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同事聊天时,听说他们小区有一个正在上小学的孩子,每天从辅导班回来时已经是深夜12点多,而第二天早上六点过又出门了。
我听完之后大为诧异,随即联想到近年来很火的一种教育模式—— “鸡娃”。
“鸡娃”指的是父母通过给孩子报辅导班、兴趣班等方式来给孩子打鸡血,目的是为了能让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数据显示,家长为孩子安排辅导班的时间越来越低龄化。从2010年到2018年,幼儿园小朋友上辅导班的比例从8.64%上升到12.27%。
古语云,“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出发点来看,热衷于“鸡娃”的中产阶级,不过是想要让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未来。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重要一点,“鸡娃”是用孩子现在的快乐,换取未来的快乐。可是,在被父母“鸡娃”教育的方式下,他们未来真的会快乐吗?答案是并不会。
据中国儿童中心相关研究报道,从1991年到2018年,我国青少年的抑郁症呈线性上升趋势,抑郁症均值增长了5.92分。此外,一个残酷的事实是,第一批被“鸡娃”废掉的孩子,已经决定不结婚、不生育了···
因为这些孩子在“鸡娃”模式下已经废掉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西蒙: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一生幼年时所受到的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形象地将家庭比喻为“塑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如果父母对孩子采用理解、包容、支持的教养方式,那么孩子则表现出情绪稳定、积极乐观、人际关系良好的特征。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采用惩罚、否认的教养方式,孩子就会情绪波动大、自卑敏感,也难以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
这些父母或多或少都会用消极的手段对孩子进行严厉教育,用父母的权力来压制和惩罚孩子,甚至存在体罚等情况。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中会不可避免的存在暴躁易怒、叛逆等特征。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西蒙(P. M. Symods)概括出父母两种基本层面的教养方式,分别是“接受——拒绝”和“支配——顺从”。
当父母采用“鸡娃”这一教养方式时,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变得更优秀,反而会制约孩子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父母越“鸡娃”,孩子反而越会变得更差。
一般而言,“空心病”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冷漠,孩子再也提不起兴趣与他人相处,社交生活带来的只有疲惫。哪怕对方是最亲近的朋友、恋人,孩子也不愿意花很多时间相处,更愿意一个人待着。
二是失去激情,这不仅指的是对工作失去激情,连曾经喜欢的美食、游戏,也无法让孩子内心产生波澜。三是感觉缺失。孩子的快乐阈值慢慢变高,与此同时,好像也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难过。被“鸡娃”长大的孩子,其人生色彩往往是灰暗的,很少能感受到活着的乐趣。长大后,他们甚至不愿意结婚、生育,是因为不愿意让孩子过着和自己一样的人生。
倦怠危机:生存压力之下延伸出的低欲望生活随着社会日益内卷,被“鸡娃”长大的孩子发现,寒窗苦读十年却换来月薪几千。这种巨大的落差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远远不能和回报成正比。在这种情况下,躺平文化应运而生。表面来看,年轻人的“躺平”心态是对生活压力的调试,但其背后折射出了阶级固化等社会问题。
马斯拉赫指出,倦怠的产生是由于工作无法满足个体的愿望与需求,它是一种基本的生存危机。
而从小被“鸡娃”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倦怠”心理。长久的“打鸡血”,已经过度消耗了他们对工作与生活的热情。脱离父母的掌控之后,他们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停下来歇一歇,躺平,不结婚、不生育,因为他们清楚,即使不躺平,也生不起了···其实,“鸡娃”这种教育方式无异于拔苗助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节奏和特长,家长的过度干预只会让孩子废掉。最好的养育方式,莫过于给孩子足够的支持与爱,引导孩子走上适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