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雷军向左,董明珠向右:两个顶流CEO的生死分界线

一、从“好空调”到“明珠健康家”:一场蓄谋十年的IP围剿2025年2月18日,成都春熙路商圈,数十家格力专卖店在春节后首
一、从“好空调”到“明珠健康家”:一场蓄谋十年的IP围剿

2025年2月18日,成都春熙路商圈,数十家格力专卖店在春节后首日营业时集体上演"变脸"戏码。原本占据门头C位的"格力"二字被压缩至右下角,取而代之的是占据80%视觉空间的"董明珠健康家"七个猩红大字。这场从西南腹地蔓延至全国的更名运动,犹如一记惊雷劈开了中国家电业沉寂已久的天空。网友戏称这是"董明珠的第四次创业",但资本市场显然笑不出来——消息传出当日,格力电器股价暴跌7.2%,市值蒸发超200亿。

这场看似突兀的品牌革命,实则暗藏着一场持续十年的IP围剿。时间倒回2014年,格力电器与代言人成龙结束十年合作。当外界还在猜测谁会接棒这位国际巨星时,董明珠亲自披挂上阵:全国3万家门店的广告位上,突然铺满了她双臂环胸、目光如炬的硬照。广告语"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落款处,"董明珠"三个字的字号甚至超过了"格力电器董事长"。当时有媒体人尖锐指出:"这可能是中国商业史上首次职业经理人越位品牌代言的案例。"

十年间,这场个人IP的"夺舍"计划步步为营:

• 2016年,格力手机开机画面强制植入董明珠问候视频,用户吐槽"每天开机都要接受董事长检阅";• 2020年,格力商城更名"董明珠的店",家电产品详情页充斥着"董姐严选"标签;• 2023年,争议性产品玫瑰空调面世,董明珠在直播间宣称:"这个设计我亲自改了11稿,就像我的女儿一样"。

这种近乎偏执的品牌人格化操作,在2025年春节达到高潮。据内部流出的《终端形象升级手册》显示,新门店设计要求"董明珠健康家"主标识高度不低于门头总高度的2/3,"格力"字样仅作为辅助信息存在。更耐人寻味的是,所有门店必须循环播放董明珠的三个"标志性时刻":2012年当选董事长时的就职演说、2015年获评《福布斯》亚洲商界权势女性时的采访片段、2024年在格力智能装备发布会上怒摔竞争对手样机的现场视频。

这种将企业品牌与个人IP深度绑定的策略,在商业史上并非没有先例。可可·香奈儿用小黑裙构筑时尚帝国,乔布斯以"现实扭曲力场"重塑苹果灵魂。但格力与这些案例存在本质区别:作为珠海国资委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格力电器本质上属于公众公司。当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将个人IP置于企业品牌之上,引发的不仅是商业模式的争议,更触及现代企业治理的核心命题。

消费者认知的割裂正在加剧。在"董明珠健康家"杭州旗舰店,90后顾客张晨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我明明是冲着格力空调来的,但店员前二十分钟都在介绍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和健康理念。"这种叙事重心的偏移导致转化率显著下降,某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更名后门店的顾客停留时间增加23%,但成交率反而下降18%。更严峻的是,年轻群体对"董明珠美学"的抵触情绪日益明显——在小红书平台,"董明珠健康家"相关笔记中"土味""老年审美"等关键词出现频率高达37%。

深究这场品牌革命的底层逻辑,实则是格力对渠道控制权的争夺进入新阶段。十年前董明珠力排众议砍掉各级代理商,如今又借IP改造重塑终端话语权。某原华南大区经销商透露:"现在加盟合同里新增了IP露出比例考核,不达标就要扣除返点。"这种强管控模式虽然确保了品牌调性统一,但也导致渠道商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据行业内部数据,格力经销商净利率已从2015年的8.7%降至2024年的3.2%,同期美的经销商净利率仍维持在5.5%左右。

在这场蓄谋十年的IP围剿背后,一个更深刻的危机正在浮现:当"好空调格力造"的品牌认知被强行扭转为"好生活董明珠造",格力三十年来构建的专业壁垒正在消解。就像某位家电分析师在研报中的诘问:"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教消费者如何生活的'董明珠妈妈',还是一个专注技术突破的格力工程师?"答案或许藏在格力研发投入的变化曲线里——2024年其营销费用首次超过研发投入,这在以技术立身的格力历史上尚属首次。

