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57年陈玉英受毛泽东邀请来到中南海,见面后忏悔:我没照顾好霞姑

前言1957年6月,陈玉英受到毛泽东的邀请,从湖南宁乡来到中南海。一见面,陈玉英便流着泪向毛泽东忏悔:“毛主席,我没有照
前言

1957年6月,陈玉英受到毛泽东的邀请,从湖南宁乡来到中南海。

一见面,陈玉英便流着泪向毛泽东忏悔:“毛主席,我没有照顾好霞姑,我对不起你啊。”

陈玉英是谁?她与毛泽东是什么关系?她又为什么向毛泽东道歉呢?

陈玉英

“我们做一场朋友”

故事要从1926年开始说起。12月的一天,陈玉英经人介绍来到望麓园1号的毛泽东家。

她小心翼翼地敲响房门,不一会儿,门开了,开门的正是毛泽东。陈玉英客气地自我介绍:“您好,我叫陈玉英,是来应聘保姆的。”

毛泽东笑着点点头,侧身让陈玉英进了房间。然后,他简单问了问陈玉英家的情况,陈玉英坚定地说:“只要您不赶我走,我一辈子都做您家里的保姆,绝不离开!”

毛泽东愣了一下,半晌后,他说:“留下吧。”

杨开慧见状,把泡好的茶水递给陈玉英:“孙嫂,你到了我们家,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你不要当我们是主人,彼此间不要分上下,我们做一场朋友。”

杨开慧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陈玉英的情况,她出生于湖南宁乡的一户贫苦人家,很早就给人当了童养媳,因为婆家姓孙,陈玉英又被人称为“孙嫂”。

10岁时,她被婆婆送到工坊做工。因为手脚麻利,陈玉英被有钱人相中做了保姆,这一干,便干了十几年。

在那个年代,给人做保姆实在不是件好差事,除了要照顾好主家,打点好家务,还经常被吆五喝六。

陈玉英在这种没有自尊的日子里麻木地活着,直到一天,她听说毛泽东夫妻俩因忙于革命,需要找个保姆照顾孩子。

介绍人告诉陈玉英,毛泽东夫妻俩是少见的仁义之人,陈玉英过去后,一定不会受委屈,所以,陈玉英去了。

果不其然,毛泽东夫妻俩对她非常和善,尤其是杨开慧,还给她倒了茶水,这是陈玉英十几年保姆生涯中从未有过的事情。

所有主家都当她是下等人,只有杨开慧告诉她:“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做一场朋友。”

毛泽东

当时,陈玉英完全不明白毛泽东夫妻俩在忙什么,她甚至不明白什么叫共产主义。她只知道,杨开慧心地善良、和蔼可亲,遇到这样的人,她甚至愿意把命都交给杨开慧。

陈玉英来到毛家后,有一次,杨开慧问她:“孙嫂,你知道我和润之当初为什么看中你吗?”

陈玉英摇摇头。

“我们看中你有一双大脚和一头短发。”

陈玉英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家里穷,得下地,想裹都裹不了,头发也是一样,做事情留着长发不方便。”

杨开慧耐心跟她解释:“裹脚盘头留辫子,那是封建社会束缚和压迫女性的东西,一定要破除,大脚、短发,这样的女人多精神。”

陈玉英罕见地红了脸,她从没想到,自己的短发大脚也会被人夸赞。

陈玉英

慢慢地,陈玉英习惯了在毛家的生活。当时,毛泽东经常下乡考察,还要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杨开慧则需要给毛泽东整理或抄写各类文件材料。

有时候,会有革命人士来毛家开会,陈玉英不懂这些,他们在屋里开会的时候,她便一个人坐在门口,隔上一会儿进去加点水。

到了深夜,毛泽东会给她几个铜板,拜托她帮忙买点包子充饥,同时,毛泽东也不忘提醒她:“孙嫂,你也饿了,记得给自己也买上一份。”

除了关心,陈玉英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毛泽东一家对她的包容。毛泽东去讲习所讲课的时候,通常都会穿一件白衬衫。

那天,陈玉英不知道毛泽东要出去讲课,便把那件白衬衫洗了。毛泽东出门时,到处找那件白衬衫找不到,陈玉英立马知道自己办错了事。

她自责地对杨开慧说:“对不起,我把那件白衬衫洗了,还没干。”

杨开慧看见陈玉英眼泪汪汪的样子,于心不忍,赶紧安慰她:“没事的,孙嫂,你没有做错什么,我马上出去借一件,不会耽误事的。”

毛泽东也没责怪她:“没事,我穿长衫一样上课。”

杨开慧

还有一次,陈玉英不小心把暖水瓶打碎了。那时候,毛泽东一家条件并不算好,暖水瓶是值钱物件,这一点,经常管账的陈玉英心里非常清楚。

然而,为了不让陈玉英自责着急,杨开慧告诉她:“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正好想换一个呢。”

