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爸结婚时系的金利来领带,现在还收在老衣柜里;我第一份工作穿的金利来西装,至今还能翻出来撑场面。可我儿子呢?他连金利来的logo都认不全。”最近刷到网友这条评论,突然想起金利来刚宣布要退市的消息——这个陪伴了两代人“男人的世界”,真的要和资本市场说再见了?
从“男人的世界”到港股退市,33年上市路走到头根据最新公告,金利来计划在2025年7月2日正式撤销香港上市地位。
这场私有化由董事会主席曾智明主导,他通过全资公司以每股1.5232港元的价格收购剩余31.25%股份,收购总价约4.64亿港元,比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溢价24.85%,算是给股东留了体面的退出空间。
说起来,金利来的上市史堪称传奇。
1992年登陆港股时,它是内地成熟男装市场的绝对顶流:“金利来,男人的世界”这句广告词,通过电视广告刻进了70后、80后的DNA;1300家销售终端、连续15年全国十大畅销品牌的成绩,让它稳坐“正装之王”宝座。
可谁能想到,33年后的今天,它的总市值只剩14亿港元左右,股价长期在1-1.5港元徘徊,二级市场成交量低到近乎“被遗忘”。
为什么退市?不是活不下去,是“上市没用了”金利来退市,绝不是因为“活不下去”。
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账上躺着10.52亿港元现金,没有银行借款,净利润还有9300万港元——虽然比2020-2023年的1.5亿下滑了,但好歹还在赚钱。
真正的原因,藏在“上市的副作用”里。
金利来自己也承认:过去20年,公司从未通过上市地位融资,上市对业务和筹资“无关紧要”;反而要应付监管成本、披露责任,还要被资本市场的短期情绪绑架。
退市后,它终于能抛开这些束缚,专心琢磨长远策略。
凉了的不是质量,是“爸爸的审美”但根本问题不在上市与否,而在“品牌老了”。
Z世代成了消费主力,他们要的是潮牌、国潮、街头风,要的是“我穿什么我说了算”;可金利来呢?
它的标签还是“正统”“板正”“父辈的威严”——这哪是年轻人想要的“男人的世界”?
更扎心的是,职场“去正装化”的趋势,直接砍断了金利来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公司穿卫衣上班,科技企业推崇“休闲商务”,谁还天天打领带穿西装?

曾经的“三件套”(西装、衬衫、领带),现在成了“老派三件套”。
这些年,金利来不是没挣扎过。
2014年推“紫标”“红标”,想分商务和年轻市场;2022年搞副线Goldlion 3388,复古风、兴国服齐上阵,甚至学年轻人用高曝光滤镜、“高级脸”模特。
可结果呢?
“紫标红标没特色”“3388火了一阵就哑火”——转型要么浮于表面,要么没抓住年轻人的情绪共鸣。
金利来不是孤例,“父辈品牌”集体焦虑金利来的困境,其实是国产男装的缩影。
雅戈尔2024年前三季度时尚板块收入跌了10.13%,七匹狼扣非净利润暴跌60.86%,海澜之家、报喜鸟们也被年轻人贴上“爸爸的品牌”标签——当“经典”变成“老气”,当“品质”敌不过“潮流”,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品牌,都在经历一场“代际认知危机”。
有网友说得扎心:“不是我们不爱金利来,是金利来不爱我们了。”年轻人不是排斥正装,而是排斥“只有正装”;不是讨厌经典,而是讨厌“只有经典”。
看看李宁怎么翻身的?
把运动服和街头潮牌结合,用“中国李宁”打出国潮标签;再看波司登怎么逆袭的?
用科技感、设计感重新定义羽绒服——人家转型,转的是“和年轻人同频的能力”。
退市不是终点,是“二次创业”的起点现在金利来退市了,少了资本市场的短期压力,或许能更沉下心做产品。
但私有化不是“解药”——如果产品还是“爸爸的审美”,渠道还是“老派的特许经营”,营销还是“沉默的广告投入”,退市反而可能加速边缘化。
说到底,品牌的生命周期里,“经典”和“年轻”从来不是反义词。
金利来曾经用“男人的世界”抓住了一代人的心,现在需要的,是用“新男人的世界”重新敲开下一代的门。
毕竟,谁不希望,若干年后,还能指着衣柜里的金利来,对孩子说:“你爸当年,穿的可不止是一件衣服。”
这场退市,与其说是金利来的“谢幕”,不如说是所有“父辈品牌”的一次集体提醒:时代的浪潮不会等任何人,能穿越代际的,从来不是“经典”本身,而是“经典”里永远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