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他跨战区调动,过去在晋察冀是军事主官,到刘邓麾下一直任副职?

晋察冀军区在战争那会儿,可是出了名的“榜样根据地”,士兵多,将领也不少。在解放战争那会儿,由于各种原因,咱们的人马不够多

晋察冀军区在战争那会儿,可是出了名的“榜样根据地”,士兵多,将领也不少。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由于各种原因,咱们的人马不够多,实力受到了影响。比如说,进行了精简和重新编排后,部队的打仗能力就变弱了。另外,冀察热辽军区也被划到了东北部队那边,还有几位将领也因为一些情况被调到了别的地方。

那时候,部队里头最紧缺的就是能带兵打仗的干部。本来,晋冀鲁豫1纵的杨得志部队是要去东北的,但因为承德那场保卫战,他们就被留在了当地。等1纵回到刘邓麾下时,晋察冀那边的领导又想把纵队司令杨得志和副司令曾思玉给留住,这两位在军事上都是一把好手。结果,杨得志就成了晋察冀野战军司令,曾思玉也升为了纵队司令。后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上级原本想让郑维山也南下,但军区领导两回都没放他走,还让他从地方军区司令转为了纵队司令。

要是他们没被留下,而是直接被调走,那晋察冀军区的干部就会更紧缺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这些人本来是能挑起大梁、发挥关键作用的。

不少朋友可能不清楚,原先在二野部队里担任要职的郭天民,其实早先是晋察冀地区的一名勇猛战将。

郭天民是个老兵了,他毕业于黄埔军校,早在抗战那会儿,就被调到晋察冀军区,当上了二级军区的头头。抗战一结束,他的职位也升了,从二级军区司令变成了2纵的司令,这支纵队可是晋察冀军区的精锐部队,战斗力杠杠的。

1946年1月份,国共两党的停战协议一出来,晋察冀这块地方,因为离军调部近,就成了精简改革的头一炮。你可能在别的地方看到过,说各个战区的部队都得精简,但大都是做做样子,只有晋察冀是真刀真枪地干,结果把好多能打仗的人都给裁了。这肯定不是军区领导想看到的,但为了表现出咱们的真心实意,延安那边也是心知肚明。

内战一开打,敌人就开始发动攻击,咱们部队的人手立马就显得不够用了,张家口被攻陷就是个明摆着的例子。东边战场上咱们是一路凯歌,可西边因为兵力不够,就让敌人钻了空子。说到涞源那次开会,3纵的头儿郭天民情绪失控,把火都撒了出来,搞得军区领导挺下不来台。结果,他2纵司令的位子就没了,换上了杨得志来当。

在那接下来的六个月时间里,郭天民被安排进行自我反省,行动受到了限制。恰好这个时候,中央工委的领导们来到了晋察冀地区进行工作指导。他们了解了郭天民的具体情况后,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与教育。并且,领导们还决定,之后要重新启用他回到工作岗位上。

那会儿,刘邓领导带着队伍往大别山进发,他被派去负责新地区的开拓任务。

可能因为刘邓大军的各个纵队里军事领导人才济济,加上他本身对部队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加上他原本就是参谋长出身,所以他就被安排做了野战军的副参谋长。

其实,第六纵队的头儿王近山不小心受了伤,现在正在后面养伤呢。这时候,杜义德就接过了军政工作的大旗,一个人全扛下来了。按理说,让郭天民临时顶替司令的位置也不是不行。但奇怪的是,上面为啥没这么做呢?可能是想着王近山的伤不算啥大问题,养养就好了,再说第六纵队的战斗力,那真的是离不开王近山啊。

在大别山创建根据地那会儿,为了那边的工作,从几个主要的队伍里抽了些人手,组建了皖西军区和鄂豫军区。他呢,没当这两个地方的一把手,而是做了鄂豫军区的二把手,副司令,帮着身体不太好的王树声处理事务。郭天民啊,他以前在四方面军待过一段时间,和王树声有点上下级的关系。

王树声健康状况欠佳,刚从鄂西北转战到晋冀鲁豫军区的大后方,就急着要去前线。上面领导安排郭天民帮王树声一把,一起管军事方面的事儿。别的部队都在搞大兵团运动战,而他带的队伍只能弄点地方上的武器,打些游击战,这让急性子的他心里挺不是滋味。

1949年,全军进行改编,组建了兵团,那时候他才真正去了野战部队。他被安排做了3兵团的副司令,同时还兼着参谋长,是给陈赓打下手的,说白了就是个二把手。

以前我在晋察冀那边是管军事的头儿,后来调到刘邓将军手下当了个副手,这是不是因为之前挨了处分,被限制了发展,还是说部队里干部太多,找不到更合适的位子给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