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从南宋讼师到律师:当“包赢”遇上法律沉默,正义如何发声?

宋代《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绍兴府讼师贾六郎因包揽诉讼被杖责流放,临行前异常后悔,嘶吼"天下岂有必赢的官司&#3

宋代《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绍兴府讼师贾六郎因包揽诉讼被杖责流放,临行前异常后悔,嘶吼"天下岂有必赢的官司"。

打官司从来就不是算数学题,而是人性博弈与规则碰撞的混沌剧场,谁也不能打包票说出超乎正常认知的结论。

2020年北京某法院门口,当事人揪着律师衣领嘶吼的质问,撕开了律师行业最隐秘的伤疤。当"稳赢"承诺成为揽客话术,法治精神便在金钱与欲望的拉扯中摇摇欲坠。

1998年杭州某国企改制纠纷案中,代理律师在调解书中谨慎写下"胜诉概率较大,但存在政策调整风险"。这份二十二年前的审慎,与当下某些律所"离婚包赢"的广告形成魔幻对照。

正如日本司法研修所刻意设置的30%无解案件考核机制,通过制造认知盲区锤炼律师的谦抑品格,中国法治进程的历史里,也藏着对专业主义的永恒追寻。

杭州互联网法院2021年数据显示,37%的离婚案首次起诉未判离。但短视频平台上,"谈笑间灰飞烟灭"的广告仍泛滥成灾。

某知名律所曾推出"婚姻案件百分百离成"服务,这种荒诞剧在2022年达到顶峰:47名律师因"不当承诺"被吊证,其中23人栽在刑事案件,判决书上"证据不足"的黑色印章,成为对"包赢"谎言最锋利的注解。

这让人想起黑龙江森耀律师事务所的诈骗案:他们以"官司不赢分文不取"为幌子,最终卷走414万元代理费,直到东窗事发才暴露"冒充律师""虚假代理"的真相。

当然也有好的经验,聂树斌案平反那年,参与申诉的律师团队在石家庄街头被记者围住追问"是否有把握"。领头的律师指了指法院门口獬豸雕像:"你看这神兽能辨曲直,但从不开口说话。"

二十一年洗冤路,代理律师换了四拨,没有一任敢说必胜,却在坚持中等到最高法的再审决定书。这种克制的专业主义,恰如英国大律师传统中的"假发文化",不是装饰,而是时刻提醒法律人保持谦卑。

对比某些明星律师在镜头前夸下海口,最终在"康美药业虚假陈述案"中因误导性陈述被证监会约谈,职业操守的高下立判。

真正的法律尊严,建立在承认人类认知有限的谦逊之上。

就像最高法工作报告里常出现的"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这里用的是"感受"而非"保证"。当律师不再轻易说"包赢",法律的天平才能真正摆脱人为扰动,在程序与实体的交响中校准人间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