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个不经意的选择,一个被很多人认为"愚蠢"的决定,却在四十年后让整个村子都改变了看法...
01
"娘,我想跟你回家。"
李秀兰正要转身离开集市,突然被拽住了衣角。她回头一看,是个瘦小的男孩,衣服破旧,脸上还带着淤青。
那是一九八三年的春天,李秀兰像往常一样来到镇上的集市卖自家种的蔬菜。眼前这个男孩,从早上开始就一直在她摊位附近转悠,时不时偷瞄她几眼。
"你叫什么名字?家在哪里?"李秀兰蹲下身,轻声问道。她注意到男孩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但还算干净,看得出是经常洗补的。
"我叫小豆,今年八岁了。"男孩低着头,声音很小,"我爹娘和奶奶都不在了,跟叔叔婶婶住在前村。"
李秀兰伸手摸了摸男孩的脸,那些淤青看起来新伤旧伤都有。"他们是怎么对你的?"
男孩抬头看了她一眼,又赶紧低下头去:"叔叔婶婶说我是赔钱货,总是打我。昨天我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婶婶就……"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李秀兰心疼地掏出手帕给他擦眼泪:"别哭了,你吃过饭没有?"
男孩摇摇头:"昨天到现在都没吃。"
李秀兰赶紧从篮子里拿出自己带的馍馍:"先把这个吃了。"看着男孩狼吞虎咽的样子,她的心揪得更紧了。
"我不想回去了,求求你带我走吧。"男孩吃完后,抓着她的衣角不肯放开,"我什么活都会干,我很能吃苦的。"
李秀兰心里一软。她和丈夫王德明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两个女儿都很懂事。大女儿王兰今年十岁,小女儿王梅八岁,跟眼前这男孩差不多大。
"你真的想跟我回家?"
男孩用力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一定会很听话的!"
"那你得答应我,到了家要听话,要跟兰兰、梅梅好好相处。"
"我一定听话!我什么都会做!"男孩擦了擦眼睛,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02
回家的路上,李秀兰才知道男孩的详细身世。他父母去年得了重病,前后相继去世,奶奶伤心过度没多久也走了
叔叔婶婶勉强收留了他,可是常常打骂他,连饭都不给他吃饱,有时还让他饿着肚子睡觉。
"你读过书吗?"李秀兰问。
"读过一年,后来叔叔说读书费钱,就不让我去了。"男孩回答,"但我认识不少字,以前奶奶教过我。"
到家时,王德明正在院子里劈柴。看见妻子领着个陌生男孩回来,他停下手中的活计,皱起了眉头。
"德明,这孩子可怜,我就把他带回来了。"李秀兰小心翼翼地解释情况,"你看看他身上的伤。"
王德明放下斧头,仔细打量着男孩:"咱家本来就不富裕,还要养个外人?"
"爹,我会很听话的,我什么活都能干。"小男孩怯生生地说,"我会砍柴、喂猪、喂鸡,还会帮着干农活。"
这时,王兰和王梅从屋里跑出来,好奇地看着这个新来的男孩。
"娘,他是谁啊?"王梅问道。
李秀兰摸摸女儿的头:"他叫小豆,以后就是你们的弟弟了。"
"真的吗?太好了!"王梅高兴地拍起手来,"我一直想要个弟弟呢!"
