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金寨小学教研交流,梅山第一小学“取经”弘毅学校

金寨县梅山第一小学和弘毅学校搞了个联合教研,听着像个挺平常的事儿,对吧?但仔细一琢磨,两所学校,一所是“梅山第一”,一所

金寨县梅山第一小学和弘毅学校搞了个联合教研,听着像个挺平常的事儿,对吧?但仔细一琢磨,两所学校,一所是“梅山第一”,一所叫“弘毅”,名字都透着一股子劲儿,凑一块儿能碰撞出啥火花?这背后的门道,可能比咱们想象的要多。

表面上看,这是两所学校老师互相听课,交流经验,目的是提升教学质量。你看,数学老师郑志冬用智慧课堂平台搞互动游戏,英语老师张玉设计分层任务,体育老师叶红立组织趣味障碍赛,科学老师王全锋让学生自己点亮小灯泡……花样真不少。但仅仅是“花样”吗?咱们得想想,梅山一小,听着就是当地的重点小学,而弘毅学校呢?虽然新闻稿里没明说,但一般这种名字的学校,要么是新建的,要么是想走特色路线的。两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生源情况,可能存在差异。那么,这次联合教研,到底是谁在学习谁?或者说,谁更需要这次学习的机会?这可不是抬杠,而是要看到,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才是更值得关注的点。

当然,官方说法是“深化城区校际合作、推动教学资源共享”。这话说得没错,优质教育资源就该流动起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但问题来了,怎么流动?仅仅是老师们互相听几节课,分享几个教案,就能解决问题吗?恐怕没那么简单。这次教研活动里提到了“智慧课堂”、“跨学科融合”这些时髦的概念。不得不说,现在的教育确实越来越注重技术和创新了。但技术是工具,关键还得看怎么用。如果只是把PPT做得更炫酷,把课堂搞得像综艺节目一样热闹,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数学组聚焦“技术赋能与思维培养的平衡点”,这个提法就挺实在的。还有“跨学科主题学习”。这几年挺流行这个,想让孩子们学得更灵活,更实用。但说实话,搞跨学科融合,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老师不仅要懂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学科,还得会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这对老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综合组围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落地策略”展开头脑风暴,说明他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梅山一小的刘泉校长说,“联动不仅是资源的共享,更是理念的共融”。这话听着挺高大上的,但真正落实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

不同学校的文化、制度、管理方式都不一样,要做到“理念共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弘毅学校的卢士刚校长提出,未来两校将建立“学科共建机制”,定期互派教师跟岗学习,共享优质教案与课程资源。这个思路是好的,让老师们深入交流,互相学习,比单纯的听课效果要好得多。但关键在于,这个机制能不能真正地运转起来,能不能持续下去。其实,这种校际合作,说到底还是为了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但仅仅靠几所学校的努力,恐怕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从政策层面,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让更多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总而言之,金寨县这两所学校的联合教研,是个好的开始。但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更多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这就像搭积木,光靠几块漂亮的积木是不够的,还得把地基打牢,才能盖起一座稳固的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