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家三代守红军墓90年,没有报酬还挖自家祖碑,只为传承红色精神

一家三代坚守一地,90年间宁死不屈、代代延续。只为守护一个,向34位红军战士许下的承诺。为此不惜舍掉性命、自掘祖碑。这背

一家三代坚守一地,90年间宁死不屈、代代延续。

只为守护一个,向34位红军战士许下的承诺。

为此不惜舍掉性命、自掘祖碑。

这背后到底是段什么样的赤色故事?值如此坚守得吗?

一代守墓人,宁死不屈坚守承诺

“经过安葬之后,国民党时长来抓我爷爷抓了几次,要我爷爷供出红军安葬的地点,要我爷爷毁掉墓地,我爷爷宁可自己受罪也不愿屈服……”

2025年,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一位年过六旬的老者正在接受记者的专访。

他面目和善却字字有力,站在一块有些“孤寂”的墓碑前,正叙述一段与自个儿祖上三代都密切关联的真实经历。

这位老者叫做彭子文,嘉禾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

彭子文

生在这样一座小县城,却从青葱到年迈,都从未走出家乡。

他不是没有志向和憧憬,而是为了坚守一个承诺!

而这个故事,得从90年前说起。

1934年11月17日,我党中央红军下辖的“红星”纵队长征途经嘉禾县晋屏镇的甫口村。

在这里我军部队突遭国民党队伍的阻截,随后两军于这座村子中的赤硃岭正面交锋、展开激战。

彭子文

这期间,红军战士们与当地村民彭助立相识,结下了深刻的革命情感。

他便是彭子文的爷爷,亦是当时甫口村农会会长。

彭助立在很早之前就和我党关系匪浅,有过密切接触。

当年主席特派人员到当地组织农民运动时,为躲避国民党抓捕,所设的藏身之所就在彭助立家。

当时亦是彭助立自愿提供,彭家也就此与工农红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此番“赤硃岭鏖战”亦是如此。

红军战士起先只是在甫口村稍作停留,而彭助立则热情组织村民为战士们以稻草铺床,简单过夜。

“红星纵队”的战士也为村民挑水、打扫,可突如其来的战争却打破了平静。

“这里原来是一个小石山,他们的机枪就架在这里,四台机枪全部对着上面的红军扫射。”

激烈的交锋从清晨一直持续到晌午,直至中午11点两军才堪堪停火。

敌军百余名士兵被我军全数歼灭,但红星纵队亦牺牲惨烈。

34名战士埋骨于此,可纵队前进的步伐却不能因此停歇。

这时,队伍首长将彭助立唤来,万分恳切地向他提出请求和嘱托。

“彭会长,我们的部队马上要撤走,这里伤亡的战士就拜托你们安葬了,请务必保护好!”

因为工农红军有严密的纪律及保密措施,彭助立无法得知这34名烈士的真实姓名。

唯一知道的是,他们大多来自江西。

然而在那个被国民党围追堵截的时代,要埋葬整整34位红军烈士的遗骸风险极高,等同于冒着生命危险。

因此彭助立及当地村民根本无法给烈士挖坟包立碑,只能在隐蔽的地方埋葬遗骸后,搬来两块红色鹅卵石作为标记。

即便如此小心谨慎,国民党方面还是发现了端倪。

随后他们屡次将彭助立关押起来严刑拷打,设法逼问出烈士们的坟塚,欲将其摧毁。

而彭助立却一直宁死不屈,即便承受着巨大的折磨和摧残,也从未透露一个字。

最终国民党毫无所获、悻悻离去,但彭助立却因伤重落下了长久的病根。

在被疾病折磨的十年里,每当清明时节和红军纪念日,两颗红色鹅卵石前仍少不了彭助立带着家人前来祭扫的身影。

这其中就包括彭助立的大儿子,彭作恭。

二代守墓人,一枚硬币凝固誓言

1944年十月,“赤硃岭战役”结束整整十年后。

烈士们的第一代守墓人彭助立,带着常年伤病的折磨离开人世。

他到死都坚守着“务必保护好”这五字承诺。

而这个承诺,亦并未因彭助立的离去而随风消逝。

临终前,彭助立将儿子唤来跟前。

以最为严肃郑重的口吻,将“守好红军墓”的嘱托交付给了下一代。

至此属于第二代守墓人“彭作恭”的时代来临了!