二、流量豪赌背后的焦虑:空调巨头的“中年危机”

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当天,格力电器总部会议室的空气仿佛凝固。财报显示,空调业务营收同比暴跌36.4%,市场份额被美的反超5.2个百分点,生活电器收入占比仍在3%以下徘徊。这组数据犹如一记重锤,将格力从"中国空调之王"的神坛击落。董明珠在内部会议上拍桌质问:"我们的多元化战略,究竟输在哪里?" 但答案早已写在过去十年的战略路径中——这家年营收超2000亿的巨头,正深陷"成功者诅咒"的泥潭。

1. 单一化的死亡螺旋:当护城河变成围城

格力对空调业务的依赖已达到危险临界点。2024年财报显示,其空调收入占比78.3%,较五年前不降反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的空调业务占比已压缩至45%,海尔更是通过卡萨帝高端品牌实现全品类均衡发展。这种差异在技术投入上体现得更为残酷:格力研发费用中78%集中于空调领域,而美的在机器人及自动化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达格力6倍)。

更令人不安的是格力的多元化困局:

• 手机业务:累计投入超30亿,市占率始终低于0.1%,2023年被迫转型为智能家居中控屏;• 新能源汽车:30亿入股银隆演变为"董明珠个人投资"争议,最终以18亿亏损收场;• 芯片业务:500亿豪言化作年产量不足百万片的尴尬,90%仍依赖进口。

某私募基金分析师用"冰火两重天"形容格力现状:"当海尔用三翼鸟场景品牌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美的靠着库卡机器人吃透工业4.0红利时,格力却还在为如何卖出第10万台除湿机发愁。"

2. 渠道帝国的裂缝:从"铁血联销"到"流量鸦片"

曾让格力引以为傲的3万家线下专卖店,如今正成为转型的沉重枷锁。2024年双十一期间,格力线上渠道占比仅为28%,而美的、海尔均已突破45%。这背后是董明珠对线下渠道的病态依赖——为维系经销商忠诚度,格力至今仍在执行"先款后货"的压货政策,导致渠道库存周转天数高达98天,比行业平均水平多出30天。

为打破僵局,格力在2022年启动"新零售革命",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 强制要求经销商直播带货,70岁东北经销商老李在抖音跳"空调disco"的视频登上热搜;• 线下门店增设"董明珠直播间",经销商变身主播考核KPI;• 甚至将玫瑰空调滞销库存与畅销机型捆绑销售,引发渠道商集体抗议。

这种"流量饥渴症"在2024年达到巅峰。据《中国家电渠道白皮书》披露,格力营销费用占比从2019年的8.7%飙升至2024年的15.2%,同期研发投入占比却从3.8%降至2.9%。某离职高管透露:"现在每周经营会上,80%的时间都在讨论如何制造热搜,技术部门汇报时常被中途打断。"

3. 代际战争的溃败:当Z世代不再为"妈妈的选择"买单

在杭州某高校的电器消费调研中,格力在00后群体中的品牌首选率仅为12%,落后于小米(35%)甚至华凌(18%)。年轻消费者用"审美时差"投票:

• 格力天猫旗舰店用户画像显示,35岁以上消费者占比68%;• 小红书上"格力家电"相关笔记仅1.2万篇,不足美的的1/3;• 玫瑰空调的社交媒体传播中,"土味""中老年审美"等负面标签占比超40%)。

这种代际割裂在产品端体现得更为致命。当COLMO用极简设计收割高净值人群,小米靠生态链打造"年轻人的第一套家电"时,格力却陷入创新迷途:

• 售价29999元的"臻新风"空调,主打功能竟是"董明珠语音早安提醒";• 冰箱产品线强行植入"明珠美食推荐"算法,被用户吐槽"比我妈还啰嗦";• 甚至在家用净水器上加载"董明珠创业语录"播放功能,引发大规模退货潮。4. 围城下的流量赌博:个人IP能续命多久?

