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的一个清晨,英国博主迈克·奥肯尼迪站在中朝边境的图们江大桥上,深吸了一口气。
他的背包里装着相机、笔记本,还有一颗按捺不住的好奇心:作为近五年来首位通过合法手续进入朝鲜的西方游客,他即将揭开这个“全球最神秘国度”的面纱。
然而,这场被外界称为“地狱级旅行”的朝鲜之行,却让迈克在镜头前反复摇头:“这里的氛围,诡异得让人脊背发凉。”
迈克的朝鲜之旅从踏入国门的第一秒就充满戏剧性。
飞机降落前,空乘人员要求所有乘客拉下遮光板,禁止俯瞰朝鲜土地。
舱门打开后,五名穿着深色制服的朝鲜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多时,他们仔细翻查迈克的行李,甚至将每件物品拍照登记。
当迈克试图用手机拍摄海关大厅时,立刻被制止:“这里只能拍我们指定的画面。”
被“护送”至罗先经济特区——这个毗邻中俄边境的朝鲜唯一开放区域时,迈克发现眼前的景象与一江之隔的中国延吉形成魔幻对比:
延吉的高楼大厦在视野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绵延数里的农田,灰白墙壁上刷着鲜红标语“以革命精神建设强盛国家”。
路边偶尔闪过骑着老式凤凰自行车的行人,他们低着头匆匆赶路,仿佛刻意避开与外国人的目光接触。
当旅行团抵达当地最好的酒店时,迈克被眼前的场景惊得笑出声。印花壁纸卷边脱落,老式拨盘电话机积着灰,浴室里泛黄的瓷砖让他想起祖父家的老宅。
最令他不安的是房间设计:所有窗户都被焊死,只留下一条两指宽的缝隙。
“像是住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剧场布景”,他在视频日志里写道,深夜试图开窗透气未果后,只能盯着天花板上摇晃的吊扇发呆。
次日清晨,导游带众人参观商店。货架上摆着印有金正恩头像的《格言》书籍,以及标价高达每包50元人民币的“7.27”香烟。
迈克注意到烟盒上的日期——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停战日——这个细节让他恍然大悟:“原来这里连消费品都是政治符号。”
漫步罗先街头时,迈克举着相机的手渐渐垂下。
柏油马路空旷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偶尔驶过的绿色军用卡车扬起尘土,穿中山装的行人像被设定好程序的NPC,沉默地沿着固定路线移动。
最诡异的时刻发生在正午时分,旅行团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四位朝鲜人从不同方向走来,却在即将碰面时突然同时转身,各自绕道而行。
“他们连日常交流都要避开吗?”这个画面让迈克在当晚的团队聚餐中食不知味。
行程中最具冲击力的场景出现在某中学英语课堂。
当迈克被邀请上台与学生对话时,一个扎着红领巾的女孩怯生生问道:“您从哪个国家来?”得知答案后,她的眼睛突然发亮:“我真的很想去,可是……”
话未说完,陪同的教师迅速接过话题,带领全班唱起赞颂金正恩的歌曲。教室后排的宣传画上,卡通导弹正像烟花般坠落在某国地图上。
在参观朝俄友谊纪念馆时,迈克经历了最惊心动魄的插曲。导游递来访客留言簿,他下意识写下“我希望世界和平”。
空气突然凝固,三位陪同人员交换眼神后严肃质问:“您认为这个留言合适吗?”
迈克事后回忆,那十秒的沉默像被拉长成一个世纪,直到他道歉后快步走出场馆,指尖颤抖着点燃香烟才缓过神。
“后来才意识到,在朝鲜谈‘世界和平’可能触动了某些敏感神经。”
结束五天行程时,迈克的相机里存着837张照片,但最震撼的画面却来自记忆深处:
某天黄昏,他偶然瞥见居民楼阳台上晾晒的牛仔裤——这个被官方称为“资本主义毒草”的服饰,正随风轻摆。
夜市巷尾飘来的炸鸡香味,与白天集体食堂的清汤白菜形成微妙反差。
直到返回英国后,他才敢在加密频道透露:导游曾悄悄问他“中国年轻人真的都用智能手机点外卖吗?”
这场耗资725美元(约合人民币5200元)的旅行,最终在YouTube上创造了千万播放量。
有观众质疑画面过于阴郁,但更多人在评论区写下:“感谢你拍下了这个时代的《1984》现实版。”
而对迈克来说,最难忘的莫过于离境前最后回望——罗先特区的地平线上,巨型标语牌在夕阳中泛着红光,上面写着:“我们是最幸福的民族。”
本文作者 | 老A
责任编辑 | 蓝橙
策划 | 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