“赤硃岭战役”发生时彭作恭才不过8岁,但那场与工农红军短暂的相遇,却在彼时年少的孩童心中烙下了刻骨的烙印。

“红军不住我们的房子,不要老百姓的一针一线。”

这是彭作恭后来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当年“红星纵队”来到甫口村,百姓们在彭作恭父亲彭助立的带领下热情相迎,纷纷邀请红军来家里做客。

但红军都是一一婉拒,最终只愿在村民家的牛棚过夜。

甚至红军还屡屡帮村民挑水做饭、洗衣洒扫,即便他们也饥肠辘辘、难熬艰辛。

正是如此,不取分毫、积极回馈百姓的红军精神,自此在彭作恭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整整90余年,彭家一直留着一座小小的石磨。

看似平平无奇,却被所有彭家人视为珍宝,它的“缘起”就和彭作恭有关!

在“赤硃岭战役”前一天,整个甫口村还和煦安详。

冬日难得的阳光笼罩在山岭上,乍暖还寒,这时一位极年轻的红军战士正和8岁的彭作恭闲聊,时不时推推跟前的石磨。

“小伙子,你家水缸没水了,你带我去挑点水吧。”

年轻的红军在请求彭作恭帮忙带路找到水井后,递给他一枚圆圆的硬币,作为这个请求的回馈。

随即他又嘱咐小小的少年好好学习、快快长大,今后为祖国多做贡献。

8岁的彭作恭自此拥有了人生中第一个大朋友,是一担水、一推磨和一枚硬币的交情。

亦是一个芳华青年对一位青葱少年,连带对祖国的未来赋予的嘱托。

然而次日战斗打响,当炮火和硝烟在晌午结束时,彭作恭随父亲登上赤硃岭,收敛烈士遗骸。

34具烈士遗体中,堪堪就有那位给予他硬币的青年战士的面容。

面对走得并不安详的“朋友”,彭作恭放声大哭。

一个仅仅8岁的孩童,在一瞬间长大,了解了生命的珍贵,亦理解了活着的意义。

红军不怕牺牲、赤胆远征的精神影响了彭作恭一生。

在父亲彭助立离世后,他毅然决然拾起了第二代守墓人的重担。

岁月流逝,新中国成立,彭家再也不用小心翼翼地隐藏烈士们的坟塚,这让彭作恭有了给烈士立碑的想法。

但彼时条件有限,哪儿来那么大块墓碑呢?

一番思考后,彭作恭将视线定格在了自家祖坟。

“父亲把我家老祖宗的三块墓碑,中间这块挖出来,磨掉原字,然后亲笔写下‘三四十名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彭子文叙述道。

彭作恭这样自挖祖碑改为红军墓的做法,却瞬间引来了亲兄弟们的不满和反对。

兄弟指责他不敬不孝,难以理解彭作恭为一句承诺做到如此地步的行为。

但彭作恭却力排众议,告诉自己兄弟,红军来村中的时候你们还小,不懂事。

但凡经历过那场战争,理解了那场生死,就说不出如今这些话。

如果没有红军远征,还会有后来的祖国和你我吗?!

就这样,甫口村的红军墓由彭作恭亲手建成。

他亦如父亲那般,数十年如一日地带着家人祭扫、填土。

彭作恭的职业是当地小学的人民教师,在对待下一代的教育上,亦是尽心尽力,时刻不忘传承红色精神。

一有机会就向孩子们讲述那段峥嵘的历史,每到清明还会带着全校师生前去墓地祭扫,献上花圈。

在彭作恭用尽一生书写的回忆录中,他字字清晰地叙述了这段岁月里,每一个与红军及红军墓相关的细节。

正如他所言,彭家世代所传承和坚守的从来不只是一块墓碑或一句承诺。

而是要守住伟大的红军精神,所带给世人的深省及反思。

守住初心,守住历史!

三代守墓人,耳濡目染中的觉醒

“他说红军精神,永远值得敬佩,值得学习!”

