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宫保坊”凭吊 文/墨 扬从古齐都临淄西去30公里许,便进入山东桓台新城镇。该镇城南有座始建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

“四世宫保坊”凭吊
文/墨 扬
从古齐都临淄西去30公里许,便进入山东桓台新城镇。该镇城南有座始建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砖砌牌坊,名曰“四世宫保坊”。
与其他牌坊相对照,“四世宫保坊”有三个显著不同:其一,“四世宫保”,气贯长虹,聚四世辉煌于一坊;其二,坊名书法大气磅礴,为明后期大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写。其三,正楼前后两面檐下居中处各砌一块竖形匾额,上镌镏金“圣恩”二字,以示敕造,象征着坊主的显贵和荣耀。故被誉为“华夏第一砖坊”。

何谓“宫保”?宫保乃明、清各级官员的虚衔,最高级荣誉官衔为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凡大臣加衔或死后赠官,通称宫衔,如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等。“四世宫保坊”坊主,系明代中晚期兵部尚书王象乾。届时,王象乾七十一岁,因“总督蓟辽”“威名著九边”保明有功,明万历帝御赐追封上三代,其曾祖王麟、祖父王重光、父亲王之垣,皆诰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特许建造牌坊表彰,故称“四世宫保坊”,亦寓含着王家四代保卫国家的荣耀。
在新城王氏宗祠,导游员的讲解让我走近了坊主王象乾:
隆庆五年(1571年),年方24岁的王象乾得中进士,从出任闻喜令起,一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在兵部尚书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任上因病乞归止,为官60载,长期守卫边关,位高权重,声名显赫,对明中晚期军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山西右参政任上,统兵驻宣府7年,他与外敌斗智斗勇,确保了北方稳定和京畿安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曾记载过他的故事;在兵部右侍郎任上7年,他先代替尚书总督川、贵、湖广军务,兼右都御史巡抚四川,后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抚,分别平息了播州土司叛乱和东北少数民族骚乱;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他晋升为兵部尚书,召理部事,以清播州地及平贵州苗乱的功劳,被朝廷加太子太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他因病告归。此后,因边事紧急,他不顾罹患病痛,分别于天启二年(1621)、崇祯元年(1628)两次出任兵部尚书,以原官提督九边,累加太子太师,总督蓟辽兼制宣府、大同等处。崇祯二年,已84岁高龄的他,因病疴日益沉重,上疏乞归。翌年,在新城故里病逝。

由是而见,王象乾为守卫大明江山贡献了毕生,嵌镶于“四世宫保”坊的两副楹联,似乎还在向世人诉说着他的赫赫功绩——“佑滋岳牧公孤,世表勋名于中外;底定獐苗蛮貉,赞襄威伐于昌明”(前联),“缵旧惟牙,恩锡表毂治于克绍;庆贤有涉,荣名耀竹册以弥光”(后联)。
400多年后的一个秋日,我站在了“四世宫保坊”前。遥想王兵部的爱国戌边情怀,抑制不住思绪火花飞溅: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王象乾历任5朝,三次出任兵部尚书,以“世表勋名于中外”、“赞襄威伐于昌明”等功绩荣膺“四世宫保”,实现了光耀门楣的唯美;作为一个古代将士,王象乾不避艰难,五次出守边关,堪称“哪里需要哪里去”,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战士品格。尤其是其晚年,在国家需要、朝廷召唤之时,坚持以国事为重,抱病戌边,最终病倒在岗位上,生动诠释了戌边将士的社会价值。
尽管明代中晚期,皇权政治极端腐败,士大夫“济世拯民”壮志难酬,但穿越时空隧道,刺透历史浓雾,用公道的眼光品评昨日,王象乾身上所彰显的“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使命感,仍然像阳光穿透乌云一样喷射出来,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

一个人的德行及生活方式,既取决于他所处时代的氛围与习气,也取决于他骨髓和血液中所传承的种种特质。
说“四世宫保”,让人不能不说王象乾的家门。其曾祖王麟,是一个喝着儒家文化乳汁成长的知识分子,14岁被保送入国子监,先后出任永平训导、鹿平教谕、颖川教授,他劝学兴所,广励功令,是新城王氏一脉家国情怀的奠基人;祖父王重光,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在贵州布政使司左参议任上,平蛮督木,触瘴而亡,嘉靖皇帝亲书“忠勤可悯”四字表彰,追赠太仆寺少卿,并在永宁为他建造了忠勤祠,他是新城王氏一门家国情怀的带路人;父亲王之垣,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他一生为官严于律己、不徇私情,素有清名,因不愿沉湎于当时朝廷奢华和官场混乱,万历九年(1581)上疏请归,专注于王氏一族家风建设,培育出了新城王氏“象”字辈以王象乾为首的一门九进士。可以说,王象乾的家国情怀发端于其家族忠勤保国的瞑霭苍烟润养。他以出身于“新城王氏”为豪,“新城王氏”以养育出了他为傲,“四世宫保”则是一个显著标志。

历史是顽强的。它的车轮虽然有时会穿过沼泽泥淖,有时会隐入谷壑山林,有时会驶入兵燹与战火,有时会辗过天灾与人祸,但它在行驶中总能留下或多或少、永难抹去的履痕。尽管明代中晚期,官场腐败、朝廷丑恶甚嚣尘上,让人不堪回首,但类似“四世宫保”这般对卫国戌边功臣的褒扬,却为当时的社会良知留下了一抹值得称道的文化亮色。
这就昭示世人,保家卫国的将士,永远是谱写千古绝唱的爱国诗人,理应受到社会的敬仰和礼遇!我们今天尊崇英雄,敬仰功臣,不是为了维护昨天,而我们真正要维护的是明天!故而个中所彰显的价值看点,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社会公义,一种社会良知,支撑和激励着江山代有英雄出,不断续写着新时代的爱国诗篇。
离开“四世宫保坊”时,一阵秋风吹过,牌坊檐角的风铃在“叮零”作响。它是在述说这座古坊的昨天和现在?还是在告诫世人莫忘英雄、褒扬英雄、造就未来英雄?我说不清。但查阅淄博市史志,我知道,新城闻名遐迩的古牌坊曾经有72座,历经过400多年的风雨,而今,“四世宫保坊”是唯一的幸存者。

作者简介:墨扬,本名于永军,青岛即墨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理事。著有《百叶窗集》《梦闻槛外语》《苦菜花开》《世纪末的回眸》等;获中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方圆》报告文学一等奖和国家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奖等奖项百余次;多篇散文入选高、中考作文范文和试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