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邓稼先:因核辐射患癌,临终前曾问妻子: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1986年6月,为“两弹一星”做出巨大贡献的邓稼先,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美国的杨振宁听到消息后,马上飞回国内,去看望这位

1986年6月,为“两弹一星”做出巨大贡献的邓稼先,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在美国的杨振宁听到消息后,马上飞回国内,去看望这位已经认识了半辈子的老朋友。

推开病房门的一瞬间,杨振宁愣住了:眼前的邓稼先,情况远比他所预料的要严重得多。

他俩从小就是铁哥们,在战火纷飞的西南联大一起闯荡,感情深厚得没话说。当杨振宁见到才62岁的邓稼先被癌症折磨得不成人形,心里就像被刀子狠狠扎了一样难受。

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难过,他故意转移了话题,笑着向邓稼先问道:

国家为你在两弹研发中的贡献支付了多少报酬?

话音未落,病榻上的邓稼先慢慢抬起手,竖起了两根指头。

杨振宁一脸疑惑,笑着开玩笑说:“该不会要两万吧?”

邓稼先摆了摆手,杨振宁又猜道:是不是两千?

看到杨振宁总是猜不对,邓稼先乐呵呵地打趣道:“原子弹值十块,氢弹也值十块!”

“啊?”杨振宁听到回答后脱口而出,那一刹那,他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邓稼先研制原子弹和氢弹,每项成果的奖金都是十块钱。

很多人听到这个答案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它确实反映了历史最真实的一面。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两弹研发成功后,国家给整个科研团队的奖励总共才一万元。这笔钱按照每个人的职位高低分配,普通成员拿10块、5块或者3块。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的邓稼先,拿到的最高级别奖金,全部加起来也不过20块钱!

可以说,以邓稼先的本事,在国外过上好日子是轻而易举的事。但就算国内条件差、科技水平低,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回来了,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核弹研究,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没错!这就是用命换来的!

长期从事核武器研究,导致邓稼先在62岁时因受到辐射而罹患癌症,生命垂危。

我见到老朋友杨振宁的时候,他已经时日无多,只剩下最后一个月的光景了。

杨振宁原本想开个玩笑聊聊邓稼先,好让自己心情轻松点。可当听说邓稼先只拿到20块钱奖金时,他再也控制不住,双手捂着脸哭了出来。

作为物理学界的同行,杨振宁非常清楚:在中国核事业的进程中,邓稼先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这种无畏的勇气,是连生死都置之度外的决然!

邓稼先先生已经离开人世整整36年了。

他为国家核能发展付出的努力,慢慢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尊敬。

然而,很少有人了解,邓稼先,这位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先驱和奠基人,在他62年的生命历程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非凡与壮烈!

【【只有科学,才能拯救这个落后挨打的国家】】

邓稼先投身核武器事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他父亲邓以蛰的影响。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兵逼着学生和老百姓上街,说是要搞什么“胜利大游行”。

13岁那年,邓稼先在游行中愤怒地撕碎了一面日本旗,还狠狠地踩了几脚。他这份中国人的硬气和骨气,却因为有人告密,差点让他被抓起来。

面对险境,邓以蛰果断安排长女带着邓稼先前往南方避难。

临行前,父亲语重心长地对邓稼先说:“孩子,以后要钻研科学,别把时间花在文科上;你要时刻牢记:只有靠科学技术,才能让咱们这个受尽欺负的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邓稼先把父亲的话牢牢记在心里,一辈子都在按照这个原则做人做事!

