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体育饭圈化」真能斩草除根?

「运动员饭圈化」可以说是运动员影响力提升的后遗症:总被提起,又总无可奈何。众所周知的原因,最近因为刘国梁接受采访这话题再

「运动员饭圈化」可以说是运动员影响力提升的后遗症:总被提起,又总无可奈何。

众所周知的原因,最近因为刘国梁接受采访这话题再次被摆在台面上。

结合近期乒乓赛事的粉丝风波,这既像是一种针对事件的机会公关,也像提前预示顽症该“医治”的声音。

说起来也显幽默,运动员饭圈化曾是一种优点,毕竟饭圈化的暗语便是商业化,也是不少品牌梦寐的IP缩影。

一边是举国培养体系即将改革,另一边又是以资本捧起的商业模式,这种拧巴的过渡期自然避免不了批判的声音。

但现在「去饭圈化」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么?

价值

「不买票就老实了」成为一些抵抗去饭圈化的回应模版。

文娱不分家,作为饭圈化最多的娱乐圈语境下,饭圈实际上和「价值」深度挂钩。

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明星内容里,总会夹杂「营业」、「话题」、「炒作」等词汇,因为纯靠作品输出到观众买单,这个过程极度消耗时间,还未必能转化成商业成绩;

你必须提供一些附加价值给受众,这才容易产生话题效应,愿意为“公众人物转变成的符号”而买单。

很多人认为饭圈≠粉丝群体,但实际从商业角度来思考,更高粘性更愿意出资的“饭圈”存在更体现明星的价值。

但就像现实一样,体育项目是分“阶级”的,排球无法抢了足球榜一地位,即使营销再发力观众基数也不是一个量级的。

有限的关注下发挥挖掘更多的价值,「饭圈化」自然成了版本答案。

在冷门的体育项目肯定也会有受众,但门票对比周边、代言、提升综合费用来说,真是小巫见大巫。

「不买票就老实」的威胁并不是门票收入,毕竟黄牛炒得再高也和官方无瓜葛,更大的影响是延伸下的其他隐性收入;

可能是赛事融合模式下的招商赞助、运动员的商务劳务费下滑、甚至赛事推广后的联名器材分成...这些都令人垂涎和难以舍弃。

饭圈化不是运动届的必然选择,但确实多个行业推演下“快速将名气变成价值”的理想案例。

情绪

饭圈化能被大众舆论所厌恶,很大原因归咎于“越界”,它伤害到那些不带情绪的局外人。

构建饭圈生态靠的是非理性,主要靠的就是情绪。

以争议最大的奥运女乒来说,如果说竞技比赛成绩是一切基准,那争议便不会产生;

也恰恰因为非理性原因,“有情绪”的饭圈展现在大众舆论环境下,争议就产生了。

这既是体现在商业化的里子,也是衡量赛事热度的面子,对于有表现项目治理成绩的需求来说,这无疑全是优点。

尤其在社群化的互联网环境下,有情绪就是撬动流量的钥匙,上可影响赛事多元化发展,下可保持运营收入可能。

但同时,情绪产生的“漫反射”总令人诟病,那些尖锐的情绪也容易带动其它人,这不仅影响其它观赛受众,也影响到了运动员的状态和生活,甚至是国际赛事里的不稳定因素。

这就是典型的剂量过猛:一旦“饭圈行为”出圈了,那些“显眼的举措”自然会被广泛的社会舆论审视。

现阶段的“除饭圈化”举措大多围绕在「劝」上,去掉超话、呼吁理性行为、探讨文明观赛条例等,至于效果是否显著,结果可能有点像年年被提起普及双休一般。

说到底,真去除“饭圈化”利弊顾及太多,它既是社会倡导的运动员荣誉化的延续,也是解决利益主义下的下策;

这不仅在体育圈存在,也涵盖所有以公众形象为收益起点的必然,是个人崇拜下狂热文化的分支,与其说是资本高效的引导,不如说是社会精神扭曲的一律缩影。

饭圈化除根几乎不可能,但限制在圈内的有限爆发,实现不波及公众话题的可能还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