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66年一战士舍身救6名儿童牺牲,被救者替其尽孝,4人还改名念恩

刘英俊烈士在部队中的时候曾写:“一个人无论活多长时间,他的死只要是献给党的共产主义事业,那就是光荣而有价值的,雷锋能的,

刘英俊烈士在部队中的时候曾写:

“一个人无论活多长时间,他的死只要是献给党的共产主义事业,那就是光荣而有价值的,雷锋能的,我也行。”

从小到大,他都以入伍当兵为荣。

入伍后,他更时时以雷锋同志为榜样,最终他与雷锋同志一样将生命无私奉献给党和人民。

刘英俊

1966年3月15日,刘英俊在危急时刻用生命救下了六名儿童。

从此人民群众记住了英雄刘英俊,其母校与原住所社区还以“刘英俊”命名。

他舍身救下的六名儿童里,后来其中有四人还特意改了名字,只为纪念恩人刘英俊。

本文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刘英俊烈士的英勇事迹,看一下被他救下的六名儿童,后来又为其做了什么。

替救命恩人尽孝道

2009年2月6日,烈士刘英俊的母亲朱秀兰因心脏衰竭治疗无效,在吉林逝世,享年86岁。

彼时这位英雄母亲已经失子43年,这些年在养女与刘英俊救下的几名孩子的关心与照顾下,走过漫漫的中年、老年人生路。

回顾朱秀兰老人的一生,她的命运是坎坷的。

1945年她生下长子刘英俊后,又陆续给刘英俊添了两个弟弟。

刘英俊和母亲

只可惜弟弟们先后夭折,年纪轻轻就经历丧子之痛的朱秀兰与丈夫一下子憔悴了许多。

看着别人家孩子成群在跟前打闹,朱秀兰的眼里闪烁着羡慕的眼光。

彼时懂事的刘英俊安慰母亲:

“妈妈,我一定好好照顾您,为您养老送终。”

长子刘英俊一直都是她的骄傲,从小到大都不用她操心,反而事事都做得非常周到,学习也一直保持名列前茅。

可朱秀兰怎么也想不到,她一直引以为傲的儿子也匆匆离她而去,独留下她与老伴相依为命。

自从刘英俊牺牲后,朱秀兰就再没念叨过他。

刘英俊

虽然国家与各级政府都因为她是烈士母亲对她特别照顾,但她还是选择把对儿子的思念放在心里。

朱秀兰不喜欢给政府添麻烦,却非常热衷到学校演讲。

每次她都会告诉年轻人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艰苦朴素才是生活美德。

“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丰衣足食,你们一定要加倍地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2000年刘英俊父亲逝世后,为了照顾年迈的刘妈妈,朱秀兰的养女魏梦华便搬过去住到一起。

在女儿的陪伴下,朱秀兰的晚年生活非常幸福,身体也很好,吃得下睡得着。

当年被救下的六个孩子彼时也已经是50多岁的年纪,他们经常打电话关心刘妈妈的身体,也会抽时间前去长春探望她。

刘英俊救下的6个孩童

每次看到小辈们的到来,刘妈妈又是开心又是心疼。

“哎呦,我说你们不用特意过来看我,上班照顾家庭都那么忙了,打个电话来跟我唠嗑就行。”

在他们的陪伴下,刘妈妈的晚年并不孤单。

2009年2月4日,刘妈妈因心脏衰竭入院治疗。

两天后经医治无效离开人世,但走的时候很安详,并没有遭受到病情的折磨。

朱秀兰老人追悼会那天,刘英俊当年救下的六人都赶到现场送恩人母亲最后一程。

对于他们来说,朱秀兰也是他们的救命恩人。

因为如果没有这样伟大的母亲,就没有甘于献身的英雄烈士刘英俊。

短暂而崇高的一生

解放前,刘英俊一家人住在一座破旧的砖窑里。

经常吃了上一顿就没了下一顿,最困难的时候他还吃过树叶充饥。

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刘英俊一家终于分到了田地,过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日子。

刘英俊的父母思想并不封闭,亲身经历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支持孩子上学读书,靠知识改变命运。

