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美国进口订单暴跌64%,关税风暴来袭!全球供应链正悄悄断裂?

近期,一份来自全球货运数据公司Vizion的最新报告引发了业内高度关注。报告题为《关税冲击波》,披露了美国在2025年第

近期,一份来自全球货运数据公司Vizion的最新报告引发了业内高度关注。报告题为《关税冲击波》,披露了美国在2025年第一季度之后,进口订单出现急剧下滑的现象。尤其是在3月底至4月初,进口订单量与货运预订量几乎呈现“崩溃式”下降,许多行业人士用“踩急刹车”来形容这一变化。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这背后又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妨来详细拆解一下。

一、进口订单暴跌,数据触目惊心

根据Vizion的监测数据,对比2025年3月24日至31日这一周,与随后一周(4月1日至8日)数据,美国标准集装箱(TEU)的预订数量环比大幅下跌49%。更惊人的是,美国整体进口数量环比下跌高达64%。这种接近腰斩甚至“六成缩水”的幅度,在国际货运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尤其是在第一季度进口订单激增的背景下,这种“突然急刹”显得格外扎眼。Vizion指出,进口商和托运人因为关税政策不确定性骤然加剧,纷纷暂停下单、停止订舱,进入观望状态。

其中,服装行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美国服装进口订单量在这一期间下降了59.1%,成为所有品类中跌幅最大的产品类型。

为什么是服装行业首当其冲?一方面,服装产品的进口频次高、品类丰富、对成本波动极其敏感。另一方面,服装多依赖东南亚、中国产地,正处于美方新一轮关税威胁的“风口浪尖”。

二、特朗普关税威胁再起,市场陷入恐慌

此次订单崩溃的导火索,正是近期特朗普对华关税政策表态。

在4月初的一次竞选演讲中,特朗普再次放出“狠话”,表示若重新执政,将对中国商品全面征收60%以上的高额关税,且范围将覆盖几乎所有进口商品。与此同时,现任政府对部分中国新能源产品、电子设备也在考虑追加关税。

这番话对市场心理的打击极大,尤其是对依赖中国产品供应链的美国进口商来说,直接面临两大难题:

- 价格不确定:订单在途或未发货,若突然被征收高额关税,将直接导致利润空间被吞噬。

- 供应链风险:一旦政策落地,部分中国产品将迅速失去价格优势,甚至被迫更换供应商,影响交付周期和库存管理。

正因如此,许多进口商选择紧急踩刹车,暂停4月订单,避免陷入“货未到,税先涨”的尴尬境地。

三、“踩刹车”效应传导全球货运市场

美国是全球最大单一进口国,其进口需求的突然下滑,直接影响到了全球港口、货代、船公司及出口国企业。

以东南亚和中国为例,原本在春节后一季度迎来出口高峰,但随着美国订单急剧缩水,4月开始部分工厂已出现排单缩水、货柜积压情况。

货代公司方面,短短一周内,部分美国航线即期运价出现松动。尽管前期因需求激增运价持续上扬,但随着订单骤减,供需关系迅速反转。

Vizion也在报告中指出,这种“踩刹车”效应若持续,将波及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影响未来2-3个月航线排班与舱位分配,甚至导致部分船期取消(Blank Sailing)现象上升。

四、服装行业为何成重灾区?

值得单独说说的是服装行业为何跌得最狠。

服装行业本身依赖高度全球化供应链,尤其是快时尚品牌,对成本控制极为敏感。一旦出现关税调整,这类商品的售价、利润率、库存周期都会受到连锁反应。

此外,服装进口商在订货时通常会根据季度销售节奏和季节性备货,提前两到三个月下单。4月初正值为夏季和秋季新款准备出货的重要窗口期。如今突然爆出关税风险,许多进口商宁愿先观望,暂停下单,避免承担额外税费和库存积压的双重风险。

五、背后隐藏的全球供应链新风险

美国进口订单骤降,不仅是美国本土贸易问题,更映射出当前全球供应链体系对政策风险的脆弱性。

- 区域化供应链趋势加速

面对持续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考虑将供应链转移至墨西哥、越南、孟加拉等地,减少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

- 全球货运市场波动性加剧

随着单一市场需求波动,海运运价、船期、舱位调配变得更加频繁,考验企业柔性供应链应对能力。

- 全球通胀压力再起

关税一旦实施,相关产品售价必然上涨,最终由美国消费者承担,通胀压力可能再度反弹,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取向。

六、结语:美国贸易政策已成全球变量

这场由关税不确定性引发的“货运寒潮”,再次验证了美国贸易政策对全球供应链、海运市场乃至国际消费市场的巨大外溢效应。

未来几个月,若美国正式宣布大规模关税政策,可能引发新一轮全球供应链调整、区域化转移及贸易格局重塑。对企业而言,这既是风险,也是调整全球布局的窗口期。

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或许也要做好准备:美国产品价格上行、海外代购价格上涨、部分进口商品断档,正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