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4月,当洪承畴在盛京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时,距离他誓师出征不过一年,这位曾让李自成闻风丧胆的克星,此刻正以清朝开国功臣的身份见证着大明王朝的崩塌。
松锦之战,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最终折戟沉沙,这场持续三年的拉锯战,不仅葬送了明朝最后一支精锐野战军,也决定了东亚大陆未来百年的命运。
说起这场松锦之战失败的原因,多数人会归咎于崇祯催战导致洪承畴仓促迎战,最终惨败,但洪承畴真的一点责任都没有吗?有没有一种可能:洪承畴的指挥水平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先来看看崇祯为什么催战。
1641年的紫禁城,崇祯看着户部奏折一直挠头,据《度支奏议》记载,崇祯收到的奏折显示太仓存银仅剩800两,这位穿着打补丁龙袍的皇帝,看着辽东军费单上月支出30万两的白银,终于开始按捺不住了。

其实崇祯催战也是迫不得已,因为此时的李自成已在中原地区做大做强,1641年正月破洛阳,斩福王朱常洵,1642年四月围开封,九月水淹汴梁,这个曾被洪承畴打得只剩18骑的"闯将",如今已膨胀为拥兵50万的"新顺王",在崇祯看来,再不决战辽东,恐怕大明要提前体验"两线崩盘"了。
洪承畴望着锦州城外皇太极修建的绵亘32里的包围工事,再看看手里崇祯发来的第17道催战令,只能硬着头皮把"步步为营"战术切换成"大决战"模式。

可洪承畴的补给线布局却成为松锦大战失败的关键点:他从宁远到锦州设置杏山、塔山、松山三座堡垒,在笔架山粮仓囤积24万石军粮,足够十三万大军吃上40天,可问题是,他的兵力太过集中,后方空虚。
1641年8月16日,清军上演了古代战争史上最骚操作:多尔衮带人连夜挖出三条总长35里的壕沟,把明军分割成松山、杏山两个战区。
更致命的是,当洪承畴还在和皇太极决战时,阿济格率轻骑兵已突袭笔架山,负责守卫的4000明军,面对数万八旗精锐的冲锋不堪一击,随着粮仓火光冲天,笔架山陷落,明军在笔架山的屯粮全部成为清军粮草。
反观皇太极的操作,处处透着"高端玩家"的风采:带病率领八旗军三天奔袭500里,当洪承畴还在鼓舞士气时,皇太极已算准明军日耗粮28万斤,必然会连夜撤退,因此提前埋伏。

其实,这场战役的胜负,在粮仓起火那一刻就已注定。
果然,粮草被劫后,洪承畴的"转进"战术变成了大型灾难现场:总兵王朴率先夜遁,引发"踩踏事故",大军乱作一团,死伤无数,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跑出大明速度,最终,13万大军仅5万逃回宁远。
松锦之战最令人扼腕的,是它本可能成为明朝扭转局势的转折点。
1641年7月洪承畴初到松山时,多尔衮的四万清军已被祖大寿耗得精疲力尽,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记载,多尔衮甚至私下提议撤围,结果被皇太极罚没15个牛录(约4500兵力)。
此时若洪承畴集中兵力猛攻,或许能复制袁崇焕"宁远大捷"的辉煌,但他选择了最保守的方案。

复盘松锦大战,两位统帅的差距也是相当明显。
首先,论战略眼光,洪承畴虽然排兵布阵规整,但却头重脚轻,导致后方空虚,皇太极像开了卫星地图,一眼看出明军布阵问题,果断下令挖壕隔断明军前后联系,断其粮道,形成围困局势。

其次,论情报系统,皇太极派出的斥候甚至能能精确到“明军今晚吃小米粥”,而明军连清军挖了壕沟都不知道。
最后,论心理把控,皇太极把投降的明军将领组成“劝降小组”,天天在松山城外搞分化,而洪承畴却连手下将领的逃跑计划都没察觉。
松锦之战落幕时,李自成正在筹备他的西安登基大典,而紫禁城里的崇祯,即将收到洪承畴"壮烈殉国"的乌龙捷报。
洪承畴的悲剧在于,他既不像袁崇焕那样敢想敢做,也不像左良玉式那样走军阀路线,这个被困在忠奸二元论里的复杂人物,最终在松锦之战的废墟上,完成了从"大明最后的柱石"到"贰臣传首章"的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