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多名医生呼吁:老年人宁愿早上躺着不起,也千万不要多做这3件事

老李,今年68岁,是上海闵行区一个小区的退休会计。年轻时,他是单位里的“算盘王”,手指翻飞,账本从不出错。如今退休了,他

老李,今年68岁,是上海闵行区一个小区的退休会计。年轻时,他是单位里的“算盘王”,手指翻飞,账本从不出错。如今退休了,他每天早起遛狗、买菜,日子过得有条不紊。老李身高一米六五,体重70公斤,微胖的身材裹着一件旧毛衫,脸上总是带着笑,看起来精神矍铄。可就在上个星期的一个清晨,他差点把自己“送走”了。

那天早上6点,老李像往常一样爬起来,准备下楼遛狗。刚穿好鞋,他觉得头有点晕,心想:“可能是昨晚没睡好。”没多想,他拎着狗绳就往外走。结果刚迈出两步,眼前一黑,腿一软,直接摔在门口。幸好老伴儿听见动静,赶紧扶他起来。老李缓了好一会儿,才喘着气说:“这咋回事?我平时不这样啊。”老伴儿急了,拉着他直奔医院。

医生一检查,发现老李的血压早上飙到170/100mmHg,颈动脉还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医生皱着眉说:“老李,你这早上瞎折腾,差点把自己折腾出大事!老年人啊,宁愿早上躺着不起,也别多做这3件事。”老李一听,满脸疑惑:“啥3件事?我不就遛个狗吗?”医生拍拍他的肩膀:“别急,今天我给你讲明白,也让大家伙儿都长点心。”

像老李这样的老年人,其实不少。他们觉得“早起锻炼身体好”“趁早干活精神足”,却不知道,早上这段时间,身体最脆弱,稍不注意就可能“翻车”。多名医生反复呼吁:老年人早上得悠着点,尤其是这3件事,做了等于给健康“埋雷”。

老李的健康与习惯

老李是典型的上海老伯,退休前在国企当了30年会计,工作认真,生活规律。他有个17岁的小孙女,周末常来家里蹭饭,老李最喜欢给她做红烧肉,自己也跟着吃得满嘴油。退休后,他没闲着,每天早起遛狗、浇花,晚上看看电视,10点准时睡觉。表面看,他身体不错,可细究起来,隐患不少。

老李有高血压10年了,平时吃药控制,但不太在意饮食,盐多油腻是常态。他还爱抽烟,一天半包,觉得“戒了没意思”。体检他嫌麻烦,两三年没去过医院。最近,他总觉得早上起来头晕、手脚发麻,还老犯困,可他不当回事:“人老了,不都这样?”直到这次摔倒,他才意识到,身体早就拉响了警报。

医生告诉老李:“你这年纪,血管弹性差,早上血压容易波动,再加上生活习惯不好,摔这一跤是小,脑梗、心梗才是大麻烦。”老李听完,后背一凉,赶紧问:“那我早上到底不能干啥?”

科普揭秘:为啥早上是老年人的“危险时段”?

要弄懂这3件事,得先聊聊老年人早上为啥这么“脆弱”。医学上有个词叫晨峰现象,指的是清晨4点到10点,血压会自然升高,心跳加快,血液粘稠度也增加。这是人体生物钟在作怪,早上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多,血管负担重得像拉满弓的弦。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有研究显示,心脑血管事件(如心梗、脑卒中)有30%-40%发生在早晨。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壁上常有斑块**,早上血流一冲,斑块脱落就可能堵住血管。更别提很多人睡一夜没喝水,血液浓得像粥,流动慢,堵塞风险更高。

医生对老李说:“你这摔倒,就是早上血压飙升,脑供血不足闹的。老年人得学会‘懒’一点,别逞能。”老李点点头,可还是好奇:“那具体是哪3件事啊?”

