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学的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如《易经》以蓍草演大衍之数,就是阴阳要义的展开;而至“六爻纳甲”,则是由五行生克来模拟宇宙万物的变化。阴阳要义我们已反复讲过,这期我们专门来讲一讲“五行”的本质应用。
一、“五行”的由来及发展“五行”最早明确记载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表明五行最初是指自然界中五种基本物质,以及它们的特性和作用,是古人对自然现象和物质属性的初步归纳总结。成为后世五行理论的基石。此时五行更多指向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五材”,如《左传》所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体现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归纳。

在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认为万物是由土与金木水火相杂而生,这一观点进一步阐述了五行与物质世界丰富性的关系。此时五行主要还是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尚未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春秋时期,五行相胜思想开始萌芽,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提出了“水胜火”的论断,并以此预判战争的胜负 。而墨家著作是《墨经》,书中提出的“五行无常胜”,更丰富了五行理论,而纠正了“五行常胜说”的不足。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将五行理论发扬光大,提出“五行相生相克”的系统哲学,并创立“五德终始说”,将五行与王朝兴衰结合。邹衍还首次将阴阳与五行结合,纳入《易经》体系,使八卦与五行属性对应(如乾为金、震为木、离为火等),奠定了阴阳五行哲学的基础。
汉代董仲舒等人进一步将五行与儒家伦理结合(如木主仁、火主礼),同时《黄帝内经》将五行应用于医学,构建脏腑、情志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推动五行学说向实用化发展。此外,河图洛书的数理体系(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被用于解释五行生成,强化了其宇宙论意义。
二、“五行”在易学中的应用1、与阴阳、四时融合:
在帛书《易传》中,五行被正式融入易学体系,并且与阴阳、四时紧密相连。如《二三子问》篇有“理顺五行”、“必顺五行”之语,《要》篇更是提出“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

《二三子问》篇中的“顺五行”言及天道层面,核心是顺应天时,强调顺天时以行政令,发展为古代的“时令”思想;
《要》篇中的“五行”以地道言,指地的资生之用。不管是天道还是地道层面的五行,都特别重视“时”的概念,前者关注天时,后者关注四时,体现了古人对《尧典》观象授时的传承。
2、解释八卦卦象:
东汉经学家郑玄用五行学说解释《周易》筮法中的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生成原理,认为《系辞上》讲的天地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排列顺序反映五行相生的顺序。五行之水是一,火是二,木是三,金是四,土是五,为生数;五行之水是六,火是七,木是八,金是九,土是十,为成数。五行生成万物之数正是《周易》筮法的天地之数,还将天地之数、五行之数与四方相配。虞翻也曾将五行生成的原理应用于解释八卦卦象。
3、构建天人感应思想:
西汉时期,董仲舒将五行看作天地之气的不同表现形态,以木为始,以水为终,土居其中,是天的次序。他提出“五行相生”理论,并与四季相配,认为五行之间相生的关系及其秩序体现了伦理纲常的秩序,人类社会伦理秩序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同时,五行的变化与社会人事直接相关,上天通过五行变化监察君王行为,若有德行不符之事,便会出现异象警告。五行之间的相胜关系表现为相杀,这构成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要部分,使五行思想宗教化、神学化。
4、阐释社会伦理秩序:
东汉时期的《白虎通义》列有《五行》篇,进一步将五行思想宗教化、神学化。确定了五行始终的顺序,用五行解释社会中的尊卑秩序和伦理行为,与五味、四方相配,解释万物生息关系。认为五行中每一行轮流占据主导地位,从五行相生相害关系中为社会伦理行为寻找依据。
三、如何从根本上理解“五行”?“五行”并非单纯指金、木等物质,而是象征事物发展的五种动态阶段:
木:萌发与生长(如春季万物生发)
火:鼎盛与转化(如夏季能量释放)
土:承载与归藏(如四季交替的枢纽)
金:收敛与变革(如秋季万物凋零)
水:终结与新生(如冬季孕育下一周期)。

从本质上来说,五行不仅仅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具体物质,更是一种哲学概念和思维模式,代表了事物的五种基本属性和运动变化状态。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生克关系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王充《论衡·物势》:“故天用五行之气生万物,人用万物作万事。不能相制,不能相使,不相贼害,不成为用。金不贼木,木不成用。火不烁金,金不成器。故诸物相贼相利”。古人借助五行生克之理,解释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而发展的至理。
五行还可以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类比和对应,如五纬、五色、五方、五脏、五腑、五官、五常等,通过这种对应关系,构建起一个庞大的认知体系,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易学中,五行与阴阳、八卦等概念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古人认识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理论框架,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独特探索和深刻理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