在讲述自己与父亲的记忆时,彭子文提及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如果说爷爷彭助立是亲历历史,与红军结下深厚友谊后的坚守。

父亲彭作恭是儿时莫大的触动,影响了他一生的选择。

那从未亲历那段历史的彭子文,又是如何坚定接下第三代守墓人重担的呢?

一切都源于四个字:“耳濡目染”!

彭作恭87岁离世,成为守墓人的这数十年间,每时每刻都在督促子女们莫忘初心,牢记历史。

耳濡目染间,父亲口中描述的红军,如同生命里一道永不止息的亮光,持续照亮着彭子文成长的道路,星火不熄。

时光流逝间,父亲一天天老去,却仍然拖着久病成疾的身体定期祭扫红军墓,数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这在彭子文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逐渐使彭子文坚定了要继承这道坚守和承诺的决心。

2013年,彭作恭去世,儿子彭子文毅然接下了“守墓人”的使命。

这一年他56岁,人到中年的他自掏腰包继续对墓碑进行维护。

而正于此时,当地政府也拨款对红军墓进行了进一步扩建及修缮。

如今,甫口村的红军墓已不再只是一片土堆、一块墓碑。

伴随英魂的还有一整片肃穆的园林,落叶纷繁、苍松作伴。

如今,第三代守墓人彭子文也逐渐年过古稀。

而他即便退休,仍不曾忘记这段历史及精神的延续。

每当有人前来祭扫和瞻仰,即便再忙,彭子文都会来到现场。

这么多年,他不厌其烦地扮演义务讲解员的角色,一遍遍向人们诠释那个他从父辈口中传承而来的红军故事。

不仅如此,在红色精神的影响下,彭子文一生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做出各种贡献。

他担当村中的调解员、护林员,还自掏腰包组建村剧团,为当地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实际的推动和贡献。

但对于一个花甲老人来说,时间的流逝是那般残忍。

亦使彭子文逐渐感到力不从心,可彭家的承诺和传承却决不能断熄。

于是不久前,彭子文下定决心将长年在外的大儿子叫回了家,事无巨细,一一嘱托。

“这是太爷爷留给爷爷,爷爷再留给我的珍贵资料,我也将近70岁了,如果动不了,起不来了,这些就交给你了!”

在记者问起彭子文的大儿子,成为第四代守墓人是否有压力的问题时。

他诚实地承认了这份责任所赋予他的沉重。

诚然,那样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整整34位为祖国理想流血牺牲的英魂,要挑起这份责任又如何不沉重呢?!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说:

“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用行动来证明!”

结语:

和爷爷彭作恭一样,彭家的第四代守墓人,彭子文的长子本职工作也是人民教师。

而无论作为教师还是红军墓的坚守者,彭家人这91年如一日,时刻坚守的信念其实用短短两个字就能诠释。

那就是“传承”。

人的一生很短暂,从出生到死亡,至多不过百年。

自古以来,有多少位高权重者、身世显赫者、家财万贯者。

费尽心机希望哪怕一点点延续生命的长度,却每每痴心妄想,甚至忽略了生命的质量。

人的一生又很长,从祖辈到父辈,再从父辈到你我。

生命永远在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以“血缘”作为载体永恒地延续。

而在这血缘延续的过程中,记忆也在代代传承!

红军的岁月早已离我们远去,当代国人几乎从未历经战争,看不到断壁残垣的世界,亦不曾经历最为残忍的血泪和生死。

但我们依然能从书本的教育中、父辈的叙述里管中窥豹,了解那段必须铭记的历史,这便得益于传承!

在那个红色年代,是工农红军将“不怕远征”的精神和信仰传承给了如彭助立一般的普罗大众。

再由彭助立延续给儿子彭作恭,由彭作恭传承给彭子文。

传承,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的品质。

亦是一代代国人牢记红色使命、延续红色血脉、不忘初心、不负革命先辈的唯一途径!

而我们都应做好接受这份传承的准备!

参考资料:

守墓人彭子文:红军故事代代讲 红色精神代代传——嘉禾县融媒体中心

一家三代义务守护红军烈士墓 传家宝承载怎样的红色密码?——寻情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