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得好:“人在路上走,祸从天上落。”如今网约车成了老百姓出行的家常便饭,可这便利背后藏着多少糟心事?
2025年4月,云南的李女士就摊上了这么一档子——滴滴顺风车司机接单后玩起“狸猫换太子”,擅自取消订单、逼着线下付钱,遭拒后竟把她深夜扔在高速服务区。
更绝的是滴滴的回应:赔五百块,爱要不要!
这事儿闹上新闻后,网友炸了锅:合着乘客的安全就值五百?平台甩锅比甩客还利索!
可话说回来,顺风车到底算不算“黑车”?
监管的漏洞难道要靠乘客用命去填?
李女士这趟倒霉旅程,简直能拍成一部公路惊悚片。
朋友好心帮她约了从大理到昆明的顺风车,154块钱明码标价,司机还特意打电话商量分摊80块过路费,听着挺正规是吧?
可车开出去不到半小时,剧情就开始跑偏——司机突然靠边停车,路边早候着一辆陌生牌照的车,行李一搬就让换车。
深更半夜,两男一女陌生乘客,李女士硬着头皮上了车,心里直打鼓。
果然,车开到半道司机就露了獠牙:“平台订单取消了,你现在得给现金!”
原来俩司机早就串通好,一个取消订单,一个线下收钱。
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离昆明还有140公里,加油站昏黄的灯光照得人心里发毛。
等警察赶到时,司机早溜了,临走还发短信挑衅:“警察局怎么还没传唤我?”嚣张得让人牙痒痒。
事后滴滴的操作更魔幻。
先是甩出张100块代金券打发叫花子,被骂惨了才不情不愿加到500现金,还振振有词:“车都注销了,我们也没辙!”
合着平台审核形同虚设,司机换个马甲就能继续坑人?
更绝的是12328热线的神回复:顺风车是“自愿互助”,出事自己担着!这话听着耳熟——像极了路边摊吃完拉肚子,老板两手一摊:“谁让你贪便宜?”
李女士的遭遇绝非个例。
多少顺风车司机钻平台漏洞,线上接单线下交易,出了事乘客投诉无门。
平台嘴上说着“安全第一”,实际连司机换车都监控不到;监管部门把顺风车当“灰色地带”,一句“不属于营运”就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最讽刺的是,滴滴一边给司机永久封号,一边对乘客说“最高赔五百”,敢情乘客半夜在高速上玩生死时速,就值这点精神损失费?
这出闹剧像照妖镜,照出了网约车行业的三大“妖怪”:平台审核装聋作哑,司机违规花样百出,监管政策像漏风的墙。
顺风车本是个好事儿,如今却成了“甩客”“宰客”的重灾区,问题出在哪儿?——平台把风险转嫁给乘客,监管部门拿“民间互助”当挡箭牌,最后倒霉的永远是老百姓。
要治这病,得下猛药。
平台不能光数钱不担责,司机资质审核得用上“火眼金睛”;监管部门更该醒醒,顺风车不是法外之地,该办证办证、该处罚处罚;咱们乘客也得长个心眼,遇到换车、线下付款这种套路,该录音录音,该报警报警。
毕竟,出行安全不是抽盲盒,谁也不想哪天成了新闻里的“李女士”。
最后送某些平台一句话:别等出了人命才想起“整改”俩字。五百块买不来信任,更买不来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