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第七感:一秒看见事物本质的能力

最近看到一个概念,叫“第七感”。前六感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超感官知觉,而第七感则是对相互连接的世界的感知力。

最近看到一个概念,叫“第七感”。前六感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超感官知觉,而第七感则是对相互连接的世界的感知力。

比如有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在编写代码时,不仅能预见代码的功能实现,还能洞察到潜在的系统集成问题,如数据兼容性、安全性漏洞和未来可能的扩展需求。他们能够想象不同软件模块如何无缝协作,从而设计出高效且可维护的架构。

有的时尚设计师,看到一块布料或一种色彩趋势时,立刻能联想到它如何融入当下的时尚语境,预见到它可能引发的潮流风向,感知到不同元素(如款式、材质、配饰)之间的搭配效果,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市场需求的作品。

搞制造业的人看到某个产品,马上脑子里就能知道它需要多少供应链和大致的成本。

创业的看到一个现象,马上脑子里就能蹦出一个需要协同很多人的商业解决方案。

我见过一些研究明朝历史的,跟他们交谈时发现,他们不仅知道那些显赫一时的历史人物、权谋斗争、经济状况等,还能够在无数细节之间找出潜在的联系。

他们能理解某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甚至能够预见历史的脉络如何在不同的时期交织、延续、转折。这种预判力,让他们在接触到新的历史事件时,能迅速提出有深度的见解,甚至跳脱出表面,思考到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等对事件发展的深远影响。

这就是第七感,一种能够洞察复杂世界中隐形联系、潜在规律和深层次模式的能力。

那么,第七感是怎么来的?

首先是大量信息的积累和整合。

这其实就是专家的直觉。

这种直觉来自他们对领域内信息的深度理解与长期积累。举个例子,历史学者在研究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时,他们不仅仅是背诵事实或人物,而是不断地在各种事件和细节中找出潜在的联系,形成自己的理解和预判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息的整合会使得他们能够迅速识别出新的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与趋势。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记忆的累积,更是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一个有机、紧密连接的知识网络。

其次是跨领域连接的能力。

科学家在做跨学科的创新时,往往需要将物理学、数学、甚至艺术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才能突破传统的界限。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跨领域的连接也表现为能迅速从一个行业的知识中引发另一个行业的洞察。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可能在面对市场需求时,立刻联想到技术发展、社会变化和消费者心理等多方面因素,而这些连接常常促成创新性解决方案的产生。通过这种方式,第七感使得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更加灵活和全面,从而更有可能在复杂的局面中找到切实可行的答案。

最后是深度思考与反馈调整。

这是第七感不断进化的关键。没有深度思考,信息就难以被有效吸收与内化,而没有反馈的调整,思维就无法持续精进。举个例子,创业者在初创阶段通常会经历大量的试错过程。每次失败都会带来新的反馈,这些反馈不断推动他们调整思维和策略。

通过深度思考,他们能从每一次失败中总结经验,从而避免未来犯同样的错误。这个过程让他们的判断力更加精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洞察力。正是通过这样的持续反馈与调整,深度思考得以不断优化,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不断深化,最终提升了我们的第七感。

很多事情,知识体系(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暂用知识体系吧)丰富的人无法对知识体系匮乏的人解释清楚,因为后者经验太少,解释了也不愿意相信。知识体系丰富的人,容易通过自己积累的知识、案例进行模式匹配,从而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知识体系匮乏人因为缺乏这种快速模式匹配的能力,所以很容易头脑冲动、被欺骗,而且还因为知识匮乏,信息处理能力弱,对一样事物容易解读出错,做出种种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反应。

比如很多年轻人抱怨年长者只会讲大道理,既不生动,也不有趣,并且排斥这种“爹味”,而年长者其实也很无奈,苦口婆心讲真理,结果年轻人就是不听。

这背后的实际原因,其实是年长者通过提炼自身丰富的经验背景后形成的认知,无法有效被年轻人共鸣,年轻人因为缺乏相应的经历,所以无法理解和内化复杂的信息,就成了鸡同鸭讲的局面。

比如,我以前理解的“见多识广”,是指一个人积累了丰富的阅历,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事物,从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智慧。但今天的我理解的“见多识广”,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经验积累。

它更像是一种预训练与强化学习的结合体。

预训练代表着在信息的海洋中不断吸收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认知框架,而强化学习则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馈,在面对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情况时,灵活调整和优化自己的判断与行为。正是这两者的交织,使得“见多识广”不仅是个人经历的叠加,更是不断迭代和升华的认知进程。

这就是知识体系丰富的好处,发现了以前不知道的细节之间的联系,可以吸收新概念形成新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