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7年,毛主席演讲说英语没人听懂,看他如何高情商化解

【前言】1957年11月份,毛主席再次踏上了访问苏联的旅程。这次,他头一回在大学里开了讲,把莫斯科大学礼堂挤得满满当当,

【前言】

1957年11月份,毛主席再次踏上了访问苏联的旅程。这次,他头一回在大学里开了讲,把莫斯科大学礼堂挤得满满当当,全是从各地赶来的留苏学生。大家都盼着能亲耳听听这位伟人的讲话呢。

可就在演讲时,毛主席冷不丁地冒出了一句英语,把在场的人都给整懵了。那一刻,整个礼堂里弥漫着尴尬的气氛。

那时候,毛主席哈哈一笑,随口说了句机智的话,就把那份尴尬给化解了。紧接着,整个场地响起了跟打雷一样响的掌声,气氛热烈极了。

那么,毛主席究竟是怎么巧妙地缓解那些尴尬场面的呢?

【“米尔”是你们的】

1957年11月2号,毛主席带着中国政党的一行人到了莫斯科,他们是去参加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的大活动的。

11月的莫斯科,已经被冬天的寒冷紧紧包围,阳光下,白茫茫的雪地泛着耀眼的亮光。

17号那天,毛主席按时来到了莫斯科大学的礼堂,学生们都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呢。毛主席一露面,礼堂里立马就炸了锅,掌声跟打雷似的,响个不停。

这个大礼堂,本来设计是给3000人坐的,但现在呢,里面挤得满满当当的,全是学生。走廊、过道,就连二楼的俱乐部区域,也都是人来人往,热闹得不行。

毛主席身着一件深灰色的中山装,个子高大健壮,满面春风。他大步流星地从舞台一头走到另一头,一路上笑眯眯地不断朝大家挥手打招呼。

毛主席走回舞台中间,朝大家摆了摆手,掌声立马停了下来,整个大厅静悄悄的,就连针掉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随后,他拿起杯子倒了杯水,举起就喊:“大家好啊!”说完,他一口气喝完,会场里顿时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这次讲话里,毛主席突然停下来,跟大家说:“这个世界,既属于你们年轻人,也属于我们老一辈,但说到底,未来还是你们的。”

这次讲话本该让人热血沸腾,但主席的湖南口音实在太重了,结果大部分同学都没听明白他到底讲了些啥。

主席很快就察觉到了这个情况,他便用英语简单说明:“地球嘛,就是说的world。”

但这个解释却让在苏联留学的同学们更加一头雾水。他们是来苏联求学的,平时接触的都是俄语教学,对苏联教授们那一串串俄语词汇听得多了,也都习惯了。可主席说的是英语啊,他们压根儿没学过,这下反而比之前更加不知所措了。

看到这一幕,毛主席心里突然有了主意,他扭头问旁边的大使刘晓:“你知道‘世界’在俄语里咋说吗?”

大使刘晓立马回应道:“和平,就是米尔那个词。”

毛主席比划着手势,仿佛在空中画了个地球,笑着说:“米尔是你们年轻人的,当然啦,我们还在这里尽心尽力地管理国家,米尔也是我们大家的。但我们就像下午三四点的太阳,快要下山了。中国的明天,世界的明天,都是你们的。我们对你们寄予厚望啊。”

这回,大伙儿都明白了,会场里立马爆发出“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呐喊,掌声如雷,连绵不绝。

毛主席摆摆手,接着说道:“咱们这把年纪了,可你们还正年轻呢。咱们老了,经历的事儿多,啥都明白。你们年轻人,浑身是劲儿,活力满满,可咱们却在慢慢变老,而你们还没积累多少经验。这就是咱们各自的优点和需要成长的地方。”说着,毛主席笑了笑,会场里也跟着响起了笑声和掌声。

毛主席接着说道:“瞧瞧,咱们都上了年纪喽!”话音刚落,台下就有人高声回应:“毛主席永远年轻!毛主席万寿无疆!”