刘英俊也不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到大都是学校里的优秀学生代表。

1962年6月,他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好男儿当报效祖国。

彼时他的两个弟弟已经都夭折,身边的亲戚都好言相劝让他留在父母身边互相有个照应。

然而刘家父母却非常支持儿子入伍,他们认为不应为小家舍大家。

在父母的支持下,刘英俊顺利成为原沈阳军区某师重炮连的一名战士,此后他便立下服从指挥、刻苦学习军事本领的目标。

在部队里,他认真学习每一门技能与本领,训练时他总是打起十二分精神。

训练结束后他还经常主动加练,高强度的训练让他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也因此获得了师首长的肯定和赞赏。

同时他还是部队里的活雷锋,连队哪里有桌椅、门窗损坏了,刘英俊一定是第一个赶到并修理。

有空的时候他就到驻地附近小学当志愿辅导员,给学生买宣传革命英雄事迹的故事书。

就连受伤住院,刘英俊都成了医院里有名的“劳动休养员”。

稍能动弹他就下床帮其他重病号打水端饭,帮医护人员扫地刷痰盂。

能够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刘英俊打从心底开心。

部队里的战友每次见到一脸笑眯眯的样子,不用问就知道他肯定是刚刚做完好事。

或许是骨子里还藏着武侠英雄气概,刘英俊做好事从来都是不留名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英俊得知佳木斯市西区有位老红军与其老伴。

由于年老体弱,两人对很多粗重的家务活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之后每到休息日,刘英俊必定到老红军家拜访,问候好他们的身体状况好,他就挽起袖子干活。

劈柴、挑水、买粮油米,刘英俊把想得到的、做得到的,都帮老红军夫妇做得仔仔细细。

“小战士,你就歇一会吧,一来连口水都没喝上就忙起来了,快坐一会喘口气。”

不知道刘英俊姓名的老红军,每次都会招呼刘英俊休息。

但刘英俊基本都是嘴上应着,手里的活继续干着:

“前辈我不累,时候不早了,我干完还得赶回部队呢。”

直到刘英俊牺牲后,老红军夫妇才知道他的名字。

他们伤心地抹泪:

“他是个好孩子,是党和人民的好孩子。”

还有一次,那天暴雨如注,外出的刘英俊经过新立桥的时候看到一辆拉菜的牛车倾斜进河中。

眼看着整车的菜就要全部掉进河里了,一旁的农民大叔急得只顾着赶牛上岸。

看出问题所在的刘英俊急忙跳进河里。

“大叔,菜太重了,牛在河水里拉不动,得先把菜卸下来,把牛车拉上岸后再把菜装回去。”

“小战士,你说得对,我一急都糊涂了,谢谢你。”

“没事,雨太大了,我来帮你吧。”

刘英俊不顾雨水不停地流进眼睛,快速地将蔬菜传递给岸上的农民大叔摆放。

之后两人再合作把牛车拉上岸,并整齐地装菜到车上。

还没等农民大叔说一声“感谢”,刘英俊已经转身快步离开。

大叔回头只看到他肩膀上那枚闪闪发亮的红星。

刘英俊一直认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在他眼中,好事不分大小,只要自己力所能及,正好别人正需要帮忙,那便付出一己之力。

在一次执行完任务候车回部队的时候,刘英俊见到一位大姐一只手抱着孩子,一只手忙着翻动身旁的包裹,神情紧张,已经着急得额角冒出汗珠。

刘英俊看到包裹里面的东西已经被她翻得很乱了,但显然这位大姐还没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怀里的孩子又在嗷嗷哭叫。

于是他走上前轻声问到:

“大姐,我能帮你什么吗?我看你似乎是在找什么东西。”

找东西找得正投入的大姐被刘英俊的声音吓到,猛的抬起头来,哀愁着一张脸回道:

“同志,我的车票不见了。”

“您不要着急,会不会是放在口袋或者其他地方呢?”

