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啊,有四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们被称作四大都督呢,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以及陆逊。这四位可都不得了,那可全都是东吴的股肱之臣哦。要知道,东吴之所以能够在当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成为其中重要的一“足”,那可全靠这几位呢。要是没有他们在东吴发挥重要作用,东吴压根儿就没那个资格能和另外两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在这四个人当中,鲁肃的存在感可以说是最低的了。那大家可能就会有疑问啦,鲁肃对东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功绩呢?为啥看起来默默无闻的鲁肃,竟然也能位列东吴四英杰之一呢?
豪门巨富不留财
就拿赤壁之战那个时候来说,鲁肃所扮演的角色呢,就仿佛只是一个传话筒罢了。他一会儿跑到周瑜那儿,对周瑜一个劲儿地夸赞诸葛亮如何如何厉害;接着呢,又转身到诸葛亮这边,同样不停地夸周瑜有着怎样怎样的过人之处。就这么来来回回地两头跑,一直等到周瑜和诸葛亮两人碰面了,他还得在中间做调解的工作呢。
在小说当中所呈现出来的鲁肃,其实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上真实鲁肃的样子哦。要知道,历史上真实的鲁肃那可真是相当厉害呢!要是把鲁肃所经历的那些事迹一桩桩、一件件详细地讲出来,大家就会发现,他和周瑜相比的话,那可绝对是能平分秋色的哦,甚至还有可能在东吴的地位上超越周瑜呢。
大家可能会好奇,这鲁肃到底是个什么来历?他和周瑜又是通过何种方式结识的呢?而且,他又是怎样辗转来到江东这片地方的呢?
在东汉末年那个时候,黄巾军起来作乱啦。他们的势力可不小呢,闹得动静特别大,差一点儿就把东汉王朝给推翻了。面对这样危急的情况,东汉朝廷那是着急得不行,赶紧下命令,让各地的诸侯都出兵去镇压黄巾军,好把这股作乱的势力给打压下去,维护东汉王朝的统治呢。
黄巾之乱最终是被成功镇压下去了。不过呢,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诸侯可没闲着,他们瞅准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大力地发展自身的势力。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他们的实力那可真是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啊。而且呢,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这些诸侯心里也都开始打起了小算盘,一个个都对皇帝的宝座动起了觊觎之心呐。
在那个时候,鲁肃还仅仅是个普普通通的富家子弟呢。当周围的人都纷纷忙着去购置土地的时候,鲁肃的做法却截然不同。他反而是把自家的土地给拿出来售卖,然后用通过卖地所换来的钱粮,去救济那些生活困苦的平民百姓,并且还利用这些钱粮来囤积粮食呢。
在那兵荒马乱的世道里,老百姓的心思其实特别单纯质朴。对他们来说呢,谁要是能给他们提供吃的,让他们填饱肚子,他们就会觉得这人好。什么家国大义之类的,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都比不上能吃上一碗饱饭来得重要和实在呢。而鲁肃这个人,他可是救济过数不清的老百姓哦,正因为他做了这样的好事,给那么多人解决了温饱问题,所以他的名声也就渐渐传播开来,变得广为人知了。
居巢县令听闻了鲁肃的大名。当时呢,居巢县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要让全县的百姓都能吃饱饭,可这得有大量的粮食才行呢,为此,县令也在想办法筹备粮食。
在听闻鲁肃大名之后,他没有丝毫耽搁,当下就召集了数百人,一同前往鲁肃所在之处进行拜访。
他内心期盼着鲁肃能够为县里贡献一份力量,具体而言,就是希望鲁肃能够拿出一些粮食来资助全县的百姓,好让百姓们能在这方面得到些帮助。
话说鲁肃在知晓了来人的身份以后,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对方的要求,并且把自家一半的粮食都送给了他们。那这来人究竟是谁?原来他是居巢县令呢。这时候可能有人就会问啦,这个居巢县令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鲁肃又为什么能这么相信他,放心地把一半粮食都交给他呢?