面对困局,董明珠选择将个人IP价值榨取到极致。2023年"618"期间,其直播销售额占格力线上总营收的62%,但代价是品牌调性持续矮化:

• 直播间频繁使用"董姐亏本补贴""明珠家人们"等话术,客单价同比下降23%;• 强行捆绑销售格力手机,导致退货率高达35%;• 甚至出现"买空调送董明珠签名照"的荒诞促销。

这种饮鸩止渴的策略正在反噬品牌价值。BrandZ数据显示,格力品牌价值从2020年的86亿美元跌至2024年的52亿美元,而美的同期从78亿升至112亿。更严峻的是,经销商体系出现裂痕:2024年华北地区专卖店关店率达17%,创十年新高。某浙江经销商苦笑:"现在年轻人进店先拍照打卡,问能不能只要'董明珠健康家'的招牌不要空调。"

在这场流量豪赌中,格力似乎忘记了商业的本质。当小米用"参与感"构建用户共同体,海尔以"场景替代产品"开辟新战场时,格力却沉迷于将企业家IP炼化成救命稻草。家电产业观察家王明阳的评论一针见血:"用个人IP对抗产业周期,就像用火柴加热冰山——不仅徒劳,还会加速融化。"

三、个人崇拜的双刃剑:70岁女企业家的“帝国黄昏”?

2025年3月,一段格力董事会闭门会议录音的泄露,将这家企业的治理危机推至顶点。录音中,董明珠对提议培养接班人的董事厉声呵斥:"格力现在离不开我,就像鱼离不开水!" 这句话在社交媒体引发海啸,阅读量24小时破10亿,点赞最高的评论写道:"原来格力不是姓'董',而是'董'即格力。" 这场舆论风暴背后,一个残酷的商业命题浮出水面:当企业命运与个人意志深度捆绑,帝国黄昏是否早已注定?

1. 接班人真空:权力铁幕下的窒息循环

格力的人才断层早已是公开的秘密。自2012年董明珠接棒朱江洪以来,格力高管团队更换了17人次,平均任期不足3年。被外界视为"储君"的技术元老黄辉、渠道猛将望靖东相继离职,2024年财报显示,格力核心管理层平均年龄58岁,较美的、海尔高出7-10岁。某猎头公司数据披露,过去五年家电行业百万年薪高管流动中,格力净流出率达43%,居行业首位。

这种权力结构的固化,在决策层面造成严重后果:

• 创新机制僵化:2024年格力研发专利中,85%集中于传统空调领域,而美的在新能源压缩技术、海尔在超低温制冷技术的突破性专利分别达到格力的3倍和2倍;• 战略摇摆不定:格力医疗设备业务三年内经历"All in→收缩→重启"的反复震荡,直接导致20亿资产减值;• 风险管控失灵:银隆新能源投资暴雷事件中,董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全程失语,被监管机构出具警示函。

更令人担忧的是代际认知的鸿沟。在2024年格力新员工培训手册中,"董总语录"篇幅占比达30%,远超产品知识模块。某985高校应届生入职半年后离职,在知乎匿名写道:"这里不需要创造力,只需要执行力。每个会议室的董明珠画像都在提醒你:思考是董事长的特权。"

2. 审美代沟:强人审美与Z世代的世纪碰撞

2024年"双十一"期间,格力推出的"东方明珠"系列家电,将这场代际战争推向高潮:

• 空调面板镶嵌3D打印董明珠浮雕,售价上浮40%;• 冰箱门体植入LED屏循环播放企业家演讲片段;• 甚至电饭煲都刻有"董明珠签名款"篆体字样。

这套被内部称为"IP实体化"的产品矩阵,遭遇市场惨败。天猫销售数据显示,该系列大家电首月销量不足200台,退货率高达67%。在小红书平台,"格力审美"相关话题下,95后用户创造出极具讽刺意味的传播梗:"妈妈觉得美"——特指上世纪审美趣味对年轻消费群体的压迫感。某设计院校的专题研究显示,格力近五年产品设计语言中,"权威感"元素占比从12%飙升至38%,而"科技感""简约风"要素分别下降至19%和7%。

这种审美专政在营销端引发连锁反应。当小米与原研哉合作推出"自然肌理"空调,美的联名敦煌研究院打造"国潮家电"时,格力却将资源倾注在"董明珠个人纪录片"《明珠永不蒙尘》的拍摄上。该片在B站播放量仅48万,弹幕中"尴尬""爹味"等关键词占比超60%,与雷军《Are you OK》鬼畜视频破亿播放形成残酷对比。