“我记得刚刚明明是放在包里的,但我已经找了好几遍,就是不见踪影,衣服口袋里也没有。”

原来大姐自己一人带着生病的孩子来城里看病,剩下的钱只够买一张车票回家。

如今车票丢了,身上也没钱再买一张票了。

“大姐您快别着急,这样吧,您照顾好孩子,我去给您重新买一张车票。”

“这……这怎么好意思呢。”

大姐的话还没讲完,刘英俊已经一溜烟消失在人群中了。

等到他重新出现在面前的时候,脸上挂着真诚的笑容,手上拎着一大袋食品。

“大姐,给,这是车票,您收好了,注意开车时间。还有这些食品,您带着车上可以垫垫肚子。如果不够,我再去给您买一些。”

“这……同志,车票我就收下了,因为我实在是没钱能买票回家,带着个孩子又不方便,食品您留着自己吃。”

这一刻,大姐眼里的泪忍不住掉在脸颊上,她不好意思地用手背将眼泪擦干。

“我的路途不远,很快就到了,吃不上这些东西,您还要坐很久的车,孩子也要吃啊,快拿着吧。”

虽然大姐不知道这位战士的姓名,但她相信他肯定是一位好兵。

1966 年 3 月 15日清晨,刘英俊按照日常的训练任务,与战友赶着三辆炮车就外出训练。

当炮车行至佳木斯市纺织厂附近公路时,一阵急促的汽车鸣笛声吓到其中一辆炮车的辕马,受惊马匹掉头拖着炮车就直往前冲。

刘英俊见状大喊“不妙”,因为此时正是上学上班的高峰期,路上都是行人,如果不及时把马控制住,极有可能发生踩踏事故。

身为炮车驭手的刘英俊当机立断,用力抵住惊马的脖子,迫使它拐上公路左侧的小道,以避开密集的人群。

可是刘英俊又发现,小道上前面路中间站着六名儿童,此时已经吓得呆楞在原地,无法动弹。

路两旁的行人见到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也吓得失声尖叫。

只见刘英俊涨红了脸,把缰绳一提,往胳膊上迅速地缠了几圈,使尽周身力气一拉,惊马前蹄腾空而起。

刘英俊借着辕杆的助力一跳而起,给了惊马的后腿一脚。

惊马轰然倒地,六名儿童终于脱险,刘英俊却被压在马车底下,身负重伤。

目睹了刘英俊救人全程的路边群众齐心合力将刘英俊从车底拉出来,送到最近的医院抢救。

现场有许多人自愿留在医院等待抢救结果,得知需要输血的时候,现场群众自发献血,只为从死神手中抢回英雄的性命。

然而由于伤势过重、失血过多。

年仅21岁的刘英俊,还是牺牲了。

英俊精神处处绽放

刘英俊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后,其所在部队的党委为他追记了一等功,并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之后刘英俊的事迹传遍我国东北地区,并传到全中国。

为了永远记住这位烈士的光荣事迹,刘英俊原住址所在社区更名为长春市长春市二道区八里堡英俊社区。

刘英俊的母校长春市第十八中学也更名为“英俊中学”,并将每年开学第一日定为“英俊日”,以表达对英雄的缅怀与敬意。

而刘英俊不顾自己生命救起的六名儿童,也一直将他们的救命恩人记在心中。

其中有四人以改名的方式永记再造之恩,包括姓赵的兄弟三人和一个小女孩。

赵家三兄弟分别改名为赵继、赵英、赵俊,兄弟仨长大后一有空就相约一起给恩人扫墓。

大哥赵继一直向身边人讲起刘英俊救人的场面,他觉得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只能通过言传的方式让恩人的光荣事迹代代相传。

大哥去世后,赵英与赵俊会在每年清明节与自己获救当天,拎着供品去看望刘英俊,坐在墓前与恩人叙叙旧、拉拉家常。

平时他们有空也会拎着大包小包礼品,探望他们的刘妈妈。

改名为刘继英的女孩从小就立志要成为像刘英俊一样的军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她顺利入伍当兵,成了军医。

转业后刘继英继续恪守自己的医生职责,救死扶伤。

她说:

“只有用实实在在为病人消除病痛,才能回报刘英俊的救命之恩。”

英雄不老,刘英俊永远活在后人心中。

他的精神,将由我们后来人继续传递下去!

参考资料:

刘英俊:勇拦惊马救儿童的雷锋式好战士------新华社

烈士刘英俊及其父母,他们让我永远感动------人民网

刘英俊:雷锋式的伟大战士------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