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在森林中相依偎而生长,星辰在银河中因辉映而璀璨。”当晨光穿透实验室的玻璃,当星辉洒满图书馆的台阶,一群年轻人正在以点点星光撑起上岸的半边天: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213班34名学子中,21人成功升学,其中3人保送双一流高校,1人远赴海外深造,以61.67%的升学率在青春答卷上镌刻下耀眼的集体印记,成为全校名副其实的“学霸班级”。
双星轨迹:
科研路上的“双向奔赴”
“优秀的人总是会互相吸引”,这句话在芮家亮与石文文的身上得到了印证。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伴,他欣赏她的严谨、聪慧,她佩服他的坚韧、刻苦……

这对被称为“实验室罗曼蒂克”的保研情侣,用SCI论文二作与三作的署名,在科研长卷上留下爱的注脚。他们的相遇始于烧杯与量筒的协奏——大二暑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期间,往返于佳山与秀山校区的通勤班车,成了他们最初的“约会专列”。
一次出游时,在好友的助攻下,这对科研搭档完成了从“战友”到“恋人”的量子跃迁。自此,清晨的图书馆定格下他们并肩伏案的努力身影,傍晚的操场记录着他们相互倾诉的灵魂交流,实验记录本里更藏着他们相视而笑的泪光。从熟悉的同班同学到发展为相互依靠的“学霸情侣”,那些一起上过的自习、刷过的试题、解决的难题都成为了这段关系迅速升温的催化剂。无论是日常相处中平凡的点点滴滴,还是实验室里聚精会神地攻克难关,他们的磁场都互相吸引着彼此。在面临实验难度大、成果数据差的现状,甚至可能一切努力都将白费时,他们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共同分析问题,成为了彼此的“定心丸”与“镇定剂”。
他们有着相同的爱好,相同的目标,甚至连耳机里听的歌曲都是相似的,他们是双双保研至华东理工大学,一起开启下一站旅程的模范情侣,是实验室里共克数据难题齐头并进的伙伴,更是在音乐世界找到思维共振频率的知音。从并肩作战的图书馆,到携手摘星的保研喜讯,他们将青春谱写成最动人的双行诗。
在学习的漫漫旅途中,他们不仅有幸遇到携手共进的伴侣,更迎来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挚友。芮家亮表示:“这一路有他们的陪伴,再苦再累都值得。”
“双一流宿舍”:
J221宿舍的进化论
化213班的J栋221宿舍,在今年有了一个新称号——“双一流宿舍”,寝室长宋利平上岸南京理工大学、李诚上岸华南理工大学、李后创上岸苏州大学、芮家亮保研至华东理工大学。在那扇门的背后,是“共生学习法”的“诞生地”,也是寝室长宋利平带领他们不断实践的“阵地”。为了互帮互助,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奔赴理想大学,他们针对生活作息、学业短板及心理健康三个方面制定独特的“共生学习法”。
为了保证精力充沛地开启新一天的学习生活,特制订寝室“作息公约”——用“目标拆解”对抗惰性。他们深知再宏大的愿景,也会被拖延症所吞噬,所以他们从不满足于“舒适区的温床”,而是日复一日地你追我赶,突破自我。他们约定每晚23:00准时熄灯睡觉,每周至少两次6:30早起晨读打卡,每天设置固定的学习时间,落实“研值”打卡制度,相互督促,共同拼搏。
面对专业短板,他们实行“错位专攻”——把“持续进化”刻进基因,努力减少各自明显的短板,缩小科目间的差距。四人中,英语较为擅长的宋利平会向舍友们传授学习经验,分享六级备考资料;一同备考化工原理的李诚和李后创会互相交流剖析相关知识点;保研上岸的芮家亮也会与舍友们一同讨论高数难题。“相较于他们三人,我的英语相对薄弱,因此我很感谢舍友们所制定的‘每日英语单词背诵’。每日和大家一起积累词汇量,向他们请教疑惑的语法知识点,好像枯燥的英文字母也变得有趣了起来。那些曾经于我而言晦涩难懂的长难句,在他们的悉心剖析下变得愈发简单,这也让我学习英语变得更加主动”,李诚的眼中满是对舍友们的感谢之情。长此以往,整个宿舍逐渐形成了“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我们允许自己犯错,但决不允许重复犯错”,为此,他们特设立开通“错题银行”账户,建立按章节归档的电子错题本共享库,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让每一次失败都变成校准方向,让每一次调整都向目标更近一步。