3. 信任危机:当个人品牌成为资本市场的阿喀琉斯之踵

2024年12月,一则"董明珠被立案调查"的谣言在股吧流传,尽管格力火速辟谣,但当日股价仍暴跌9.7%,创五年最大单日跌幅。这暴露了投资者对"董明珠=格力"模式的深度焦虑:当企业价值过度依赖个人信用,资本市场终将用脚投票。标普全球评级报告指出,格力ESG评分中"治理结构"项已从BBB降至BB,主要扣分点正是"关键人风险过度集中"。

这种风险在业务层面同样显性化:

• 供应链话语权削弱:由于担忧"去董化"风险,日本三菱电机2024年将新一代压缩机技术独家授权给美的;• 国际拓展受阻:格力北美子公司因"本地化不足"连年亏损,外籍高管集体辞职时直言"我们无法向总部解释为什么要崇拜一个中国企业家";• 机构投资者撤离:北向资金持股比例从2020年的12.3%降至2024年的4.1%,同期美的外资持股比例稳定在15%以上。4. 帝国黄昏:现代公司治理的镜鉴之殇

格力困局本质上是一场"人治"与"法治"的世纪博弈。当海尔张瑞敏交棒周云杰时完成"生态品牌"转型,美的方洪波通过事业部制实现权力平稳过渡,格力却陷入"造神运动"的恶性循环:

• 决策闭环:所有战略必须经董明珠直播验证,2024年推出的"静音冰箱"因她在直播间说"听不到声音怎么知道在工作"被紧急召回;• 文化异化:员工KPI考核新增"董事长语录默写正确率",总部大楼电梯强制播放董明珠晨会讲话;• 生态孤立:拒绝接入华为鸿蒙系统,坚持开发"明珠生态链",导致智能家居布局落后行业三年。

这种强人治理的代价正在显现。波士顿咨询研究报告显示,格力组织活力指数在50家中国上市公司中排名第48位,员工创新提案数量连续三年下降。更致命的是,其人才储备已出现结构性危机:2025届校招数据显示,985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为美的的1/3,而同期离职的35岁以下研发人员中,87%流向新能源车企和科技公司。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董明珠亲手打造的"铁血格力",最终可能成为困住她的钢铁牢笼。当她在2025年博鳌论坛上说出"只要我在,格力永远是中国制造的灯塔",台下掌声稀落。此刻,距格力专卖店300米的小米之家正在发售与特斯拉联名的智能空调,排队人群中爆发的欢呼声,恰似对这个旧帝国最刺耳的警钟。

四、中国制造的终极命题:要“孤胆英雄”,还是“系统力量”?

2025年4月,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的两场发布会形成戏剧性对冲:小米生态链新品展区,雷军微笑着按下按钮,搭载星火大模型的空调自动调节室温,与特斯拉Powerwall储能系统实现能源联动;同一时间,董明珠在珠海格力总部宣布"明珠健康生态系统"上线,大屏展示着以她个人形象设计的AI管家"小明珠"。这两个相隔2000公里的场景,恰似中国制造两种路线的分水岭——前者构建的是用户为中心的科技网络,后者塑造的是个人意志主导的商业神坛。

1. 战略分野:生态化反VS个人中心主义

小米与格力的发展轨迹,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商业哲学:

• 小米的"竹林生态":通过投资+孵化的方式培育出900家生态链企业,形成"1(手机)+4(AIoT)+X(场景)"的协同网络。2024年其IoT设备互联数突破8亿,生态收入占比达42%,雷军个人IP始终服务于"让全球每个人享受科技乐趣"的品牌内核;• 格力的"明珠宇宙":从"董明珠的店"到"明珠健康家",从玫瑰空调到明珠AI管家,所有战略均以个人IP为原点辐射。2025年Q1数据显示,格力非空调业务中72%的产品需要依赖董明珠直播带货,生态链企业仅剩12家且全部为格力控股。

这种差异在研发投入上体现得尤为残酷:小米2024年研发费用中32%投向底层操作系统和AI大模型,而格力73%的研发预算消耗在"董明珠重点督办项目";美的与华为共建的"鸿蒙智联"已接入超4000款设备,格力"明珠生态"仅支持287款自家产品。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指出的:"当中国企业还在争论该造'灯塔'还是'星链'时,真正的未来属于构建星系的人。"

2. 治理困局:现代企业制度的"格力例外论"

