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疗,强调的就是主动监测。尤其是近年来医学界一直在开展与之相关的教育、宣教工作,但是,对于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仍然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目前,诸多的临床研究和知名杂志,如“NEJM”上均呼吁需要避免过度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初始治疗
一般来说,对于<10mm的甲状腺结节和<15mm但没有可疑恶性肿瘤超声特征的甲状腺结节,鼓励进行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监测即可,此时也完全没有必要进行所谓的活检。
主动监测的策略就是要定期复查颈部超声,包括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以确定疾病的进展情况。尤其关注于那些单灶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大小不超过10mm,结节远离喉返神经和食管,无甲状腺外侵犯、转移或侵袭性细胞学证据。对于这些结节来说,采用的应对措施就是以观察即可。在多项临床研究中证实,长期的主动监测是安全可行的,不会导致结节的快速生长,或者是发生远处转移,即便是后期再实施手术治疗也是安全的。
目前,尽管已有很多临床研究、文献均支持主动监测的策略,但是,在许多国家,由于患者、医生和系统方面的障碍,主动监测很难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普遍的接受。
甲状腺癌的微创治疗
对低危型甲状腺癌患者实施微创治疗,即采用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激光消融等微创介入疗法,也可以成为甲状腺癌治疗的很好方法,这也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可以在未来替代手术治疗的方法。
各种消融治疗方法,其作用机制虽略有不同,但它们在肿瘤选择标准、肿瘤应答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却基本相似。目前,绝大多数的医生都认为微创介入治疗的理想肿瘤特征是甲状腺内乳头状癌,直径<10mm,距离热敏感结构,如气管、食管和喉返神经的距离需要>5mm。即便如此,对于治疗后的患者而言,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仍然是不慎的热损伤附近的喉返神经,导致暂时性声音嘶哑。为了尽量减少对周围结构的损伤,建议在目标病灶之外留出安全距离,以最大限度的保证安全。
多项研究表明,微创介入治疗甲状腺乳头状微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是,这些技术的使用依旧是在低危甲状腺乳头状癌上获得的结果,而且相关的临床研究集中于回顾性研究,或者是集中在中国、意大利和韩国等几个国家。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扩大研究,因此,微创热消融目前仅适用于不适合手术治疗或更倾向于选择这种治疗方法的低危甲状腺癌患者。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甲状腺癌患者,微创介入治疗的并发症风险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