第一件事:猛起床——血管的“急刹车”

老李有个习惯,每天早上6点闹钟一响,立马蹦起来穿衣服。医生一听,瞪大了眼:“老李,你这猛起床,是在给血管找麻烦!”为啥?人躺了一夜,血液流动慢,早上猛起身,血压一下子飙高,心脏负荷加重,脑血管也容易“短路”。

医学上,这叫体位性低血压的反向风险。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调节慢,猛起床可能导致头晕、摔倒,甚至诱发脑缺血。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曾说:“老年人早上起床,像开老车,得慢慢热身。猛踩油门,发动机受不了。”

老李回忆,自己摔倒前就是猛起身,头晕得像坐过山车。医生建议:“以后醒了,先在床上躺5分钟,伸伸胳膊腿,再慢慢坐起来,下床再等一分钟。这样血管有个缓冲,不容易出事。”

第二件事:剧烈运动——心脏的“过山车”

老李有个老伙计老王,每天早上跑步半小时,回来满头大汗,觉得自己特健康。老李也动过心思:“我也去跑跑?”可医生赶紧拦住:“老李,你这情况,早上剧烈运动等于玩命!”

早上血液粘稠,心脏本来就累,再跑步、打拳,氧耗增加,血压飙升,血管里的斑块一不小心就崩了。《**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指出,老年人晨练过度,心梗风险比平时高3倍。尤其是像老李这样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早上跑步就像给心脏坐“过山车”,随时可能“脱轨”。

医生说:“运动没错,但得挑时间。早上散散步、做做操就行,剧烈运动留到下午,身体状态稳了再动。”老李想想,点头:“那我还是悠着点吧,别把自己跑没了。”

第三件事:大吃大喝——肠胃的“抢血战”

老李还有个毛病,早上起来肚子饿,爱吃得撑撑的。那天摔倒前,他刚啃了个大肉包,喝了碗油腻的鸡汤。医生听完,叹气:“老李,你这早上大吃大喝,是在跟血管抢血啊!”

为啥?吃太多,肠胃忙着消化,血液都跑去“支援”肚子,脑子和心脏就“缺粮”了。老年人消化慢,早上吃油腻高盐的东西,血压还容易波动,更危险。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专家研究发现,晨间饱餐后,脑供血不足的病例比空腹时高20%。

医生叮嘱:“早上吃清淡点,粥、鸡蛋、蔬菜就好,别一口闷个大包子。肠胃舒服,血管也轻松。”老李苦笑:“我这嘴馋,得多管管了。”

应对之道:早上“懒”一点,活得久一点

听完这3件事,老李有点懵:“那我早上啥也别干,就躺着?”医生乐了:“也不是让你当懒虫。关键是节奏慢点,给身体个适应时间。”他给老李开了个“晨起攻略”:

慢起床:醒了别急,床上躺5分钟,缓缓起身。轻活动:下床后喝杯温水,散步10分钟,活动筋骨。少吃点:早餐清淡,七八分饱,别撑着。

医生还开了降压药和他汀类药物,让老李控好血压、血脂。叮嘱他一个月后复查,做个颈动脉彩超,看看血管堵得怎么样。老李连连点头:“大夫,我记住了。以后早上悠着点,不折腾了。”

从慌张到安心

一个月后,老李复查,血压稳在130/80mmHg,头晕少了,走路也利索了。他开始每天早上喝杯温水,遛狗只走半小时,早餐换成燕麦粥加鸡蛋。老伴儿夸他:“老李,你这气色,比以前好多了!”他笑着说:“是啊,差点把自己作没了,现在知道惜命了。”

老李的故事,像个警钟,也是个温暖的提醒。老年人不是不能动,而是得“聪明动”。早上这3件事,看似平常,却藏着大风险。医生们呼吁的,不是让我们躺平,而是学会保护自己,活得更长久。

结尾:早上悠着点,健康多一点

老年人宁愿早上躺着不起,也千万不要多做这3件事——猛起床、剧烈运动、大吃大喝。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和经验的忠告。老李用自己的“摔一跤”换来了教训,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健康不是逞能,而是懂分寸。

下次你家老人早上忙着“折腾”,劝劝他们慢下来。血管通了,心脏稳了,日子才能红火。愿每个老年人都能平安度过每个清晨,享受晚年的幸福时光!

参考文献

Muller JE, et al. Circadian Variation in the Frequency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987.

Elliott WJ. Circadian Variation in Blood Pressure: Implications for Drug Therapy. European Heart Journal, 1999.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老年人晨间健康管理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版。

葛均波,《心血管疾病防治新策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