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所以自以为强大,实则是因为身处的圈子实力过弱。
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大帝一言九鼎,便误以为人人都会顾及他的威信。然而他未曾察觉,作为一国领导人,在全球领袖的圈层中,他反而是被孤立与排斥的对象。因此,他竟然还在乌克兰这样一个双方鏖战三年、死伤百万的国家面前追求颜面。这种行为要么出于愚蠢,要么源自狭隘圈子滋生的自大心理。
1941年11月7日,德国集团军团已逼近莫斯科城郊,斯大林并未向希特勒“申请”三小时的停火,而是在紧张的前线演习式阅兵中高调展示苏联全民抗战的决心。那一次,苏联红军在枪林弹雨的阴影下,从莫斯科红场出发,士气大振,向国内外传递了“我们坚决回击侵略者”的信号。
正是借助这次战时阅兵,苏联巩固了军心民意,奠定了后续反攻胜利的政治与精神基础。
普京不理解:战时阅兵的本质是危机时刻凝聚民心的政治动员,而非需要敌方妥协的表演舞台。
三,由于俄乌冲突,俄罗斯陷入泥潭,乌克兰获得“金牛座”普京更是焦虑。
乌克兰的远程打击能力升级西方军援使乌军获得"金牛座"巡航导弹等进攻性武器,其射程可覆盖莫斯科重要目标。红场若在阅兵期间遭遇袭击,将导致双重打击——人员伤亡与政治象征意义的崩塌。
国际参与的信任危机对比2015年25国元首出席的盛况,2025年阅兵已面临外交窘境:印度公开拒绝出席,朝鲜态度暧昧,传统盟友亦显犹豫。缺乏安全保障的阅兵仪式,正在消解其国际号召力。
四,普京战略认知错位。
1,普京想通过关联"反法西斯胜利"历史符号,俄方试图将当前军事行动纳入"正义叙事",掩盖战争长期化带来的国内外压力。
三天停火诉求实为政治表演的配套工程。
2,乌克兰的反制逻辑泽连斯基提出三十天全面停火的反建议,直指博弈核心:碎片化停火无法解决领土主权问题。
其拒绝本质是对"仪式性停战"的祛魅,强调任何和平进程必须建立在可核查的安全机制之上。
五、结语:制造胜利假象与战争现实的割裂从1941年莫斯科到2025年红场,阅兵仪式始终是政治意志的具象化表达。但当代战争的高度技术化与全球化特征,已彻底改变其作用机制:
当仪式需要敌人配合才能完成时,恰恰暴露俄罗斯战争能力的衰退。
乌克兰的拒绝不仅基于军事风险评估,更揭示了战争伦理的根本转变——在主权不可分割的现代国际秩序下,象征性妥协已无法替代实质性军事与政治解决。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