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把钥匙开两把锁?路特斯在中韩"玩火"惹争议

跳进大海里面躲雨 2025-04-30 08:26:50

最近有件稀奇事:武汉产的路特斯电动车,在韩国承诺"车辆起火免费换新",到了中国老家却连个水花都不溅。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上火——同一个爹(吉利)生的娃,怎么到了自家院里反而不受待见了?

事情还得从路特斯的"双标操作"说起。

这家英国老牌跑车厂自打2017年被吉利收购后,转身就在武汉建起了年产15万辆的智能工厂,去年刚下线的纯电SUV ELETRE现在都卖到全球了。

可偏偏在售后政策上玩起了"出口转内销":韩国消费者买的车要是起火,厂家二话不说换新车;中国车主遇上同样状况,只能苦哈哈走传统保险流程,等残值赔偿能等到黄花菜都凉。

这操作好比"丈母娘疼女婿,亲闺女靠边站"。

韩国市场虽说豪华车购买力强,但中国才是路特斯全球最大生产基地,武汉工厂每天下线的新车排成队能绕东湖两圈。

更魔幻的是,这家中资控股品牌在海外搞服务创新时,居然把"娘家"消费者给漏了。有网友吐槽:"合着武汉工厂是给韩国人开的代工厂?"

要说路特斯在韩国搞"起火包换"也不是没道理。

那边豪车市场竞争激烈,现代起亚、特斯拉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再加上韩国法律对骗保行为罚得狠,厂家敢拍胸脯也是算准了起火概率比中彩票还低。

但转念一想,中国新能源市场早就是修罗场,蔚来敢搞"终身免费换电",理想玩转"无里程焦虑",路特斯这波操作倒显得小家子气了。

这里头藏着个行业"潜规则":很多跨国车企总爱把最新技术、最好服务先往海外市场试水。

就像早年某些合资车,海外版用铝合金防撞梁,国产版换成泡沫填充,美其名曰"本土化改进"。但今时不同往日,中国新能源车市早不是吴下阿蒙,消费者眼睛雪亮得很。有车主直言:"我们掏的可是全球最高的电动车溢价,凭啥享受不到全球最好的服务?"

从商业逻辑看,路特斯或许觉得中国市场足够包容——毕竟背靠吉利这棵大树,武汉工厂又是自家地盘。

但别忘了,现在的新能源车主都是"用钱包投票"的主。隔壁蔚来车主能享受上门补胎,特斯拉车主玩转哨兵模式,路特斯要是连基础服务都搞区别对待,怕是要应了那句老话:"远来的和尚会念经,本地的菩萨不灵验"。

这事儿说到底,是品牌对本土市场的认知错位。

路特斯可能觉得中国消费者更看重硬件参数,对软性服务敏感度低。但现实是,当比亚迪车主都在讨论三电终身质保时,豪华电动车用户对服务的期待值早已水涨船高。特别是在自燃这类极端场景下,厂家敢不敢兜底,直接考验着品牌诚意。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国新能源市场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业规则。

从电池技术到智能座舱,从换电模式到用户运营,哪个不是中国企业引领风潮?路特斯作为中资控股品牌,本应更懂中国市场,结果反而在服务创新上起了个大早赶了晚集。这让人想起手机行业的往事:当年某国际大牌把中国当清库存专场,结果被本土品牌反超得连车尾灯都看不见。

说到底,中国消费者要的不过是个"公平对待"。

不需要特殊优待,但起码得和海外市场平起平坐。毕竟武汉工厂的工人不会因为要出口就多拧两圈螺丝,中国车主的钱也不会因为花在国内就自动贬值。品牌信任就像存钱罐,每次区别对待都是在罐底钻个眼儿,等哪天想取钱的时候,才发现早就漏光了。

您觉得跨国品牌在中外市场搞"区别服务"是商业策略还是诚意问题?如果是您,会为"全球同款不同服务"买单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

0 阅读:0

跳进大海里面躲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