1941年,年仅17岁的邓稼先成功进入西南联大,成为物理系的一名学生。

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名校在昆明临时组建了一所联合大学,这里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老师和学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邓稼先、杨振宁这些年轻人,顶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在破败的校园里坚持学习,一心想着用科学知识来拯救国家。

为了获取更前沿的学识,邓稼先萌生了赴美求学的念头。

他认为,美国对日本投放的两颗原子弹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核物理迅速成为全球的焦点领域。

要让中国摆脱被动挨打的困境,就必须掌握自主研发核武器的能力。

在美国留学期间,邓稼先的生活轨迹基本就是实验室和图书馆两点一线。他这种拼命学习的态度,在一群外国同学眼里显得特别与众不同。普渡大学甚至给他封了个"最用功学生"的称号,这在当时可是头一回。

正是邓稼先的勤奋苦学,让他把原本需要三年的课程,只用了一年零十个月就完成了;年仅26岁的他,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

邓稼先本可以在美国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但他这个年纪轻轻就拿到博士学位的"天才少年",在完成学业后毫不犹豫地回到了当时还很贫困的中国。

无论是求学时的刻苦钻研,还是学成归国的坚定抉择,邓稼先始终以争分夺秒的姿态,全身心投入到报效祖国的事业中。

邓稼先回国后,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任职,并娶了从北京医院毕业的许鹿希为妻。

邓稼先才华出众,许鹿希同样不平凡:她父亲许德珩是五四运动的重要人物,年轻时在法国求学,跟随居里夫人学习放射性物理;母亲劳君展则是九三学社的创立者之一,还是居里夫人门下唯一的中国女弟子。

许鹿希一直全力支持邓稼先的事业,成为他婚姻中最坚强的后盾。

正是妻子许鹿希的体谅与鼓励,让邓稼先全身心投入到核武器研发事业中;在那长达28年音讯全无的岁月里,是许鹿希用她瘦弱的肩膀,独自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1958年7月,钱三强特意邀请邓稼先到他家,并对他讲:

“国家要搞个大动作,你愿意加入吗?”

邓稼先一听钱三强提到"大炮仗",马上就领会了其中的含义。他当即表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并承诺会严守秘密。

邓稼先的工作要调动时,妻子许鹿希问他:“要去哪儿?做什么工作?”

邓稼先只是淡淡地回应:“对不起,这个我不能告诉你。”

许鹿希心里不踏实,忍不住又开口说:

你到那边安顿好后,别忘了告诉我信箱号,我好给你寄信。

邓稼先还是坚持说:“别写信了,咱们之间不能有书信往来!”

许鹿希听完丈夫的话,瞬间心如刀绞。和邓稼先结婚这么多年,她头一回觉得两人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丈夫一个又一个的保密事项,让她明白,他即将投身的事业,很可能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

多年过去,许鹿希对邓稼先那句话依然记忆犹新:

我这一生都会投入到未来的事业中,只要能把这件事做好,我就觉得没有白活,就算为此付出生命也无怨无悔。

没错,邓稼先的任务就是暗中研究原子弹技术。

那时候的中国,家底薄得很,啥都要从头开始;搞原子弹这件事,难度大得让人想都不敢想。

尤其是当苏联撤回了全部技术人员,邓稼先和他的团队所承受的压力骤然倍增。

在最尖端的科研领域,他们手头的工具却极其简陋,只有电子管计算机、手摇计算机、计算尺,甚至还得靠算盘来帮忙。

正是这些没完没了的数字运算,勾勒出了中国首枚原子弹最初的雏形。

就在那一年,邓稼先突然人间蒸发,整整28年音讯全无。

没人晓得邓稼先去了哪儿,在忙啥事。就连他老婆许鹿希也一头雾水。

在那28年的漫长岁月里,邓稼先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回来都是急急忙忙,然后又不声不响地突然离去!

