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有云:“智者事来而心始动,事去而心随静。”
人之心灵,宛若明镜,日久天长,难免尘埃覆盖。
唯有懂得适时拂去心尘,使心归宁,舍该舍之物,忘该忘之事,心方得明净,生活更怡然。
正所谓:过往云烟,皆作序篇。
无论坦途抑或坎坷,皆需学会归宁。不恋往昔,不惧前程,方能千愁入心皆可散,万险加身亦能破。

01
清空贪念:知足怡心,无贪则安
贪念莫起,欲念莫纵。——《朱子家训》
知乎上有问:何以现今物质丰盈,我们却难展欢颜?
高赞答曰:人之贪念如渊似海,得此望彼,永无止境。
生活本不艰,艰在贪念过盛;心灵原轻松,累在索取无度。
知足者心怡,释然者无忧,幸福无定式,知足方为真谛。
唯有学会清空贪念,安于日常,悦于时光,知足怡心,方能从容不迫,于细微之处,品味生活之甘甜。
清朝乾隆年间,纪昀与刘墉同为重臣,比邻而居。
纪昀府中宾客如云,车马如龙;刘墉则退朝后深居府邸,门庭清寂。
纪昀在职时嗜财如命,致仕后仍不改其性,终遭弹劾,家财曝光惊动朝野,声名狼藉,家人亦受牵连。
刘墉致仕后,则悠然自得,生活恬淡。可见,有人为财禄所缚,难得安宁;有人则超脱物欲,自享其乐。

《道德经》有言:“抱朴守真,少思寡欲。”
学会清心寡欲,让贪念归宁。
腾出心灵空间,生活方能充盈幸福。
人生之旅,无需贪得无厌,而应自律前行,摒弃杂念,寻回本心,方能自在安然。

02
过往归宁:如何前行,唯有释怀
荣辱兴衰转瞬空,绿水长流,几度春花红。
《增广贤文》中说:“昔日种种,譬如昨日逝;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新。”
美好人生,需积淀深度,亦需适时清零。
告别过去种种,轻装前行,再启征程。
苏轼,这位宋代的大文豪,一生仕途波折,却始终怀揣豁达乐观之态。
初贬黄州时,他写下“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字里行间透露着无奈与超脱。然而,这份洒脱却让他再遭贬谪,历经数载流离。
数年后,当他再临赤壁,心境已迥然不同,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尽显其豁达与淡然。
曾经的荣辱得失,在他眼中不过是人生一瞬,他释怀过去的辉煌与挫败,以全新之姿再踏征途。
正如佛家所言:“放下即自在”。
人需有释怀之力,耿耿于怀便是作茧自缚。缚不住他人,却缚住自己。
过往云烟,皆为序篇。挣脱过去的枷锁,方能轻装前行。
人生似瓶,满则须倾,保持空瓶心态,无畏挑战,再启新程。

03
心绪归宁:事来则应,事去不留
圣人之心若镜,不迎不拒,应而不留。——《庄子·内篇》(仿意)
人至中年,十有八九不如意。
生活的琐碎繁杂,工作的重重压力,人情的纷扰纠葛,无不令人心力交瘁。
但很多时候困扰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遇事时的心绪和态度。
钱钟书先生也曾遭遇生活的“小波折”,家中仆人阿福做事粗心大意,一次竟不慎打翻水壶,烫伤自己。
伤势虽轻,但疼痛难忍,钱钟书先生迅速处理,用凉水为阿福冲洗伤口。
换作一般人,或许会对仆人责备有加,但钱钟书先生在心绪平定后,只是觉得“伤已愈,不如小事化了”。
他没有让愤怒的心绪肆意蔓延,而是借此机会与仆人倾心交谈,帮助阿福改掉了粗心的习惯。
《庄子》中说:人莫鉴于奔流,而鉴于静水,唯静能止众动。
经历愈多,愈能明了,人生从非一帆风顺,波折坎坷乃常态。
大事小事皆心绪化处理,是对生命最大的耗费。
学会让心绪平静,为心灵减负,纵使生活有再多纷扰和波折,内心也有从容应对的定力。
心绪平和了,生活也就顺遂了。

《道德经》有言:“大道至简,衍化至繁,万物之理。”
世间纷扰,琐事缠身,唯有挣脱羁绊,方能轻松前行。
学会清空贪念,方能知足怡心,尽享人间淡然。
学会清空过往,方能重新启程,再揽万千风光。
学会清空心绪,方能从容不迫,珍惜每个瞬间。
唯有清空归宁,你方能步履轻盈,拥抱幸福,快乐余生。
而生命的无限精彩,往往也藏在每一次清空自己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