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美国宣布将对6名中国官员实施制裁,美国人又搬出他们所谓的“人权问题”,野蛮干涉中国内政,熟悉的剧本再次上演。但这次中方决定不再沉默,即刻展开反制。

首先我们要强调一个事实,香港在回归前的治安状况。
在这个高度繁华的“弹丸之地”里,曾经横行着50多个黑帮组织,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新义安”、“14K”、“和胜和”,总人数超过30万人!
在回归前,香港就是一个极度不平衡的城市,有钱人享受特权的同时,绝大多数底层人民的基本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可悲的是,就在1984年确定了香港回归后,港英政府开始纵容黑帮,那几年香港的治安情况比巴西、哥伦比亚这些被毒枭控制的国家还要乱。
1997年香港回归后,外界普遍不看好香港的发展前景,但事实上,经过几年的治理,香港从当年的混乱逐渐走向稳定,法治指数名列全球第16。很多人说外国商人都离开了香港,但现在香港的外资企业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

香港回归前,这里就是一个不法之地,我们从来没见过美国批评港英政府,反而在这个太平盛世,毫无理由地制裁尽职尽责的香港官员。
美国政府这几年在香港问题上,一直批评香港国安调条例,这是对一个国家内政赤裸裸地干涉。
除了粗暴干涉香港问题,最近几个月,美国还一直揪着“芬太尼问题”不放,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双重关税。可笑的是,中国的芬太尼类物质管控还一度被联合国视为学习的典范,而中国也是全世界打击毒品最为严厉的国家。
对于美国一次次的无理制裁,这些年中国政府也磨练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反制体系。

首先在经济领域,中国针对美国的农业产业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反制,而且这个反制对于中方本身并不会产生任何不利因素,因为这几年中国已经在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找到了足够多的替代品。
相反,因为中方的反制,特朗普正在失去他最稳定的农业票仓,同时美国的15家军工企业也因为中方在矿产资源出口方面的管制,产能受到极大的压缩,一部分军工产品甚至面临全面停产的窘境。
其次,中方通过出台《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将反制措施常态化,如果美国不作出改变,不但在经济领域受损,在法理上也会受到国际组织的限制。
虽然美国推行的是霸权主义,但也不能完全无视国际规则,比如在WTO,如今美元结算的占比正在一年一年地下降。

中美博弈,从某种角度来说,是集中决策跟分权掣肘的对决。
两国综合实力对比,美国仍然是占据上风的一方,但中国可以利用其制度的优势,能够在数个小时内就迅速推出反制措施,而美国的一项措施往往需要各大集团统一意见后才能推动。
比如在3月份美国针对中国造船业,启动了一波全球范围内的航道封锁战略,但中国能马上祭出中欧陆运通道建设这个项目来抗衡,并且不给美国留下任何反应的时间。
在农业、科技领域同样如此,并不是说美国的综合实力不如中国,而是因为他们往往错失最佳的应对时机。
这就是分权体制在经济领域的致命缺陷,特别是涉及军工的问题,由于牵涉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国会跟白宫就是在一次次地内耗中,由单极走向多极。

在特朗普第二次上任后,我们看到白宫的对外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过去的极限施压,变成现在赤裸裸地压榨,全球的格局也因此发生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供应链一端,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去美国化”,这也跟中国强有力的反制有关。
在稀有矿资源领域,中国对美国有天然的优势,这种反制,一方面是被动的,因为美国的制裁,中国不得不重新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在芯片实现技术突破之后,预计2025年中国的本土芯片占比将会上升到40%。
其次在地缘战略方面,美国构建的体系也在一步步瓦解,在美国和欧盟大打贸易战时,上合、金砖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东盟跟中国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中东这盘散沙在中国的斡旋下,隐隐有了一定的向心力。

尽管如此,美国仍坐在世界老大的位置上,长达数十年的运营,让美国在芯片和微生物等领域的布局已经扩大到量子计算等层次,中方需要尽早准备对策,避免再次被美国“卡脖子”。
其次,中国可以通过利用在光伏产能及锂电池领域的产能优势,开辟新战场,重塑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权力版图。
在去美元化的路上,中国任重道远,虽然现在中国在支付比例上还没有太大的竞争力,但试点正朝着50国的规模在迈进,这为将来中国突破美国的金融封锁提供了新的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俄罗斯跟中东石油贸易已然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人民币跨境支付的比例首次突破50%,已经对美元的霸主地位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过去美国曾试图利用“全球南方”这个概念来分化中国跟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但最近召开的“77国集团和中国”峰会粉碎了美国的企图,中国多年来坚持的和平发展、共赢合作的理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
中美制裁和反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国家的博弈,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一方单纯打压,一方则通过更多的途径去创造新的价值,并且为更多国家所接受。和平与斗争,人们会选择哪一边,历史会给出公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