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稀土库存告急!库存仅60天,特朗普急签乌克兰协议,中国垄断难解

2025年4月,美国企业的稀土库存亮起“红灯”。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美国军工企业的重稀土(如镝、铽)库存仅能维持60

2025年4月,美国企业的稀土库存亮起“红灯”。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美国军工企业的重稀土(如镝、铽)库存仅能维持60天,而我国4月4日实施的出口管制更让这一数字雪上加霜。根据五角大楼数据显示,美国87%的F-35战斗机稀土供应链依赖我国,单架战机需消耗900磅稀土材料,若断供持续,F-35生产线可能在2026年前被迫停工。

稀土

这场危机源于美国对我国稀土的高度依赖,我国掌控全球99%的重稀土加工能力,而美国92%的重稀土需从我国进口,即便美国本土唯一稀土矿商MP材料公司暂停对华出口,其开采的原料仍需运往我国精炼,凸显我国在产业链中的“咽喉”地位。更严峻的是,美国国防部2024年报告承认,重建完整稀土供应链需10年时间和3000亿美元投入,短期内难以摆脱对我国的依赖。

稀土精炼

特朗普“病急乱投医”,乌克兰成“救命稻草”

面对库存危机,特朗普政府将目光投向乌克兰,2025年4月26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称“希望立即签署乌美稀土协议”,要求乌克兰用稀土资源偿还美国援助,这一协议的核心是:乌克兰将稀土开采权让渡给美国企业,美国则通过“重建基金”控制收益分配。

美乌白宫会谈

但乌克兰的稀土“家底”远不如美方宣传的那么诱人,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乌克兰稀土储量约50万吨(仅占全球0.38%),且6个已知矿床中至少1个位于俄罗斯控制区。法国地质调查局指出,乌克兰稀土矿多为低品位矿藏,开发需3亿美元投资,且苏联时期的勘探数据已过时,实际开采成本可能远超预期。更讽刺的是,乌克兰政府列出的“稀土矿”中,部分元素(如钛、锂)根本不属于稀土范畴,存在明显的概念混淆。

稀土协议的“政治画饼”与“经济陷阱”

特朗普推动协议的真实动机,是一场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博弈。一方面,美国试图通过“稀土换援助”巩固对乌克兰的控制,将其纳入“印太战略”的资源网络。另一方面,美国希望借协议对冲我国的稀土垄断,尽管乌克兰的稀土产能在短期内无法填补缺口。

特朗普指责乌克兰没有筹码

而对乌克兰而言,协议则是一场“饮鸩止渴”的交易,乌克兰政府为换取美国军事支持,被迫让渡50%的稀土矿所有权,并允许美国企业优先开采,这意味着乌克兰可能沦为美国的“资源殖民地”,经济主权进一步丧失,更危险的是,协议未包含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条款,泽连斯基担忧“特朗普卸任后,美国可能抛弃乌克兰”。

我国“王牌”出鞘,全球稀土格局面临重构

4月4日实施的出口管制覆盖镝、铽等7类中重稀土,直接影响美国军工和新能源产业。特斯拉“擎天柱”机器人因无法获得稀土永磁材料,量产计划被迫推迟;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47战斗机生产线也因钆、铽断供,将量产时间从2030年推迟至2035年。

美国 F-35 战机

除直接管制外,我国还要求韩国、日本等国企业“不得向美国出口含我国稀土的产品”,彻底堵死美国通过第三方获取稀土的渠道。这一“二级制裁”策略,让美国军工企业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

为此,美国试图通过“乌克兰协议+深海采矿+盟友合作”破局,但每一步都困难重重:

1. 乌克兰“画饼”难充饥:即便协议签署,乌克兰稀土从开采到量产至少需5年,且80%的加工环节仍需依赖我国技术。

2. 深海采矿“水中捞月”:特朗普计划在太平洋开采深海稀土结核,但技术不成熟、环保争议大,商业化至少需10年。

美国拟开发海底稀土资源

3. 盟友合作“远水解近渴”: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的重稀土分离厂2025年中才投产,且产能仅能满足美国需求的15%。

反观我国,已构建起“采矿-冶炼-永磁材料-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优势。我国稀土储量占全球49%,产量占70%,且掌握第三代稀土提炼技术(提取率95%,远超西方的30%)。即便美国获得乌克兰稀土,仍需将原料运往我国精炼,我国在产业链中的“护城河”难以撼动。

我国稀土技术冠绝全球

稀土博弈背后的大国兴衰逻辑

美国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打破我国垄断,却忽视了稀土产业链的技术壁垒与地缘现实。而我国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和精准的政策工具,正将稀土打造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武器。未来,全球稀土格局或将迎来深刻变革,但短期内,我国的“稀土王牌”仍将主导这场博弈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