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继续收听新一期【资产所以然】,以史为鉴,今天与大家聊聊在高点买入之后,该等待回本还是逐步调整?
上周末我参加了一场客户交流活动,会后很多客户带着自己账户的问题来向我咨询,其中有些客户看似风险偏好较低,账户中没有股票基金;
但是再详细了解,才发现他们的个人资产可投资资产主要是7-10年国开债和货币基金,其中一半以上的资产是在去年陆续买入的7-10年国开债,而在此之前全部持有货币基金;
还有一些客户,则在市场的高点投资了较多的股票型基金,甚至还包括私募的股票基金,但实际并不了解基金本身的投资范围和总体费用等。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发现绝大部分客户买基金不完全是因为过去一段时间基金业绩较好,更多是来自于朋友的推荐或者出于对客户经理的信任,又或者是受“明星”光环的影响。
记得去年六月底我也参加了类似的客户交流活动,当时很多客户最关注也同样是“我买的基金亏了30%甚至50%,我该怎么办?我想等回本。如果调出的基金涨的更多那怎么办?……”
在那时的交流中,我对客户的建议是根据个人投资目标,资金流情况逐步调整配置结构,对于A股配置可以考虑采取红利类产品作为核心配置的策略。
在过去这9个月的时间,我们经历了A股在9月底的大幅反弹、随后回调,DeepSeek乐观情绪推动下的A股成长风格和恒生科技的大幅反弹,特朗普超预期关税政策给市场带来的动荡,海外市场波澜起伏、黄金连续突破历史新高、美债收益率的波动以及国内债券收益率上行。
然而再回看去年6月底很多客户向我咨询的是否应该调出某些三四年前的“明星基金”时,尽管当时的建议或许会让部分客户错失某几天甚至是在9月底A股的大幅反弹,但若将时间跨度放宽至今日,这些基金在9月底大幅反弹后,可能又再次回落至去年6月底甚至更低的水平。
今天还是想就高点买入的“昔日明星”产品后,我们究竟是等待回本还是逐步调整,我如何应对调整后的新基金表现在短期甚至不如之前的基金的愧疚感和后悔情绪,以及我作为FOF基金经理如何选择主动管理人,这些年在选择主动管理人思路上的变化等等做一些分享,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由于这一期的内容会比较多,因此我会分为上下两部分来分享。
今天我将主要和大家分享前两个问题的内容,下周将从FOF基金经理的视角谈谈对我筛选基金的一些思考。
在正式开始之前,不得不先回顾一下我在刚开始写“资产所以然”时常常提到不同幅度的最大回撤在不同的长期年化回报下等待回本可能面临的最大时长。
表1:不同回撤在不同的长期年化回报下净值回本时间测算

看到这里,您或许会鼓起勇气看看很久都没敢打开的账户。对于当前亏损的基金是否需要调整我个人认为不可一概而论,还是需要结合投资者本身整体的资金资产配置结构是否符合个人/家庭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当前资产配置结构是否有助于长期目标实现来看。
接着才是对单一基金的诊断,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将A基金换成B基金,但整体资产配置结构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也不利于长期目标的达成,那这样的操作实际也是没有重大意义的,甚至有可能导致更糟糕的后果。
这就好比医生对糖尿病患者说你需要控糖,少吃含糖高的食物,于是病人在饮食中降低了高糖水果和甜品的比例,但吃了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比如馒头面包等。
如果投资者计划从当前较单一的资产配置结构,逐渐向多资产配置转化。建议投资者先对各类资产本身的中长期风险收益特点、当前基本面情况等做了解后,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以及投资目标,在专业投资顾问指导下逐渐进行调整操作,而不是采用短期满仓“梭哈”或者“赌博”心态进行配置。总结下来,还是强调先对总财富做好“四笔钱”安排再进行中长期战略方向上的调整,最后才是对每个基金的审视。
此外,从短期来看,我们的确有可能面临调出的基金反而表现更好的情况。不论是我还是很多优秀的基金经理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和绝大部分投资者一样都会懊悔,愧疚甚至是自责,并且有可能把这一行为的产生怪罪于向我们推荐股票或者基金的研究员或者其他人。
这种情况在行为金融学上有个学术名词叫做“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 Bias)。这种心理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或努力,而将失败归咎于外部因素(如他人行为、市场环境或运气)。
例如,当投资亏损时,投资者可能会指责“市场操纵”“专家误导”或“他人跟风”等外部因素,而非反思自身决策的失误。这种行为的产生于羊群效应,与归因偏差、后悔厌恶有着很大的关系。注
(注: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投资者模仿他人行为导致决策失误后,可能将责任推卸给群体行为,而非承认自身的从众心理;归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一种更广泛的认知偏差,指人们错误地将结果归因于他人或环境而非自身。例如,投资者可能将亏损归咎于“市场噪音”或“信息误导”,而忽略自身的信息处理缺陷;后悔厌恶(Regret Aversion):为了避免因自身决策导致的后悔,投资者可能通过外部归因来减轻心理压力,例如将错误归咎于他人的建议)
就我个人在投资管理过程中的经历来看,克服这种情况产生的最好方式是不断提升自身投研能力,提升市场和资产本身以及投资标的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逐渐建立系统化的决策方法和体系,降低情绪化的非理性操作。
当调整的决定是更加深思熟虑的,并在可论证的科学框架体系下在可能在长期给组合带来更稳健的业绩,那么这种短期的愧疚感会大幅减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在投资决策前做到“深思熟虑”、“独立思考”和“提升认知”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决定是否接受建议做调整前,我认为首先投资者还是需要从长期个人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出发进行综合考虑,并且需要先充分了解为什么投资顾问的建议可能是更加具有合理性的,这些资产的中长期特点,短期潜在风险收益有哪些,新调入的产品为什么在中长期更优,短期可能存在的风险是什么,以什么方式调整会是更加合适的等等。
而不是在自己不充分梳理个人状况,也不了解为何对方给出建议,为什么这个建议更具备长期合理性的情况下盲目交易。如果从同一类型的A基金换到B基金只是因为B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近期表现更好,很有可能的结果是B基金短期收益更高,长期风险更大。因此调整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并且是有助于长期目标实现的。
打一个不太恰当但是好理解的比喻,是否调整现有的基金,尤其是那些已经亏损的基金,就好比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需要抉择是否要跟伴侣分手或者离婚。也许现阶段在关系中遇到的不顺利只是生活中正常的磕绊,但不影响整个家庭大的和谐和家庭共同目标的实现,这种调整或许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没有必要的。
然而如果有的不顺是来自于根本性的原则问题,那么即便短期缓和,我们可能也需要结合总的情况来协调或者思考后面的决策。继续选择逃避不面对,即便知道问题,也不想改变,或许组合和生活一样永远都可能被现有状况绊住,停滞不前甚至更糟糕。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