听。派宦官李宪为帅,统领五路兵马,大举攻夏。
夏王秉常母梁氏召集众将商议。一位老将献计:“宋军远来,利在速战,不如诱敌深入,截其粮道,乱其军心,以逸待劳,何愁宋兵不退。”梁氏大喜,依计而行。
宋军先头两路大军围困了灵州,强攻十八天未能攻下。夏兵截断宋军粮道,并决开黄河,水灌宋营。宋军冻溺而死的不计其数。
其他各路人马,深入夏境,粮草断绝,无功而返,灵州之战宋军先后损失人马至四十万。第二年,神宗用徐禧建议,在银、夏、宥三州界中筑永乐城,企图困住兴州夏军,再伺机攻夏。
筑城之后,屯兵数十万。不久夏军铁骑前来攻城,徐禧领兵出战,却被夏军杀得大败。徐禧退入城中,闭关固守。夏兵把永乐城团团围住,并断绝水道,阻截援兵。
被围在城中的宋兵,既无粮草,又无水源。士兵们掘地数丈也不见水,渴死了多半。
这夜忽然大雨,夏兵猛攻破城,徐禧率残兵抵抗,被乱军杀死。这一战宋军丧失将校二百余人,士兵民夫损失二十余万。
宋军两次惨败,损失极重。永乐城败报传来,宋神宗临朝大哭:“悔不听吕公著之言。”
1084年,司马光费时十九年,完成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史,进呈神宗。神宗极力称赞,亲为作序,赐名《资治通鉴》,授司马光资政殿学士。
第二年正月,神宗病重。群臣入宫,请立太子,并请皇太后协同听政。神宗已无力答话,只略略点头。
三月,神宗病死,终年三十八岁,共在位十八年。随后年仅十岁的赵煦即位,年号元祐,就是宋哲宗。皇帝年幼,由皇太后高氏代掇朝政。
远居金陵的王安石,听到神宗的噩耗,作诗哭悼:聪明初四达,俊义(音义yì)尽旁求。一变前无古,三登岁有秋。
高太后本来就反对变法,执政之后,使用司马光、吕公著为相。开始罢除新法。
此时司马光已是年老多病,行动不便了。每次上朝议事,都由儿子搀扶。有人以为神宗刚死不宜立即罢除新法,司马光说:“太后之命,以母改子有何不可?”
原来反对新法的范纯仁,不主张废除《青苗法》,苏轼不主张废除《免役钱法》,与司马光激烈争论。司马光一概不听,执意全部废除新法。
王安石在金陵钟山几间俭朴的小屋里度过晚年。听说罢除新法,默不作声。直到罢除《免役钱法》才惊愕地说:“此法不可罢,我曾和先帝商讨两年之久,已经设想完善了。”
1086年4月,王安石忧病而死,终年六十六岁,朝廷封赠太傅,因曾封为荆国公,所以后世称王荆公。
司马光在朝中,对于朝中庶务,也要亲自过问,事无巨细,不分昼夜。有人就以“诸葛亮食少事烦,不得长久”为戒,劝告他。
司马光说:“死生,命也。”更加竭心尽力。直到病重,昏迷之中,口里还谆谆叨念着朝廷和天下的事情。
1086年9月,司马光死。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司马光死后,变法和反变法,以及两派内部的斗争,更加激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