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杭州创景路地铁站的出入口因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形容其“像棺材一样”。4月17日,杭州市地铁集团的工作人员回应读特新闻记者称,已经注意到了网络上讨论的情况。“创景路站G出入口是作为特色车站的一个标志性出入口,其设计初衷是为了融入科技与现代元素。”
杭州创景路地铁站G出入口的“棺材门”争议,揭开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深层矛盾:当设计师追求“未来感”的先锋理念时,大众却在传统文化心理中寻找安全感。这场关于“虫洞还是棺材”的审美博弈,暴露出公共建筑领域亟待解决的命题——如何在创新突破与大众认同之间找到平衡点?
创景路地铁站的争议并非孤例。从广州花地湾站的“棺材顶”到苏州东方之门“秋裤楼”,这些被公众吐槽的建筑背后,都暗含着一道裂痕:设计师的“星际穿越”式灵感,撞上了民众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禁忌。在中国人的认知体系里,“棺材”意象与死亡紧密绑定,这种深植于农耕文明的心理密码,不会因设计师的“虫洞”阐释而消解。当公共建筑触碰此类文化禁忌时,再精妙的概念包装都难掩“文化错位”的硬伤。
这种错位折射出公共建筑设计的价值排序偏差。某些设计团队将“拿建筑大奖”“成网红地标”作为首要目标,却忽略了公共设施的本质属性——服务市民日常生活的功能性空间。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指出:“好的城市建筑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存在。”反观我们的某些地铁口设计,为追求视觉冲击力,将出入口从“通行的容器”异化为“观念的装置”,这种本末倒置的设计哲学,注定与大众产生疏离。
公共建筑之所以屡陷审美争议,根源在于设计决策链条的封闭性。当前多数城市的公共项目仍遵循“专家评审—领导拍板”的传统模式,普通市民的审美偏好、文化心理难以进入决策视野。杭州地铁称创景路站设计“经过专业评审”,却未解释评审委员会是否包含民俗学者、社会心理学家等跨界专家。当评审团被建筑师、工程师等“技术精英”垄断时,设计方案极易陷入“专业茧房”,失去与大众对话的能力。
破解困局需要构建多元参与的“公共设计”机制。深圳福田高铁站建设时,曾通过“市民设计工坊”征集上万条意见,最终将“鹏城展翅”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的飞鸟造型;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在方案阶段举办20余场市民听证会,避免出现文化符号误读。这些案例证明:让公众从“被动接受者”变为“共同创造者”,不仅能规避文化冲突,更能激发城市归属感。
平衡艺术表达与大众审美,绝非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用钛金属曲线重塑城市形象,北京大兴机场以“凤凰展翅”融合传统与现代,这些成功案例揭示出公共建筑创新的正确路径:在尊重地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当代转译。
对中国城市而言,破解“棺材门”式争议需要三重变革:在设计理念上,建立“文化影响评估”制度,对可能引发民俗联想的形态进行预警;在决策机制上,推行“公众参与度”量化指标,要求重大公共项目必须完成一定比例的市民意见征集;在评价体系上,将使用体验纳入建筑评奖标准,打破“造型至上”的单一价值取向。唯有如此,才能让地铁口既承载通向未来的科技想象,又不丢失连接地气的文化温度。
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从来不是建筑师个人的观念游戏。它需要俯身倾听大地的脉动,需要理解屋檐下百姓的悲欢,更需要在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中,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建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