要知道,这里提到的这个县令,可不是什么其他人哦,恰恰就是周瑜周公瑾呢。他出任居巢县令这事儿啊,真的是实属无奈之举,是被袁术给逼迫着才来担任这个职位的哦。
在早些时候啊,周瑜可是帮了孙策大忙呢。他全力协助孙策去争夺地盘,在这个过程中,凭借着自身的谋略、胆识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等,成功地帮孙策拿下了不少的土地。也正因如此,周瑜的名声就渐渐传播开来啦,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他的事迹呢。
鲁肃当时正致力于结交天底下那些贤能之士呢,周瑜的大名他早就有所耳闻啦。对于周瑜,鲁肃心里可是十分好奇,一直就想着能有机会去和他见上一面,好好结识结识。可让人遗憾的是,尽管鲁肃心里有着这样的想法,却始终没能等来合适的机会去达成这个心愿。
要知道,这次周瑜可是带着他的好些个朋友一块儿来拜访的。很明显,他这一趟过来,绝不可能只是单纯地为了见一见鲁肃这么简单的事儿,肯定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目的或者意图呢。
鲁肃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把自家的土地以及房子都给卖掉了。随后,利用卖得的钱财修建起了两座规模很大的粮仓。这两座粮仓的规模着实不小,就单说其中一座吧,它的容量相当可观,竟然能够装下三千斛的米呢。而就在这个时候,周瑜前来找鲁肃了,他此番前来的目的正是为了向鲁肃借粮。
话说周瑜刚开始提及借粮这件事的时候,鲁肃那可是毫不犹豫啊,连句多余的话都没说,直接就分给周瑜一座粮仓呢,行事那叫一个干脆利落。
周瑜怎么都没想到,居然能见到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豪爽程度,他甚至都不敢相信这是真实发生着的事情,那种豪爽的情形实在是太超乎他的想象了,以至于他内心满是惊讶,直觉得这一切好像不是真的一般。
在三国那个时期,当时的人们普遍比较喜欢一种分法,就是“你一半我一半”这样的分法哦。无论是在分配各种物品,还是处理一些事务涉及到划分的情况时,大家往往就采用这种各得一半的方式呢,这种分法在当时还是挺常见、挺受大家认可的哟。
想当初啊,孙策第一次和周瑜碰面的时候,他俩年纪都不大呢。那时候的孙策,也就是个跟着父亲在战场上闯荡的年轻人罢了,连个能安稳住下的地方都没有。
话说周瑜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二话没说,干脆利落地就把自己所住宅子的一半送给了孙策呢。而这件事儿,恰恰就成了他们两人之间友谊萌生的起点啦。从此,两人的情谊也就此展开咯。
话说在那个时候,周瑜再次碰到了鲁肃呢。你瞧,这鲁肃可真是够仗义的,一见到周瑜,二话没说,直接就把自己所拥有粮食的一半分给了周瑜呢。而就是这一次的举动,恰恰成了他们二人友谊开启的起点哦。
没过多久,周瑜便收到了孙策寄来的一封密信。彼时的孙策已然成功打下了一大片疆土,成就了一番事业。在信中,孙策诚挚地邀请周瑜前往他所在之处出任官职,希望周瑜能够助他一臂之力,一同谋划那更为远大的宏图大业。
周瑜其实早就不想在袁术手下继续做事啦,心里一直盼着能立刻就去到孙策身旁呢。不过呢,在动身前往孙策那边之前,周瑜还有个重要的事情得先完成,那就是去问问鲁肃的看法。
要知道,鲁肃那时候心里可明白着呢,他老早就瞧出来袁术压根就不是那种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所以呢,鲁肃心里就琢磨着得另外去寻找一位贤明的主公,好跟着干一番大作为出来。正巧这时候,周瑜有心要拉鲁肃一把,要带着他一块儿去江东那边发展。这对于鲁肃来说,那可不就是瞌睡碰到了枕头嘛,他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就决定跟着周瑜去江东啦。
公瑾子敬来江东
话说周瑜带着鲁肃一同来到了孙策这边,而后,这两人都获得了孙策的器重与任用呢。可没过多长时间,鲁肃家里出了事儿,他得回去奔丧,就没办法在孙策这儿长时间待下去啦,于是便就此离开了。
当鲁肃把自己手头的事情都处理完毕后,再去看天下的局势,那可和之前大不相同啦。原来那正处于意气风发状态的孙策,居然遭遇了不幸,被人给刺杀身亡了。而此时的周瑜呢,正忙得焦头烂额,全身心地在处理着江东的诸多事务。
就在这个时候,鲁肃有一位老朋友名叫刘晔。刘晔了解到鲁肃当下所处的状况后,便向鲁肃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让鲁肃去投奔郑宝。在刘晔看来,郑宝那边或许是个不错的去处呢,而那个江东呢,局势乱糟糟的,可千万别去投奔江东。