王德明看着一家人的反应,又看看男孩期待的眼神,终于叹了口气:"那就留下吧,以后就叫王小海。"他想了想又补充道,"正好跟梅梅一般大。"
就这样,王小海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刚来的那几天,他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做错什么事被赶走。
但很快,他就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家庭。一大早就起来帮李秀兰担水,跟着王德明学着干农活,放学后还主动帮着王兰做家务。
李秀兰是个能干的女人,除了种地,还靠着编织手工艺品贴补家用。晚上纳鞋底的时候,王小海就坐在她旁边,有时帮着穿线,有时就静静地看着。
03
"娘,我也想学。"一天晚上,王小海怯生生地说。
"男孩子学这个做什么?"李秀兰笑着说,"你还是好好读书要紧。"
"我想帮你多赚点钱。"王小海认真地说。
李秀兰摸摸他的头:"傻孩子,你听话就是对娘最大的帮助了。"
但村里人知道这事后,纷纷说李秀兰傻。
"这年头自家孩子都养不起,还往家里捡人?"隔壁的张婶子经常这样说。
"就是,这孩子来历不明,万一以后惹出什么祸事来怎么办?"李婶子也跟着附和。
更让人议论的是,王小海来了没多久,李秀兰就给他报了学。
"这孩子聪明着呢,跟梅梅一个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李秀兰总是这样为王小海辩解,"你们是不知道,他认字可快了,老师都夸他。"
可村里人不这么想。这天,李秀兰正在院子里纳鞋底,突然几个街坊邻居找上门来。
"秀兰啊,我们都是为你好。"张婶子开门见山地说,"那孩子来路不明,你们也不知道他家里有什么遗传病没有,万一以后有什么问题可咋整?"
李秀兰手上的活没停:"我看着挺好的,懂事又听话。"
"这话可不能这么说。"李婶子接过话头,"你家日子本来就不宽裕,两个闺女还要上学读书,再添一个吃饭的,那不是自找苦吃吗?"
"可不是嘛,"王奶奶也帮腔,"要我说啊,趁着孩子还小,赶紧送到福利院去。这样对谁都好。"
李秀兰放下手中的活计,抬起头来:"我都把他当亲生的了,哪能说送就送?再说了,孩子这么懂事,学习又好,我相信他以后一定有出息。"
邻居们见劝不动她,只好摇着头离开。但村里的闲言碎语并没有因此停止。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王小海果然如李秀兰所说,不仅学习好,干起活来也很麻利。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帮着干农活,从不偷懒。
04
王德明虽然不善言辞,但看到这个便宜儿子这么争气,心里也很欣慰。有时在地里干活,还会教他一些农活的诀窍。
"要选好季节播种,看准时机施肥。"王德明一边干活一边教导,"做人也是一样,讲究个时机。"
王小海认真地点头,把这些话都记在心里。
时光飞逝,转眼间王小海已经上了初中。这些年,李秀兰夫妇省吃俭用,供着三个孩子上学。
王兰考上了师范学校,王梅的成绩中等,但也坚持读书。而王小海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小海啊,你这成绩要是能考上重点高中就好了。"班主任找到李秀兰,"不过学费可能要多一些。"
李秀兰回家后,跟丈夫商量这事。王德明沉默了许久:"咱们再想办法吧,实在不行就找亲戚借点。这孩子这么争气,不能耽误了。"
最终,王小海如愿考上了县重点高中。李秀兰夫妇东拼西凑,总算筹够了学费。高中三年,王小海住校的费用都是李秀兰每个月赶集卖手工艺品赚来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那年,王小海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省重点大学。当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时,李秀兰激动得哭了。那一年,全村就他一个人考上了大学。
"秀兰啊,看来你这么多年的辛苦没白费。"连一向爱说闲话的张婶子也不得不承认。
大学四年,王小海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时,他被一家外企录用,工资比一般应届生高出许多。工作没多久,因为能力出众,很快就得到了提拔。
转眼间,王小海已经工作三年了。这天,村里人看见一辆崭新的小车开进了村子。
车子直接开到了王德明家门口,当王小海从车上下来时,村里人都惊讶地说不出话来。
"爹!娘!"王小海风风火火地跑进院子。李秀兰正在做饭,听到声音赶紧出来,看见儿子西装革履的样子,一时有些恍惚。
"这是你的车?"李秀兰擦了擦手上的水。
"是啊,"王小海笑着说,"我现在是公司的技术总监了,工资涨了不少,就买了辆车。"他从车里拿出几个大包小包,"这是给你们买的东西。"
王德明放下锄头走过来,看着儿子的派头,忍不住红了眼圈:"有出息了,有出息了。"
"爹,这是给您买的保健品,娘,这是您喜欢的那种面霜。"王小海一件件拿出礼物,"对了,我这次回来是想跟你们商量个事。"
"什么事啊?"李秀兰一边收拾礼物一边问。
"我想把老房子翻新一下,装个暖气,再建个卫生间。冬天也好住。"王小海说,"再买个小楼房在县城,冬天太冷的时候,你们就去县城住。"
李秀兰和王德明对视一眼,都有些犹豫:"这得花不少钱吧?"
