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肥西县,有这样一个地方,它不仅是一片属于过去的建筑群,更是一段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历史。
当你走进这个名叫淮军圩堡的群落,你会发现,尽管墙石、砖瓦已显苍老,它依然屹立不倒,诉说着曾经的风雨和故事。
肥西淮军圩堡群是江淮地区现存最为集中的圩堡,其中间流露出的古老气息让人不由得停留片刻,仿佛自己成为了时光旅者。
有人称它为“东方城堡”,这个名字不仅是对其古老建筑形式的赞誉,更是对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认可。
这些建筑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是淮军文化的载体。
无论是刘铭传所建的刘老圩,还是张树声、唐定奎所筑的张老圩、唐老圩,它们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淮军是那个年代的军事力量,而这些圩堡便是他们留下的住所,见证着一代人的辛勤和智慧。
“人大+检察”机制:监督合力保护文物过去几年里,这些岌岌可危的遗产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破坏,直到一个双剑合璧的合作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人大和检察机关一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监督保护合力。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23年,当地人大与检察院开始双向衔接工作,建立了建议与监督的新机制。
这标志着一种新的文物保护模式的到来,让隐匿在偏远地带的历史建筑重新被关注。
肥西县检察院在探索中发现,某些圩堡由于未能得到妥善管理,出现了地板凹陷、门窗破损等状况。
于是,一个检察建议书被递交给相关部门。
在大家协力推动下,周老圩等建筑终于有了重生的机会,99万元的专项资金更是补给了修缮工作的燃料。
周老圩的修缮与保护:从建议到行动而在周老圩的修缮过程中,人们看到了一场关于文化延续的行动。
初期修缮效果并不理想,肥西县检察院因此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在此推动下,相关部门加快了整改项目。
庭院内,工匠们用心处理每一个细节,墙体得到修复,门窗崭新而挺拔,原本破损的地板也重焕生机。
这次修缮不仅是建筑的重建,更是文脉的愈合。
有人感慨,周老圩的个案经验为其他圩堡群提供了借鉴,让江淮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存续的契机。
文化的重新焕发展现了它的力量,它不只是过去的遗迹,而是未来的根基。
专项行动推动全面保护,淮军圩堡成为肥西文化名片人们常说,行动胜过言辞。
在肥西县,各方积极推动全面的圩堡保护行动,并撰写了调研报告。
如今,保护行动已消除多处安全隐患,通过集群式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利用,这片“东方城堡”再次迈入生机勃勃的阶段。
刘老圩依托刘铭传故居,焕发了高质量党建和研学的生机;周老圩则成为教育研学的基地;唐老圩则以农文旅融合模式展示其独特魅力。
不仅是建筑,圩堡群已经成为肥西县充满活力的文化名片。
在这些行动背后,是人们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与热爱。
每一次修缮,每一处保护,都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盼。
过去的建筑重新活了起来,它们不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而是生动的文化标识。
总结与思考最终,这些被拯救的文化遗产告诉我们:保护本身是一种延续。
它不仅保持了历史的体面,更重塑了人们与文化之间丰富的互动关系。
肥西县的淮军圩堡故事,也许只是中国无数地方文化保护行动中的一个,但是它让人们看到,历史的旧址不仅仅是一种地域记忆,更是集体共有的文化传承。
在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我们明白,历史遗址不只是它自身的价值,更是在于它如何连结未来。
使瓦砾寂静无声,使砖墙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或许,这便是我们需要继续前行的动力。
在时代的洪流里,如何让古老的声音继续回响,成为每一个守护者所共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