当邻居们议论邓稼先和许鹿希的婚姻危机时,他们并不知晓:在那片荒凉的西北戈壁滩上,这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正以透支健康为代价,默默为中国核武器研究献身,书写着新中国自力更生的壮丽诗篇。

1962年,邓稼先带领科研团队制定了我国首枚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亲自指挥了核爆前的模拟试验工作,经过反复测试和数据分析,中国自主研发的原子弹即将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轰动。

1964年10月16日,所有事情都准备妥当。

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上空,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划破长空;刺眼的强光闪过,一朵巨型蘑菇云腾空而上,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原子弹试爆圆满成功!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一传来,全国人民都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

当时,邓稼先的岳父许德珩,正在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严济慈闲谈。

严济慈听完忍不住大笑起来,接着压低声音说:“你问我干嘛?去问问你女婿不就知道了!”

许德珩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失踪多年的女婿,竟然一直在负责核武器的研发工作,担任着总指挥的重任。

原子弹刚炸响,科研人员们还没顾上庆祝和休息,就立刻转向了氢弹的研发工作。短短三年时间,第一颗氢弹也成功爆炸,让1967年6月17日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

根据公开数据,在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邓稼先有32次亲临现场参与,其中15次更是担任了现场总指挥的重要角色。

这种不顾一切的投入,让他遭遇了最危险的对手——致命的放射性物质!

1979年,在邓稼先工作的核试验基地,一次飞机空投试验中发生了降落伞故障,导致原子弹直接坠地破裂。为了查明事故原因,邓稼先不顾同事劝阻,毅然进入辐射区域,亲自拾起碎片进行检查。

正是这次不顾一切的抉择,让他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伤害。

许鹿希回到北京后,硬是拽着邓稼先去做了体检。

化验报告带来了沉重的消息:由于长期接触辐射,邓稼先的肝脏受到了严重损伤。

大家都让邓稼先多注意身体,但他心里比谁都明白,自己剩下的日子已经没多少了。

为了研究核技术,他像以前一样,再次争分夺秒,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1985年,邓稼先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最终被确诊患上了直肠癌。

他接连经历了三次大手术,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终全身出现了严重的溶血性出血症状。

尽管病魔缠身,他脑子里琢磨的还是:怎么在先进武器上多下功夫…

1986年6月,已经62岁的邓稼先,正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点。

军委领导们经过讨论,决定公开邓稼先的真实身份,这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不应该无声无息地离开我们的视线。

经过28年的低调生活,这位学者终于能够光明正大地回归正常生活了。

在整整28年的时间里,没人清楚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没人知道他具体在哪儿上班,也不了解他每天都在忙些什么,更别提他到底经历了哪些事情;但所有人都明白一点:这默默无闻的28年,凝聚了一位学者对祖国最真挚的热爱。

直到此刻,大家才恍然大悟:多年不见的邓稼先,竟然就是那片沙漠中腾空而起的蘑菇云的幕后功臣!

许鹿希守在丈夫病床旁,眼中含泪,轻声读着报纸上关于他的文章。

身体虚弱的邓稼先,突然轻声问妻子:“30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吗?”

许鹿希强忍着眼中的泪花,语气坚定地回应:“会的,肯定会的!现在所有人都明白你在做什么了!”

邓稼先听完后,无奈地笑了笑说:“记不记得都无所谓,关键是我们为国家尽了该尽的责任。只是这些年,最对不起的就是你和孩子了!”

1986年7月29日,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邓稼先因大出血抢救无效,在北京与世长辞。

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身体虚弱到连笔都拿不动了,但他还是用尽最后的力气,留下了临终前的嘱托:

咱们得加把劲儿,别被人家甩开太多!咱干这活儿,不图名不图利,就为了能跟世界一流水平看齐!

妻子许鹿希含泪念出这份遗嘱时,在场所有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们看不到古人眼中的月亮,但现在的月亮却曾经照耀过他们。

转眼间,邓稼先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6年了。要是他还在人世,现在也该是位近百岁高龄的老者了。

“再过三十年,你说还有人能想起我是谁吗?”

肯定会的!毫无疑问!

三十年奋斗的成就如同尘土般渺小,走过的万里征程伴随过多少云月…

不论过去三十年还是更遥远的未来,“邓稼先”这个名字必将永远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