当生活压力如潮水般涌来时,与朋友促膝长谈往往会成为最大的慰藉。在面对考研时的种种压力,他们决定采用“情绪血包”——以“情感共振”激发动力。他们约定每周抽出一段时间开一场专属于J221的“吐槽大会”。组团运动、聚餐放松,从学习上的迷茫犹豫,到生活中的烦躁苦恼,他们无所不谈,在一次次的畅所欲言中感受思维碰撞的火花,治愈内心深处的自己,于情感共鸣中获得非凡力量,而他们也会在吐槽大会后再次“血包”加满,再度“出征”。
一个好的习惯从来都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能养成的。李后创对此表示:“我大一所在的原宿舍同为‘考研宿舍’,全员上岸,成绩喜人。乐乐上岸华东理工大学、江浩上岸西北大学、许杰和诗伟分别上岸常州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我想正是大一时耳濡目染养成的好习惯,化作攀岩时指尖的晨露,引导着我们不断向上攀登。”

班级生态:
从“孤军奋战”到“全员奋进”
“考研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与志同道合的人共赴山海。”作为这场进化运动的策源地,化213班构建了独特的“学术生态圈”。身为班长的芮家亮,经常跑到各个寝室和大家交流学习规划,以了解寝室氛围和班级景况。同时,班内保研生及考研生身体力行的备考精神也在潜移默化间感染到了整个班级。为此,芮家亮发起了“自愿晚自习计划”,从宿舍推广到班级,从零零散散的几人到后来的全员加入,宛如化学反应的链式增长一般。整个班级的学习干劲愈发强烈,交流讨论也变得愈发激烈。就这样,大三时,专业前十已有过半都来自于化213班。


“学校不仅是我们的后盾,更是助推器”,班级从大三一开始就着手谋划考研安排。大三上,成立“院校情报组”,收集往年升学数据,建立学长连线制度;大三下,启动“1+n”带学计划,由班级保研生结对考研生进行学习、工作、信息上的多面帮扶。在考研最后的冲刺期间,这个集体展现出惊人的韧性:白天在图书馆里巩固知识,晚上在宿舍模拟复试“压力面试”。从化工原理、物理化学的专业问题,到简历上科研项目的细节回答,无一不是他们的提问范围。“说说你大创项目的局限性”、“解释一下实验中所用到的表征仪器的用途及原理”,这些超纲问题所锤炼出的应变能力,最终让全员面试通过率达100%。“考研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而是大家有商有量的共同进步”,这成为了李诚在考研期间最大的收获,也成为了化213班难忘的记忆。


最后的话
“单晶或许璀璨,但真正的奇迹永远诞生于共晶体系”,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在这个充满温度的集体里,每个人既是追光者,同时也成为了别人的光。他们用行动证明:优秀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复制与传递的,它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1人的突破能激活34人的潜能。当个人轨迹与集体磁场同频共振时,便催生出61.67%这个具有范式意义的数字。这群年轻人用共生共荣的实践,为集体奋斗的青春理想写下生动注脚——当每颗星辰都找到自己的轨道,整片星空自然璀璨夺目。

(化213班考研光荣榜)
安徽工业大学
策划:王宇航 冀秀芝
素材提供:化工学院化213班
采访:孙传承
文字:余 淼 李婧雪 朱荪彤
编辑:杨亦菲
责编:徐 静 韩 慧 叶 璐
审核:冀秀芝 王宇航 黄 敏 王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