后来,陈玉英跟着毛泽东夫妻来到武昌。陈玉英没读过书,只会说宁乡方言,人生地不熟。

杨开慧担心她迷路,便给她缝了一块布条,上面写着:武昌督府堤四十一号陈玉英。

她把布条塞到陈玉英口袋里:“孙嫂,上面有咱家地址,你要是走错路回不来了,就拿出来问问路人,人家就会告诉你怎么走了。”

陈玉英感激涕零,一个来自乡下,从没读过书的贫苦女人,有幸遇到了毛泽东和杨开慧,她第一次被关爱,第一次体会到做人的尊严。

曾经,杨开慧在一封家书中写道:

“我同情下层生活的同胞,我忌恨那些穿华服,只顾自己快活的人……”

她也是这样做的,对陈玉英,杨开慧以心换心,所以得到了陈玉英在腥风血雨关头,患难与共的绝对真心。

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兄弟

杨开慧的牺牲

1927年农历三月初三,杨开慧在医院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毛岸龙,很快,陈玉英去到医院照顾母子俩。

四天后,毛泽东姗姗赶来:“开慧,这么晚才来看你,对不起。”

杨开慧不计较:“没关系,我知道你有更重要的事情。孩子到了下地的时候,你在我得生,你不在我也得生,孙嫂照顾我照顾得很好,你放心吧。”

说到这里,陈玉英把孩子抱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着襁褓里的婴儿,打趣说道:“我不在这里,不会有人把我的孩子换走了吧。”

陈玉英捂着嘴笑了起来。

这一年,除了喜事,更多的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感,就连完全不懂政治的陈玉英都感觉到了。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人遭遇白色恐怖,有一次,毛泽东回到家后,对杨开慧说:

“我今天在汉口,差点被两个人抓走。他们堵住我,问我有没有看见毛泽东,我指着旁边的小巷子,说毛泽东刚从这过去了,他们就朝着那条小巷子追去了。”

这之后,毛泽东决定将杨开慧和三个孩子送往长沙,他自己则准备去湘赣农村,组织发动武装革命。

出发前一晚,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夜景,毛泽东抱着孩子们,给他们讲故事,杨开慧和陈玉英在一旁安静地听着。

听到精彩之处,孩子们手舞足蹈,看着这一幕,杨开慧眼睛里泛出泪光。陈玉英不舍地看着毛泽东,她多希望杨开慧能张口挽留,可杨开慧只是默默地走进屋内,帮毛泽东收拾行李。

第二天清晨,毛泽东离开了,他发动了秋收起义,不久后上了井冈山,而杨开慧则留在板仓继续斗争。

在这里,百姓称呼她为“霞姑”,她古道热肠、温良恭俭,把一颗心全部交给了革命。

而陈玉英替她照顾好了家庭。陈玉英来到毛家四年,从没回过家,甚至连封信都没寄出过。

为了干活方便,省下梳头的时间做事,她剃光了头发。后来,杨开慧生活困难,陈玉英主动提出把自己之前攒下的工资拿出来,贴补了家用。

有邻居对杨开慧说:“霞姑,你真是好运气,请到了这样好的保姆”,可陈玉英却说:“不要这样讲,遇到这样的主人,是我的好福气。”

那时候,毛泽东还没有跟家里失去联系,他常给杨开慧写信,信都被寄去了一个叫罗家铺子的地方。

这里是党的地下组织,陈玉英隔三差五就会去看看有没有毛泽东的信。每次拿信回去,杨开慧都会特别开心,捧着信件看了一遍又一遍。

她还提出过想去苏区工作,可她有三个孩子,再加上反动派已对根据地层层封锁,党组织始终没有批准她的要求。

杨开慧只能待在原地,向往苏区,想念毛泽东,她在日记中写下:

“又是一夜没睡了,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

“可怜的小孩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着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

1930年10月,湖南国民党政府悬赏缉拿杨开慧。之所以是杨开慧,只因为他们抓不到毛泽东,于是,他们将邪恶的魔爪伸向毛泽东的妻儿。

一天早上,反动派劫持了杨开慧的母亲,逼着她去敲杨开慧的家门。杨开慧打开门的瞬间,反动派便将她和陈玉英五花大绑。

杨开慧说:“她是我们家保姆,什么都不知道,你们抓她干什么?”

带头的范队长表示,陈玉英不是一般保姆,所以必须得抓,除此之外,他表示,还要把年仅8岁的毛岸英一同抓走。

杨开慧彻底急了:“要抓就抓我,为什么要抓我的孩子,你们要是抓我的孩子,我就不走!”

范队长恶狠狠地说:“你不走?拖也会把你拖走!”