彼时的鲁肃心里着实纠结得很呐。他对江东当下的状况那可是看得明明白白的。要知道,周瑜为了能让孙权稳稳地坐在江东之主这个位子上,那可真是忙得脚不沾地,片刻都停歇不了。鲁肃呢,就这么思来想去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还是拿定了主意,得去给自己的这位朋友搭把手、帮上一帮才行呢。
在那个时候,周瑜正在忙着为孙权搭建全新的领导班子呢。要知道,组建这么个班子可是个大工程,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周全,人手那是相当紧缺。就在这么个关键的当口,鲁肃来了。这对于周瑜来说,真的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一样,绝对算得上是他这最近几个月里头,所听到的最最让人高兴的好消息啦。
周瑜迅速将鲁肃引荐给了孙权,之后便诞生了那非常著名的《榻上策》呢。要知道哦,这《榻上策》可是提出了有关“三足鼎立”的规划,而且它比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间还要早呢。
孙权向鲁肃询问道:“现今这天下正处于大乱的局势之中,先生您有没有什么好的计策,能够来帮助我去平定这乱世呢?”
鲁肃拿汉高祖刘邦的事例来作说明,他讲道:“想当初啊,汉高祖刘邦那可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侍奉义帝的,满心以为能有所回报呢。可结果呢,啥好处也没捞着。为啥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当时的义帝已经完全被项羽给操控住了,根本没有自主的权力。再看看如今的局势,曹操就如同当年的项羽一般,他手里也把控着天子呢。在这种情况下,这样被他人操控着的天子,难道还值得大家去忠心效命吗?”
鲁肃紧接着说道:“大家看啊,如今汉室的情况已经非常衰败微弱了,就好比一棵大树,根基都已经摇摇欲坠,想要再把它挽救回来,恢复到曾经兴盛的模样,那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儿啦。所以呢,在当下这种形势之下,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先想办法保全好自身,只有自身安稳了,才能再去考虑其他的事情嘛。”
之后呢,鲁肃就为孙权精心制定了一份计划。这个计划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要先把黄祖给消灭掉。黄祖在当时的局势里,算是孙权一方前进路上的一个阻碍。灭掉黄祖之后呢,接着就要去讨伐荆州的刘表了。荆州在那时可是个很重要的地方,刘表占据着荆州,势力也不容小觑呢。等把刘表也拿下了,那就能够占领长江以南的大片地区啦。如此一来,孙权这边就可以和北方势力强大的曹操,以及西方的刘璋形成一种三足鼎立的局势了,三方相互对峙,各据一方。
据鲁肃所言,要是能够牢牢掌控住荆州这块极为重要的交通要道,那么不管是向西去征伐刘璋,还是向北去攻打曹操,那可都不在话下啦。一旦这个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要实现统一三国的目标那也就是很快就能盼到的事儿啦,仿佛已经近在眼前、指日可待咯。
鲁肃一番高论讲完之后,孙权听在耳里,思索片刻,而后缓缓开口说道:“您瞧啊,我所拥有的不过就是这么一小块地盘,就好比那一亩三分地似的,范围着实有限。在我心里呢,只要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匡扶汉室,那便足够啦。至于您方才所说的那些,像什么去讨伐别的势力,把其他势力剿灭干净,牢牢据守一方进而图谋更大发展,甚至是最后称帝之类的事情,我可实在是做不到,没那个能力,也没那样的心思哟。”
要知道,孙权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明白鲁肃内心所秉持的那些核心理念。不过呢,孙权眼光还是很独到的,他看得出鲁肃着实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呢。即便当时张昭一个劲儿地在孙权面前诋毁鲁肃,说他这不好那不好的,但孙权可没有被这些话影响,依然给予了鲁肃重任,让他能够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才能。
