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纪稍长的人,应该对王海容这个名字有印象。大家肯定都还记得,在那个热闹非凡的年代,只要有国家大事的活动,伟大领袖毛主席旁边,总站着一个戴着白框眼镜,留着齐肩短发,个子小巧,脸上总带着温柔微笑的姑娘。她是毛主席的翻译,还做过外交部的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室的副主任。另外,不太为人知的是,她和毛主席还有点远亲关系。
王海容的爷爷,王季范老先生,他跟毛主席是表兄弟关系。王家是个书香门第,等到新中国建立起来,王季范老先生就在咱们国家的政务院当过参事,后来,他还被选为了政协的常务委员。
王海容的成长故事,跟她的家庭环境紧密相连。打小开始,祖父就是她的指路明灯,对她的影响特别大。而且你知道吗,“海容”这个名字,还是祖父给她起的,意思就是像大海一样能容纳很多河流,心胸宽广才能成就大事。家里人盼着她以后能心胸开阔,见多识广。
王海容在中学那会儿,学习真的是拼了命地努力,可最后没进那些响当当的大学。可能是高考那天她状态不咋对,没考出自己的真本事。不过啊,她以前的班主任老说她成绩顶呱呱。就算这样,王海容还是靠自己的本事,在1960年进了北京师范学院,学的是俄语专业。
毕业后,王海容没按预期当上俄语教师,反倒是提前就确定要去外交部上班了。这事儿对她的人生轨迹来说,绝对是个大变动。
以前因为一些历史的事儿,我们和苏联的外交关系差不多断了,所以在1964年,王海容得去北外学英语,好让自己能胜任工作。
1965年11月份,王海容完成进修课程后,就直接去了外交部办公厅开始上班。那会儿她刚毕业没多久,所以职位就是个小秘书,级别挺低的。不过呢,因为她和毛主席是亲戚,所以在外交部里,她可算是个挺特别的存在。
在外交部干活的时候,王海容很快就亮出了自己的真本事。没多久,因为她工作干得漂亮,职位一级一级往上升。后来,她有了进中南海的机会,直接在毛主席身边做事。虽说没有啥特别的头衔,但她能参与的事情,那可比普通干部重要多了。
1974年的时候,王海容被任命为咱们中国外交部的二把手,也就是副部长啦。
1976年9月9号,毛主席去世了,这对王海容简直是晴天霹雳。那天,她趴在主席遗体前哭得撕心裂肺,既是为了主席,也是为了自己。她清楚,一个时代的落幕,对她来说,生活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四人帮垮台以后,王海容也被关了起来。经过多次审查和交代情况,她最终把自己的事儿讲明白了。到了1978年12月,王海容的工作从外交部挪到了组织部,中央安排她去党校进修,说是等学完后再给她找个新工作。
王海容在党校刻苦钻研了整整三年,毕业后转到了组织部,一等又是三年。六年时间转瞬即逝,眨眼功夫,王海容总算是盼到了能开始工作的那一天。
1984年那会儿,王海容终于告别了长久的等待日子,接过了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的新担子。虽说这职位没以前当副外长时那么响亮,但好在待遇上还是副部级,没亏待她。
王海容虽没步入婚姻,家里却挺热闹。她和老妈、弟弟、弟妹,还有侄子侄女住在一起。家就挨着中南海,是一栋挺有欧洲老式味道的小楼,挺精致的。虽说外面挺安静的,可他们家里总是笑声不断,特别温馨。
王海容对家里人特别好,尤其是对老妈,那叫一个上心。老妈经历了不少事儿,现在脑子不太灵光,但王海容从不嫌烦,一直细心照料着老妈的日常。每天下了班,她还得去菜市场买菜,回家自己动手做饭。
对俩侄子,她特别上心,特别是身体不太好的小侄子宇清,一生病,她就守在旁边,照顾得无微不至。至于她最爱的侄女宇丹,那就更是她的心肝宝贝了。