就这样,杨开慧、陈玉英、毛岸英被抓进了长沙警备司令部的监狱。当天,杨开慧便接受了审讯。

不管他们问什么,杨开慧始终只有三个字:“不知道”,于是,皮鞭、竹鞭朝着她身上打去。

杨开慧几次晕厥,敌人便把冷水从头浇上去,强迫杨开慧清醒。陈玉英就在旁边,看着受刑的杨开慧,她声嘶力竭地大喊:“她身子弱,你们打我吧。”

反动派毫不客气,将雨点般的鞭子抽到陈玉英身上,杨开慧急忙阻拦:“不要打她!她只是个保姆,什么都不知道,毛泽东做的事情更是与她毫无关系!”

反动派也用这话“劝说”陈玉英:“对啊,你只是他们家的保姆,何必跟着遭罪呢,只要你把什么人去过他家,长什么样子,说了什么,统统交代出来,我们马上就能放了你。”

陈玉英学着杨开慧的样子,一问三不知,于是,两个女人咬着牙承受着非人的刑罚,一滴泪都没有掉。

这群人离开后,陈玉英再也忍不住了,伤心地哭了起来,杨开慧十分内疚:“孙嫂,真对不起,让你为了我们家受这么大的罪,想哭你就哭吧。”

陈玉英摇头:“别这么说,我为你受罪,那你是为谁受罪呢?”

之后的几天,天天提审,天天受刑,杨开慧和陈玉英始终没有交代任何事情。后来,反动派没办法了,他们提出,若杨开慧愿登报解除与毛泽东的夫妻关系,便会放了她。

杨开慧冷笑一声:“要杀就杀,我是不会同他解除关系的。”

从这时开始,杨开慧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她自己也明白这点,所以给前来探监的同志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1月14日,杨开慧一人被荷枪实弹的反动派军警押走了。陈玉英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死死抓住杨开慧的衣袖:“你们不要杀她,要杀杀我,让她回去带孩子!”

杨开慧异常地冷静,她松开陈玉英的手:“孙嫂,帮我照顾好孩子,等他们长大,你一定会过上好日子的。”

就在这时,毛岸英哭叫着冲了上去,军警使劲把他拉开,毛岸英不依,拼命挣扎,于是,这些军警直接将孩子打晕。

等毛岸英再醒来,他的母亲已经牺牲了,享年29岁。

毛岸英三兄弟

一个月后,陈玉英和毛岸英在党组织的营救下获释出狱,他们回了板仓,杨开慧的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家里只剩孤儿寡母,日子该怎么过。

就在这时,毛泽东的二弟毛泽民来到板仓,他奉党组织之命,准备把孩子们接去上海,寄养在地下党创办的大同幼稚园。

与此同时,陈玉英也接到通知:反动派正在通缉她,让她想办法躲避。

迫不得已,陈玉英回了宁乡老家。家里老人问她,这几年她都去了哪里,做了什么,陈玉英总是摇摇头,什么都不肯说。

毛泽东和毛岸英

迎来解放

1949年,陈玉英终于等到了长沙解放。她马不停蹄赶去长沙,找到一位解放军的长官说:“我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保姆,我要见毛泽东,我有事情要告诉他。”

她没能见到毛泽东,却意外见到了毛岸英。毛岸英告诉她,自己此次回湖南,有三个任务,其中一个就是找到陈玉英,并安排好她的生活。

陈玉英没什么要求,她此时唯一放心不下的,只有自己的女儿孙艳。女孩如今在乡下伯伯家,生活得很苦。

毛岸英想了一下,掏出10万旧币递给陈玉英:“孙妈妈,你拿着这些钱,把她接到长沙我外婆家生活,这样行吗?”

陈玉英拉着毛岸英的手:“岸英,你真是长大了,你妈妈在天有灵,一定很高兴。”

毛泽东

1957年6月,陈玉英受到毛泽东的邀请,去到中南海与他见面。一看见毛泽东,陈玉英眼泪马上下来了,她愧疚地说:“毛主席,我没有照顾好霞姑,我对不起你啊。”

毛泽东摇摇头:“你不要这样说,你和开慧同甘共苦,我今天看到你,就像看到开慧一样,以后,你就是我家里人了。”

说着说着,他们的话题不约而同转向了毛岸英,陈玉英心痛地说:“听到岸英牺牲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多好的孩子啊……”

毛泽东眼里流露出悲伤:“是啊,开慧和岸英都是好同志啊……”

之后,毛泽东也践行着他的承诺。1958年,他将陈玉英的女儿孙艳接到北京,不仅给她讲了很多革命道理,还供她读了书。

1982年,陈玉英病逝,临终前,她含笑告诉女儿:“我要走了,去看开慧和毛主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