"不用你们操心,"王小海认真地说,"这些年你们把我养大,供我读书,受了多少苦我都知道。现在我有能力了,不好好孝敬你们,我还算什么儿子?"
05
这时,院子外面已经围了不少看热闹的邻居。张婶子探头探脑地往里看:"哎呀,这是小海回来了?现在在哪高就啊?"
王小海笑着跟大家打招呼:"在省城一家外企做技术总监。"
"好好好,有出息!"李婶子连连称赞,"秀兰啊,你这些年的付出真是值了。"
"可不是嘛,"王奶奶也凑过来,"当年我们都说你傻,现在看来是我们有眼无珠啊!"
李秀兰听着这些话,心里五味杂陈。她想起当年那个瘦弱的小男孩,再看看如今西装革履的儿子,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
"娘,别哭了。"王小海连忙掏出手帕给李秀兰擦眼泪,"我这次回来还有个惊喜要告诉你们。"
"什么惊喜?"李秀兰擦干眼泪。
"公司准备在县里开分公司,让我负责。"王小海高兴地说,"这样我就能经常回来看你们了。"
这个消息让李秀兰和王德明都喜出望外。当天晚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王小海给父母倒了一杯酒。
"爹,娘,这杯酒我敬你们。"王小海举起杯子,"要不是当年娘把我带回来,要不是你们供我读书,就没有我的今天。"
"傻孩子,"李秀兰笑着抹眼泪,"你有今天都是靠自己争气。"
"不,"王小海摇摇头,"是你们给了我一个家,给了我重新做人的机会。"
06
第二天一早,村里就炸开了锅。王小海请了工程队来,要重建老房子。不到半年,一座新房子就在原址上拔地而起。宽敞的客厅,明亮的卧室,还有冬天可以洗热水澡的卫生间。
同时,王小海也在县城买了一套电梯房,添置了新家具。每到冬天,就接父母去县城住,等开春了再回村里来。
日子渐渐好起来,李秀兰夫妇的生活也轻松了许多。王小海常常往家里跑,有时带着水果零食,有时带着营养品。村里人见了他,都要夸上几句。
"秀兰这运气真是太好了,"村里人经常这样说,"养了个这么有出息的儿子。"
"可不是嘛,"张婶子感叹道,"比他亲生的还孝顺。你看那县城的房子,老家的新房子,样样都安排得妥妥的。"
李婶子也跟着点头:"早知道当年我也去集市捡个男娃回来多好。"
这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但李秀兰知道,儿子的懂事不是捡来的,是她和丈夫用爱心浇灌出来的。
四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在集市上拽着她衣角的小男孩,如今已经是个事业有成的男人。而她当年那个被人笑话的决定,也让全村人改变了看法。
"其实我们才是最幸运的,"李秀兰常常这样说,"因为上天把这么好的儿子送到了我们身边。"
如今的王德明和李秀兰,过着他们从未想过的舒心日子。春天和秋天住在村里,照料自己的小菜园;冬天就去县城住,和儿子团聚。虽然王兰和王梅的生活都很普通,但一家人和和美美,比什么都强。
村里人都说,李秀兰和王德明是村里最有福气的老人。可只有李秀兰知道,这福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用真心换来的。那年在集市上的选择,成了她这一生最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