王海容还没成家,也没有孩子,所以就养了一只大花猫陪伴自己。她特别疼爱这只猫,总忍不住想摸摸它、拍拍它。每周,她都会给猫咪洗个澡,还会定期喂它吃驱虫药和各类补品,照顾得十分周到。
王海容不仅非常重视家庭,对待工作也是全心全意。她早年间有幸在周总理的直接指导下做事,总理的行事风格和态度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参事室那会儿,王海容对自己负责的事儿,无论大小,都会亲自把关,从不马虎。虽说她只是参事室的副主任,但干起活来,那股认真劲儿,简直就像个行政处处长。
她在参事室负责后勤管理方面的事儿。参事们中谁身体不舒服,谁行动上有困难得帮一把,谁家里碰到啥情况,她都门儿清。只要得空,她就会安排个车,出去溜达一圈,挨家挨户探望大家。
王海容对普通员工也很上心。要是谁成家了,谁有了小宝宝,她都记在心里,时常挂念。有时候,她还会提议大伙儿一起给那人送点贴心的小礼物,比如一本精美的相册,或者一件暖和的衣服之类的。收到这些心意满满的礼物,大家伙儿心里都是热乎乎的。
王海容以前是个很厉害的外语翻译,在毛主席那里干了好几年。但后来,她调离了外交部,就几乎没怎么再碰过外语,算是跟“外交”这事儿说拜拜了。到了参事室,外事活动也少得可怜,就算偶尔有外宾来,也用不着她当翻译搭个桥了。
尽管如此,王海容的外语本事可没白瞎。语言嘛,就是个趁手的家伙什儿,一旦上手了,那就是一辈子的好帮手,死心塌地跟着你。王海容的英语、俄语,听和说都没问题,一直没落下。听说,她有空的时候,还会在家翻译点文学作品。不过呢,她从没把这些翻译拿出来给人看过。她还老爱听这两种外语的广播,练练耳朵。所以啊,虽说好多年没干翻译这活了,但只要有需要,她立马就能说得溜溜的。
有一次,她和两个侄子坐火车从北京去往烟台的路上,发现包厢旁边走廊上站着一对看起来像夫妻的外国男女,他们有着高鼻梁和蓝眼睛,正用一串叽里咕噜的英语跟一位男列车员交流。可那位列车员不懂外语,急得在原地打转,脸都憋红了,就是没法沟通。
王海容见状,便从自己的包间迈步而出,径直走到他们跟前,面带笑容地打招呼道:
嘿,我能帮你干点啥?
“嘿,大伙儿,有啥需要我帮忙的吗?”
哇!谢天谢地!咱们的救星来啦!
哇哦,真是谢天谢地!咱们的及时雨终于来啦!
俩外国人一听到声音,立马开心地大叫起来,就像是在外地碰到了老朋友一样热情,迎向王海容。随后,他们三个就用英语熟络地交谈开了。
这对夫妇是来自美国的游客,第一次来中国玩。由于对这儿的地形地貌不太摸门儿,他们计划在德州下车后去聊城,但不知道该怎么坐车。王海容自己也不太清楚具体的乘车路线。听完他们的困惑,她转身用普通话问列车员,然后再用英语给这对美国夫妇讲解。这俩外国朋友庆幸半道上遇到了个能说英语的同行者,于是又满心欢喜地问了一大堆别的问题,王海容也都耐心地给他们解答了。
聊完天后,那两个外国朋友和列车上的工作人员都特高兴,他们分别用自己国家的语言,跟王海容说了好多感谢的话。
王海容只是微微一笑,嘴角上扬,心里头好像又浮现出了当年给国家大领导们当翻译的那些日子……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俩像是碰到大救星的外国朋友,还有那个列车上的服务员,压根儿没想过,给他们做翻译的人,竟然跟以前给毛泽东和尼克松会谈当翻译的是同一个人!
2017年9月9日下午1点,知名外交人物王海容老人在北京医院因病离世,她享年79岁。可能有些眼尖的朋友已经注意到了,王海容离世的这个日子,跟毛主席去世那天一模一样!针对这事儿,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有自己的看法,她觉得这可能真的是种缘分:“人嘛,总有离开的那一天,作为毛主席的家人,能在同一天走,说不定对她来说,还算是件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