格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停滞,使其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活体标本"。截至2025年,珠海国资委仍通过格力集团持有15.2%股份,但公司章程中"董事长特别授权条款"赋予董明珠超越常规的权力边界:

• 可单独审批50亿元以下投资项目(行业惯例为5亿元);• 拥有董事会提名委员会绝对话语权,近三届独立董事均有格力经销商背景;• 2024年修订的《重大决策流程》规定,涉及品牌战略的议案需附加"董事长认可度评估"。

这种"超级经理人"制度导致多重治理失衡:

• 监督机制失效:审计委员会连续三年未对关联交易提出异议,尽管银隆新能源等投资存在明显利益输送嫌疑;• 中小股东权益受损:2020-2024年间,格力累计分红率从70%骤降至30%,同期美的保持50%以上分红;• 战略决策短视化:为配合董明珠IP运营,2024年削减10%压缩机研发经费转投虚拟形象开发,直接导致家用中央空调能效比被美的反超。

对比华为"轮值CEO制度"、美的"职业经理人传承计划",格力的治理现代化进程整整落后了一个时代。沃顿商学院公司治理专家艾伦·史密斯评论道:"这就像给波音787装上莱特兄弟的操纵杆——权力高度集中的代价,是企业失去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3. 产业升维战:系统力量的降维打击

中国制造正在经历从"产品出海"到"标准输出"的质变,这场变革中,系统化能力成为决胜关键:

• 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全球15万家企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平台收入达287亿,超过格力全年净利润;• 美的"绿色灯塔工厂":在匈牙利基地实现零碳排,获得欧盟150亿欧元绿色信贷额度;• 小米"智能制造金字塔":自建"黑灯工厂"+扶持生态链+布局汽车机器人,形成制造能力三级火箭。

反观格力,其引以为傲的"核心技术"正在被解构:

• 压缩机专利优势被美的突破磁悬浮技术稀释;• 光伏空调概念遭华为数字能源方案降维打击;• 甚至连空调安装服务的"格力标准",都被海尔"场景服务师"体系颠覆。

更致命的是人才虹吸效应的逆转。2025年《中国智能制造人才报告》显示,格力在应届生就业首选企业中排名跌出前30,而小米、比亚迪、宁德时代稳居前十。某985高校机械学院院长坦言:"现在学生讨论的是如何加入小米汽车机器人项目,格力给人的印象还停留在'董明珠语录背诵大赛'。"

4. 历史周期律:个人英雄主义的黄昏

全球商业史早已写满"强人政治"的警示录:

• 通用电气在杰克·韦尔奇退休后市值蒸发70%,证明"中子杰克"的激进改革难以持续;• 软银愿景基金因孙正义独断投资陷入巨亏,揭示个人判断力的时代局限性;• 即便乔布斯创造的苹果神话,也在库克手中通过供应链管理+服务生态完成价值重构。

格力正站在相似的十字路口。其研发人员流失率从2020年的8%飙升至2024年的23%,而同期专利申请量下降31%。某离职工程师在领英写道:"我们曾想研发零碳制冷剂,但所有资源都被调去开发'董明珠AI形象生成器'。"这种战略失焦在资本市场引发连锁反应:格力市盈率长期徘徊在8倍左右,不足美的(16倍)、海尔(18倍)的一半,甚至低于家电行业平均值12倍。

当董明珠在2025年股东大会上重申"我个人就是格力最好的担保",台下机构投资者集体沉默。此刻,大屏幕正滚动播放"明珠健康家"的广告片:72岁的董明珠在镜头前逐字重复着"好空调格力造",背景里"格力"二字已缩小到近乎消失。这个颇具隐喻意味的画面,或许正是中国制造转型期的缩影——当企业把赌注全部押在个人英雄主义时,黄昏的阴影早已笼罩未来。

五、结语:当“格力”变成“明珠信仰”

站在成都春熙路的“董明珠健康家”门店前,猩红色的招牌在LED射灯下泛着刺目的光晕。店内空调出风口垂下的红色丝带上印着“董明珠推荐”字样,墙上电子屏循环播放着2024年企业家年会演讲片段——72岁的董明珠身着标志性墨绿长裙,手指镜头说出“相信明珠,就是相信中国制造”。此刻,距此1.5公里的小米之家正举办“未来家电展”,年轻人排队体验可通过脑机接口调节温度的空调,展厅中央的全息投影打出雷军的承诺:“让科技消失于生活”。这两个相距不过步行20分钟的场景,恰似中国制造两种命运的隐喻:一边是个人崇拜筑起的封闭神坛,一边是开放生态孕育的星辰大海。