毛主席说话特别亲切和善,他还特别风趣,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台上台下来回交流,有什么问题他都耐心回答,整个会场都是大家的笑声和说话声。

快乐的时光眨眼就过去了,一看时间都七点多了。毛主席说了声:“咱们得走了。”同学们一听,立马全都站了起来,用热烈的掌声欢送他。

【革命途中坚持学英语】

大家普遍觉得,毛主席学英语是到了晚年才开始的。其实是因为那会儿有比较齐全的学习资料,还特地请了老师来辅导他。

听说在1955年,毛主席曾告诉大家:“以后英语肯定会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学点英语肯定没坏处。”结果,不少人误以为主席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着手学英语的。

其实啊,毛主席在年轻那会儿上学时就碰上过英语,而且还动手学了起来。

1910年那会儿,毛主席告别了韶山的家,跑到湘乡县城的东山小学继续上学。那小学里有个从日本回来的老师,专门教英语和音乐。就是在那儿,17岁的毛主席头一回接触到了英语学习。

五四运动那会儿,咱们国家兴起了一股去法国边打工边学习的风潮。但毛主席,作为这股热潮在湖南的带头人,他偏偏选择留下来,没去凑这个热闹。为啥呢?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的外语不太灵光。

后来,毛主席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助理那会儿,他自己琢磨着学起了英语。那时候,他找来一本讲劳工运动的英文小册子,觉得自己英语“还差点火候”,就请杨开慧帮他翻译了一下。

之后,毛主席虽然工作特别忙,但他还是会找时间学英语。刚开始,毛主席说英语时口音挺重的,带着湖南那味儿,所以每次一读英语,大家都忍不住笑出来。

不过,他压根儿没放心上,仍旧一股脑儿地钻研他那带有浓浓湖南腔调的英语。这份坚持和倔劲儿,真心让人不得不佩服。

1946年8月6号那天,毛主席坐在延安的窑洞前头,挨着张小石桌,跟美国记者斯特朗聊起了天,接受她的采访。

采访中,毛主席说了这么一句:“美国那些反动家伙,其实就是纸糊的老虎。”但你知道吗?英语里头可没“纸老虎”这一说,翻译的人只好把它弄成了“scarecrow”,就是稻草人的意思。

毛主席突然打断了翻译,问那个词是啥意思。斯特朗赶紧跟毛主席说明白,说在美国,稻草人就是用来吓乌鸦的,就是用稻草扎成个人样儿放在那儿。

毛主席听完解释,想了想,然后说:“纸老虎可不是用来吓乌鸦的,那是给小孩看的。说稻草人,不太贴切。”

美国记者灵机一动,把“纸”和“老虎”这两个词合在一起,造了个新词“paper-tiger”。毛主席一听这词儿,乐呵呵地用他那地道的湖南口音说:“拍拍-太根儿”,听起来挺有意思的。

他觉得,美国人到底有多强悍?苏联人又有多能耐?原子弹的威力真的有那么大吗?在他看来,这些全都是外强中干的“空架子”。

这种不畏强敌、勇往直前的劲儿,绝对是中国人给世界文化添的一笔亮色。轻轻松松地,我们就造出个词儿,吓得那些跟中国较劲的家伙直往墙角缩。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依然热爱学习,没停下求知的脚步。毛主席的英语老师林克说过,五十到六十年代那会儿,毛主席对英语特别感兴趣,热情高涨。

不管是在国内考察的路上,不管是在火车上或者轮船上,毛主席总能抽空学英语。有时候,哪怕只有短短几个小时的空闲,他也会抓住机会学上一会儿。

要说在年轻的时候,毛主席学英语是想更好地认识外面的世界;到了中年,他是想跟世界聊聊心事,对话交流。那么,到了现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的任务就是代表咱们中国,去影响世界,让世界因我们而不同。

【结语】

毛主席脑子转得快,说话也溜,这都是因为他特别会琢磨生活,细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无论何时何地,毛主席都在不断学习,这也就是他能取得那么大成就,成为大家心中偶像的原因。咱们得向毛主席学习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