在那之后的一段日子当中,孙权依照鲁肃所做的安排行事呢。他先是出兵剿灭了黄祖,接着又成功攻取了江夏,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把自己的后方给稳固得妥妥当当的。而曹操呢,那也是相当敏锐,很快就察觉到了这边情况有些不太对劲了。于是,他立刻就率领着自己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往南进发啦,心里打着小算盘呢,想着要趁着江东这边刚刚经历战事、可能还比较虚弱的时候,赶紧出手占得先机。
鲁肃发挥了他出色的劝说能力,成功地让孙权认可并开展了“联刘抗曹”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在这之后,孙刘组成联军一同对抗曹操,双方在赤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大战。最终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取得了大胜,曹操遭遇了重大挫折。而在这一系列局势变化之后,有个情况出现了,那就是原本曹操差不多已经掌控在手中的荆州,却又被刘备给占据了去。
话说那时候,东吴一心想要夺回荆州这块重要的地盘。周瑜为此可是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就盼着能把荆州重新拿到手呢。可谁能想到啊,一番折腾下来,不但荆州没夺回来,反倒把自己的性命都给搭进去了,实在是令人惋惜。之后呢,鲁肃接手了大都督这个重要的位置。他,也没有忘记要讨回荆州这件大事,依旧在那儿琢磨着各种法子,盘算着怎么才能从别人手里把荆州给要回来呢。
在那个时候,蜀汉和东吴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极为紧张,眼看着就要走到战争爆发的边缘地带啦。要是没人出面去阻止这一触即发的态势,那蜀汉和东吴双方肯定就会彻底闹僵,关系彻底破裂掉呢。而这样的局面,是鲁肃打心底里不愿意看到的,毕竟他还是很希望双方能够和平相处,维持相对友好的关系呢。
在单刀会结束之后,鲁肃和刘备达成了一个约定,就是在湘水那里划分了界限。可这划分出来的界限呢,它起作用的时间并不长,只是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还算有点效力。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只要鲁肃一离世,立刻就会有其他人冒出来,去把这条好不容易定下来的规则给破坏掉啦。
没过多久,鲁肃在江东这个地方因病离世了,去世的时候年仅四十六岁。鲁肃他可是出身于豪门世家呢,一生之中做了许多的好事。想当年,他全力辅佐孙权,在平定江东这件大事上出了不少力。之后,他还积极促成和刘备的联合,就是靠着这联合的力量,成功把曹操给赶走了。而且,鲁肃这人特别好心肠,还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呢。
你所描述的内容与历史事实存在偏差哦,荆州的归属问题其实较为复杂,并非如这般简单片面地说是诸葛亮和刘备欺骗了鲁肃。在赤壁之战后,荆州实际上处于曹、孙、刘三方势力交错的状态。刘备集团占据荆州的部分地区后,确实曾有过暂借荆州的相关事宜,且在借据荆州的过程中,也与东吴方面有过关于后续归还等方面的沟通。刘备集团一直强调,待拿下益州之后,会对荆州的归属再做妥善安排。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荆州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战略意义愈发重要,它既是进取中原的重要前沿阵地,也是拱卫蜀汉根基的关键所在。同时,东吴方面也始终对荆州虎视眈眈,毕竟荆州之地在地理位置上对东吴的安全和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双方围绕荆州归属展开了诸多博弈与纷争,最终引发了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但绝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刘备一方欺骗了鲁肃而未兑现归还荆州之事。
有这么一个人,本事着实不小呢。可谁能想到啊,他居然被蜀汉给哄骗了。就说那次单刀会去讨要荆州吧,面对关羽,他不仅没达到目的,反倒遭受了关羽的一番羞辱。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着实让人觉得挺惋惜又有点不可思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