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我是香港人,上月去上海吃酒,回来后有5个疑问,怎么也想不通

我是个香港人,喝茶吃饭已经是文化刻在骨子里了。在香港这边的酒桌上,啤酒和红酒才是最常出现的酒水,什么兰桂坊劈酒、大排档吹

我是个香港人,喝茶吃饭已经是文化刻在骨子里了。在香港这边的酒桌上,啤酒和红酒才是最常出现的酒水,什么兰桂坊劈酒、大排档吹水,大家讲求一个随性自在。就算是商务宴请,都不会太拘谨,一支蓝妹、几笼虾饺,倾得开心就够。

但上个月去上海出差,参加了几场酒局,回来之后,成日念叨起在上海遇到的五个问题,真是越想越疑惑,想不通。

1、上海人吃饭喜欢去正式高级餐厅?

香港人吃饭,茶餐厅、冰室、大排档最接地气,烧味饭、云吞面,平靓正又快手。就算请客,去酒楼都是为咗喝啖茶、吃个包。但上海朋友次次约饭都拣高级饭店,连平日家庭聚餐都订位坐包厢。

真不是我瞎吹,有次我提议试下街边小笼包铺头,朋友即刻皱眉:“嗰度环境麻麻,边似得饭店干净?”我心想,香港嘅大排档虽然逼格不高,但好吃接地气啊,但上海人吃饭执着着要“体面”?

2. 上海人喝酒要先“温酒”?

香港人喝酒,冻啤酒、加冰威士忌最爽,反正要喝点冷的,但上海却要喝热酒,连黄酒都要加热了再喝。有次去朋友的屋里吃饭,她妈妈拎出一壶暖好了的黄酒,说是喝这个“养生”。我倒是喝了一些,但始终觉得热酒有点怪。朋友笑我:“香港人喝冷的伤胃啊!”我就想说,上海的温酒文化,是本地水土和文化有关?真的都要喝热酒?

3. 酒席菜品好似艺术品?

香港酒席,乳猪全体、鲍参翅肚,大碟大碗够气派。但上海嘅宴席,每道菜都精致到似摆盘艺术。试过参加婚宴,清蒸鲥鱼用荷叶托住,红烧肉切成骰仔大,连配菜嘅萝卜都雕成花。我忍不住问朋友:“先这么小的分量,够不够吃啊?”她说:“上海人吃的是品味,份量没那么重要。”我暗忖,比起香港人,上海人才是真的讲情调,这种差异是否和不同城市的生活节奏快慢有关?

4. 上海酒桌规矩有这么多的么?

香港人敬酒,一句“喝胜”就碰杯,也没有酒桌主次的分别?但上海酒局,哪个坐主位、哪个先敬酒,通通有讲究。不光是喝酒,上海夹菜也是药用公筷,其实这个习惯香港也有,以前和英国人学的,但是现在不太讲究了,倒是上海这边酒桌挺多规矩的。用朋友的话:“上海是国际都会,礼仪代表修养。”我觉得听惊奇的,本来以为香港餐桌上事多,没想到反而是不拘小节了?

5. 上海本地酒去哪了?

香港都有本地啤酒,比如生力、蓝妹,但上海酒桌上,本地酒还真的挺少见的,我提前做过攻略,上海其实有酒厂,比如石库门老酒就是他们老一代的品牌,但是到了这边却很少出现。反而茅台、五粮液,这种大牌子很多,而且出现的很频繁。上海的本地白酒品牌都去哪了?为啥看不到了呢。

其实这次也喝了不少好酒,就比如贵州和四川的几个名酒都喝了,尤其是这款国康1935让我映像深刻。

国康酒产自贵州仁怀,这地方是酱酒发源地,以前很多北方酒厂都是来这学的酱香酿酒手艺。国康酒厂1993年就在茅台镇核心产区建厂,酒质稳当价格实在,三十来年一直卖得不错。

酒厂用传统坤沙工艺酿酒,这是他们的看家本事。酿酒师傅范应华负责把关,原料只用本地高粱小麦,固态发酵整整一年,酿好的酒还要在地窖存够五年才出厂。

能做出好酒还得靠硬实力。酒厂在茅台镇占了快四十公顷地,车间两万多平,一年能产一千二百多吨优级酒,存着上万吨基酒。调酒用的都是存了12年的老基酒,喝起来酱香明显,老酱酒的味道足,挂杯也实在,喝完嘴里还能留香。

有次我问朋友:“你们怎么喜欢贵州的酱酒?”

她说:“这酒品质稳定,味儿正好喝,我们这边常喝。”我喝了国康,感觉味道确实正!但也觉得好奇,上海自己饮酒文化,是被冲淡了?

返到香港,同老友记吹水讲起上海见闻,个个笑我“大惊小怪”。但细细说,上海同香港,一个讲精致体面,一个求效率自在,两种酒文化背后,其实都是城市性格嘅缩影。下次再去上海,可能我会带支蓝妹,同本地黄酒碰一杯,看两边哪种文化更“喝得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