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近期竟然提出了撤销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提案,这一举措无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份提案是由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议员共同提出的。
一般来说两党议员之间关系如同水火,你同意的我不同意,我不同意的你偏同意。然而,在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问题上意见难得一致,这清晰地表明无论美国是由哪个党派执政,其对中国的关税政策始终呈现出不友好的态势。

从这份提案的内容来看,美国计划对中国进口的非战略商品征收最低 35%的关税,而对于战略物资更是要征收高达 100%的关税。究竟如何准确划分战略商品和非战略商品呢?
在我看来,像光伏、芯片、新能源汽车这类蕴含较高技术含量的商品无疑属于战略商品。以芯片为例,其研发和制造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尖端技术,对于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出口商品,如毛巾、服饰、箱包等日用品则属于非战略商品。
如果这份提案最终得以通过,那么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关税税率确实会有所提高,然而其影响或许并没有人们最初想象得那么巨大。

特朗普当选总统前反复强调一旦成功当选要对输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60%至100%的关税,听上去非常唬人。如果最终只征收35%,那么情况要乐观得多。
事实上,芯片、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商品,美国早就已经开始征收高额关税了,有的甚至在100%以上。这意味着对于这些商品来说,再加征关税的意义可能并不大,关键的焦点在于那些非战略商品上。
回顾历史,在 2018 年之前,中美之间保持正常贸易关系,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进口国,那时商品的平均关税税率仅为 3.1%。之后,特朗普在第一次担任美国总统时发动贸易战,到2020年卸任时的平均关税税率已经升至19.3%。

换句话说,即便没有这份新的法案,中国实际上也很难再与美国保持真正意义上的正常贸易关系了。
从税率的变化幅度来看,从19.3%提高至35%,差不多提高了16个百分点,这与 2018 年后的税率提高幅度大致相当。
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商品本身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再加上可以通过本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一部分关税提高带来的影响,增加16%的关税可能不会抹去中国商品的性价比优势。此外,2018年之间中国的全球贸易份额不仅没有因美国提高关税而下降,反而有所增长,刚刚过去的2024年更是首次达到25万亿元以上的出口额。

因此,倘若真把关税加到35%,或许情况也并非如人们所担忧的那般糟糕,从某种程度来说甚至可能是一种利好,毕竟低于预期中的60%至100%。
至于两党议员提出的法案里为什么将针对非战略商品税率设定为35%,非60%,恐怕是美国没有这么做一刀切的底气。
从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来分析,该国现在最害怕的就是通胀反弹。就拿去年12月的CPI数据来说,2.9%的同比增幅距离2%的长期目标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要想让物价趋于平稳,美国还需要不断压制物价的上涨,倘若大幅提高中国商品的关税会导致物价,尤其是那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高度相关的日用品的价格上涨,那么CPI很可能再次爆表。届时美国人的日子必将变得更加艰难,美联储的降息也没了指望。
在这样的复杂局势下,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关键因素,以此作为有力的谈判筹码,迫使美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以更加谨慎和理性的态度对待对华贸易问题。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 ,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