1. 品牌消亡进行时:从资产沉淀到信仰透支

格力正在经历一场慢性品牌自杀。第三方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Q1消费者对“格力”品牌的第一联想度从2015年的“空调专家”(82%)暴跌至“董明珠”(63%),而“技术创新”“品质保障”等核心属性认知度下降超40%。更致命的是,这种认知迁移伴随价值贬损——同期格力产品溢价率从35%缩水至12%,低于美的(18%)海尔(22%)。某外资投行分析师用“品牌空心化”形容此现象:“当消费者为‘董明珠’支付的信仰溢价,不足以覆盖‘格力’流失的技术溢价时,品牌资产负债表就出现了致命负债。”

这种透支在终端市场引发连锁雪崩:

• 高端产品线全面溃败,售价2万元以上的中央空调市占率从2020年的32%降至2024年的11%;• 经销商体系出现“去格力化”苗头,华北地区45%门店私下接入美的、海尔产品线;• 甚至出现“贴牌寄生”现象,某电商平台涌现数百家“明珠优选”店铺,售卖的养生壶、空气炸锅均与格力无关。2. 时代判词:集体记忆的消逝与重构

在杭州某老旧社区的家电维修铺,老师傅王建国展示了三十年的维修笔记:1995年格力空调压缩机平均使用寿命8.2年,2020年降至5.5年,2025年新装机故障报修率同比上升70%。“以前格力的铜管比别家厚0.5毫米,现在连遥控器塑料壳都透着脆。”他的工具箱里,格力专用维修工具已被尘封,取而代之的是兼容多个品牌的万能检测仪。

这种质量信仰的崩塌,在社交媒体端演化成集体解构运动:

• B站UP主发起“寻找最后一代真格力”活动,播放量破千万的拆机视频显示2025年款空调冷凝器铜管用量较2015年减少38%;• 知乎热帖《格力杀死格力》获12万点赞,作者用供应链数据证明“董明珠直播间的让利空间,源自核心零部件降级”;• 甚至连格力员工都在脉脉匿名吐槽:“现在厂里KPI第一的不是良品率,而是‘董事长推荐’贴纸的印刷质量。”3. 中国制造的生死抉择:造神,还是造物?

格力困局撕开了中国制造业的陈旧伤疤:当华为在5G专利战场攻城略地、宁德时代用麒麟电池重构全球电动车格局时,仍有大量企业沉迷于“老板文化”的温床。这种路径依赖的代价正在显现:

• 2025年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中,CEO个人IP驱动的企业平均排名下降17位;• 科创板上市公司中,“去创始人化”治理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是“强人管控”型企业的2.3倍;• 哈佛商学院案例库新增《格力陷阱:当企业成为个人意志的祭品》专题,教授点评“这是公司治理史上最昂贵的个人崇拜实验”。

历史的审判从不留情。日本经济新闻社对比中日制造业转型发现,松下幸之助时代的“企业即家”文化,最终在数字时代被索尼“技术立国”战略击败;德国《明镜周刊》则警示:“当大众集团仍在为柴油门事件买单时,特斯拉已用OTA升级重构汽车价值。”这些镜鉴都在叩问:中国制造究竟需要多少座“董明珠式神像”,才能换回一个真正穿越周期的伟大品牌?

暮色中的“董明珠健康家”门店亮起霓虹灯,投射在地面的“格力”字样缩成模糊的暗影。马路对面商场的巨幕广告正播放小米汽车人形机器人给空调贴效能标签的动画,画外音清澈响起:“真正的智能,从不喧宾夺主。”或许,中国制造的终极智慧就藏在这光影明灭之间——伟大的品牌永远属于时代,而非某个时代的强人。当春熙路的年轻人笑着走过“明珠健康家”却未驻足时,这场持续十年的品牌“夺舍”大戏,终在消费者转身的瞬间听到了落幕的钟声。

中国制造的下一程,需要的不止是董明珠式的孤胆英雄,更是能穿越周期的系统性品牌力量。否则,这场轰轰烈烈的“改名运动”,终将成为商学院教材里的经典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